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充分展现了社会发展变迁进程中伦理视角下人对乡土家园意识的多样化姿态,通过三重意识的并联,表现出作家小说叙述复调手法的创新。家园意识的多重复调表现为:一是从乡村走向城市双重身份下对家园意识的冷漠者;二是长期身居乡村家园意识的守护者;三是生长在农村又不甘于乡村生活的当下年轻一代,成为乡村家园意识的矛盾者。贾平凹在其作品中从多类人物视角多种层面阐释乡村家园意识,表现出乡村人物的丰富性,及乡土伦理变迁中人的家园意识的嬗变,同时也表达出贾平凹的乡土困惑感。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乡土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浙东故乡常常的眷恋和对中国农民常常的“爱”上。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的情感文字表现,是这种真挚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3.
4.
民族意识与对民间和乡土的追索有着天然的联系与相关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处于民族危机中的晚清知识人,必然生发出对于乡土与民间的重视和兴趣。他们一方面把民间资源作为文本通俗化从而“新民”的武器,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民间和乡土的包围之中,中国古典时代所特有的文化一体化的状况,使得民间以及乡土文化积淀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文本创作。因此,对于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对民间乡土的有意无意的追恋便成为了除西学东渐之外,中国近代小说写作的又一重要语境。 相似文献
5.
6.
7.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一直不乏自我转变与超越,而诗性意识似乎构成了风格流变的某种源起.围绕乡土诗意的认同与游离,叙事的演进包含着城、乡理想的持续蜕减,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失范与困顿.在这一过程中,乡土叙事的张力被不断触探与审视,社会与文化承担渐趋颓杂与迷乱;深厚的乡土情结导致了乡土立场上的"藕断丝连",理智上的走向城市又非全身心投入,失衡的文化结构与艺术心理酝酿出乡土诗意的深度消解,难以在理想主义层面获得重构.这场由诗性精神演化而至的文学困局,不仅昭示出贾平凹小说乃至新时期乡土小说在思想资源、审美逻辑上的某些特征与局限,也表明了当代乡土叙事的历史性变异.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小说创作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因素,新的意向,新的风范和新的文本都不断地产生出来和变化开去,使湖南文坛显得纷繁驳杂。但是,我发现,其中最足以体现和标示湖湘文化之固有特色和湖南文学的地域个性的东西,仍然顽强而柔韧地保留着,仍然是最令人感到亲切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其中的核心元素,就是由来已久并且始终不曾褪色的乡土情结。 一、乡土眷恋 80年代湖南小说创作的令人振奋的“辉煌”是让人怀想的,其在新时期中国文学大格局中的“一枝独秀”,至今仍在过来人的心中温馨着。说实话.这10年来我… 相似文献
9.
10.
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乡土中国》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 ,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 ,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 ,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 ?作为人 ,既要享受快乐 ,也要享受苦难。———贡平凹《我是农民》我溺爱偏爱着中国的乡村 ,爱得心痴、心痛 ,爱得要死 ,就像拜伦爱他的祖国的大地一样。我知道 ,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 ,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臧克家《泥土的歌》序文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温馨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 相似文献
11.
12.
贾平凹在小说结构处理上的 (由简单到复杂 ,由技法的生涩到圆熟 ,由刻意于技法的营造到追求技法的隐蔽性等 )一系列变化 ,说明其小说形式的日臻完善。同时 ,他对意象的择取和展现亦随小说外部结构的变化而更加繁复、深邃、寓意丰富且极具动感。结构与意象的互动共进 ,标志着贾平凹在虚与实、形而上与形而下两者交融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混茫之美便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小说对于性的描写与叙述,无论是在表现范围的广度上,还是在对性作意象性处理的深度上,都不囿于通常所界定的性描写范畴,而是把一般的性特征、涉性情节作意象化处理,通过不同作品对性意象的重复叙述,表达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的抽象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乡土小说对田园的抒写突破了传统阈限,改变了田园的传统文化伦理,重构了田园的思想基础,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革命与存在、个体与社会等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介入与表现。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抒情性的田园抒写标识了文学现代性独特而富有价值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的乡村小说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城乡文化的冲突.贾平凹、陈应松和孙惠芬等作家的乡村小说展示了乡村家园在城市挤压下的艰难现实,突出了"地域故土"的失落,彰显出城乡交融中的较量与冲突,追寻着失落的精神家园,悼挽着乡村文明的衰落,思考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等重大生存问题,揭示了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精神痛苦与内心困惑.当然,这种城乡冲突叙事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17.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潜在对立,虽然小说都是以农村作为描写的场景,但却表现出对缺席的城市的文学想象,其结果是城市在不同阶级的人眼里幻化成充满矛盾的景象。这种不同的文学景象其实反映的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城市的矛盾态度和困惑心理。而这种矛盾同时也是中国当代现代性追求中尴尬处境的折射。 相似文献
18.
19.
美国作家福克纳对新时期中国作家影响巨大,尤其是在表现人性、血缘、历史、文化、时间的神秘方面.贾平凹、郑万隆、苏童、莫言、吕新都从福克纳的作品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对突出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可贵努力.因此,他们就创作出了充满神秘感的乡土文学,这样的乡土文学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乡土文学了. 相似文献
20.
程娟娟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5)
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下产生的先锋实验,表现为“欲望的放纵与追逐”;二是满足市民审美需要的通俗爱情故事,表现为“唯美纯真的精神之恋”;三是犀利地解剖人性的心理分析性作品,表现为“灵魂的搏斗与厮杀”;四是表现底层民众艰难生存之路的“左”倾作品,表现为“濒临绝境的苦难人生”.如何安排不同的情节功能,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显示了不同的意义结构和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