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第 1期的《天津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组关于社会史研究的笔谈。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在笔谈中提出了“关于社会史研究基本建设”的话题。冯尔康指出: 80年代以来,社会史的著作虽然已出版不少,但却缺乏社会史教材,以致“一些本科生、硕士生想攻读社会史方向的硕士、博士,却不敢报考,因为没有教材,教师开不出像样的参考书单,应考无从准备”。他因此呼吁,要有一部报考者与研究者必备的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基本书,以此作为中国社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建设。   其实,就在冯尔康先生笔谈发表前夕,湖…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史自2 0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经过2 0多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史的研究,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多元学科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于2 0 0 3年11月2 3日至2 7日在津召开。来自北京、山西、山东、河北、上海、福建  相似文献   

3.
安介生 《晋阳学刊》2009,(3):119-121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振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取得的一项可喜成就,也是中国学者积极学习与汲取西方社会学理论用于中国社会研究的突出成绩。行龙教授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一位勤奋的实践者与探索者。2007年岁末,三联书店推出了行龙教授的力作——《走向田野与社会》,汇集了他近年来在社会史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展现出行教授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王先明当1986年聚集天津南开大学的中国史学家们正式揭橥“社会史”研究的旗帜时,人们还未曾真正从一个学科的理论高度去评判它的历史走向及其命运。史学家们最真切的感受是,在普遍的“史学危机”的感叹中,“开展社会史研究则是开创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军福 《晋阳学刊》2003,2(4):56-59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它的论争由来已久。侯外庐先生继承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的统绪,并以之为理论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从而得出了“亚细亚的古代”和“古典的古代”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两种不同路径的结论。侯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刘丰 《文史哲》2023,(6):74-87+163
刘泽华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继承并发展了侯外庐学派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主张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从具体的历史运动过程中把握历史。他通过历史和思想史研究所得出的“王权支配社会”理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形态。刘泽华自觉地承袭了侯外庐学派所开创的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但是也将此方法推向了极致,这是因为他提出的王权主义理论将思想史与社会史完全融为一个整体。近年来,哲学史、学术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思想史研究内部出现的不同方法,都对刘泽华的思想史研究形成了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学术、思想挑战,对反思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而推进思想史研究的深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常建华先生结合自己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出版了新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首先,该著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书中收录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等重要文章,不仅厘清了中国社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当前社会史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中国社会史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 2 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之时 ,2 0 - 30年代已经有了许多具体成果问世 ,但是 50年代以来却受到了冷落 ,80年代中叶社会史研究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目前更是云蒸霞蔚 ,其成果之丰硕 ,队伍之广大 ,声势之雄伟 ,足以构成 2 0世纪末中国史学发展的壮丽景观。当我们站在 2 1世纪的门槛上 ,展望新世纪的学术发展 ,可以预期社会史研究必将成为未来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潮流之一。那么 ,与 2 0世纪相比 ,新世纪的社会史研究将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从当前的情况看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史研究将有三个方面转…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以来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解冻与复苏 ,历史学象其他学科一样 ,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新材料、新方法、新思潮、新领域不断涌现 ,尤其是在 90年代 ,“社会史”研究成为大陆历史学领域的“显学”,在这片园地里耕耘者之多、成果之丰富堪称社会科学领域的奇观。我们认为 ,经常在前行中思索以往会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将这几年来处于炽热状态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再次检讨一番 ,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史的学    术定位  对于社会史的定义 ,可以说从它在西方诞生之日起就是众说纷纭、无一定论。经粗略统计 ,大…  相似文献   

10.
吴泽的学术视野相当宽广 ,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是他用力甚勤的一个领域 ,其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始终坚持开展对经济的历史考察和对历史的经济考察 ,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抱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浓厚的学术兴趣。初版于 5 5年前的《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殷代奴隶制社会史》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将更多的目光投放于民众的生活史 ,把一场“眼光向下”、对民众的社会生活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学术革命引向更高更深的境界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史的研究取向。吴泽的学术实践 ,正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史与山西研究的反思——赵世瑜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语:当代中国的社会史研究,复起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时至今日,众多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真正适应中国历史实际的社会史解释框架体系,并推出了不少高水平学术成果,中国的社会史研究正在不断深化,中国自己的社会史研究体系,也正开始走向成熟。 赵世瑜教授多年致力干将国外的社会史、民俗学等方面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史研究中,不断推出新课题、新论域,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推进社会史研究本土化的代表性人物。此次,赵世瑜教授接受本刊采访,详述他的治学理念和治学经过,其中,为何以山西为研究重点,怎样跑遍山西查找资料,如何对山西社会史的一些现象作深度解释等问题,都是目前还不大为外界所知的。此外,赵世瑜教授还对国内社会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较多的点评。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代后期开始走向复兴的社会史学无疑是新时期历史学最具学术活力、发展潜力和挑战气息的领域。近年来对社会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一直伴随着社会史学的发展1。笔者着眼于自身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历程的考察,将20年来的社会史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反思既有成果,以为社会史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一、复兴与初步整合(1986~1994)1986年冯尔康先生在《百科知识》上发表的《开展社会史的研究》一文,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走向复兴的开端,“恢复、发展社会史的研究,已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2。此后介绍社会史学的文章相…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学术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似乎英国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n,1917—)的表述较为妥帖。他在《从社会史到社会的历史》一文中说:“社会史不象经济史或其他用连字号连接的历史,它从来就不可能是一个专门化学科,因为它的主题不能孤立起来。”“文化史家可以不注重经济学,经济学家可以不注重莎士比亚。然而,社会史家如果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就不会取得进展。”①这一表述符合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王桂琴由中国现代史学会、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等七个单位联合主办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  相似文献   

15.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兴起尽管有外来刺激作为自身的动力,但研究者“生活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无疑是一重要特征,同时也与中国广大区域文化与社会演变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区域演变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不同地区可提供给社会史研究者的探索场景和资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使人们认为,具备某种“人类学”意义或价值的“区域”以及自幼生长于斯的学者,自然应具备某种先天性的研究优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史“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兴起。“在地化”经验通过历史感觉的积累与培育有可能提升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品质,关键在于,须防止研究者的“在地”身份被本质化,从而限制研究者进行“跨区域”探索的视野。同时,本文亦提出在超越城乡二分对立框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入观察中国人“感觉世界”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卞利 《社会科学》2006,(11):187-192
2006年8月18-22日,“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来自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33位学者参加了会议,除了开幕和闭幕的两组主题演讲之外,会议根据论文情况,将大会分成社会史理论及相关专题,宗族、谱牒与村庄史,地域文献与地方史以及风俗信仰与社会生活史四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现就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述要如下。一、社会史理论和专题民间文献受到高度重视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常建华在题为《跨世…  相似文献   

17.
张世飞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1(5):125-130
目前,史学界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还有一些分歧,有必要进行辨析。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当代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史学界相关成果的研究和回顾,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推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后现代思潮开始影响西方史学研究,并在同一时期传入中国,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沉寂后,至90年代逐渐为学界所瞩目。中国社会史学界在自己的学术演进脉络中,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勃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转向与"新社会史"的出现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各自取得了重要成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中国社会史研究正处在分化与整合之际,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使中国社会史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史一直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西方社会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竞争中,以其特有的学术风格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独秀于史学之林。中国的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甚健,学术成果也引人注目。但社会史的学科地位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从学科理论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第1期《历史研究》发表的常宗虎《社会史浅论》一文,彻底否定了社会史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认为社会史本质上届于“泡沫学科”。此说颇具影响,加重了人们的困惑。对此,笔者在《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再谈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等论文中已有所论述,但意犹未尽,故撰是文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学术界对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及其实现过程还没有达成共识。文章分析了新史学“总体史”范畴的发展及其内在联系 ,说明社会史的整体研究的方法应和“社会”的整体联系性相统一 ,只有看到隐藏在社会、社会生活的表象下面的多重结构和相互联系 ,社会史才能实现对社会历史的深层次把握 ,从传统的“事件—叙事”史学模式发展到“问题史学”的新史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