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古代哲学家对人生问题的普遍关注为出发声点,对比儒道两家哲学的不同走向,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庄子哲学是怎样逐步走向与美学的会归的.即以对道的具有审美意味的设定和生命一体论原则为支点,提出“心斋”、“坐忘”的人生修养工夫,实现物我的融合与交流,以及生命精神的当下挺举与超越,进达“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也即审美的最高境界.其中,对“心斋”、“坐忘”、“物化”等概念提出了自己的领会与见解.  相似文献   

2.
试析闽、台、粤客家地区的“妈祖”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闽、台、粤客家地区“妈祖”崇拜的祭祀时间、祭祀形式,流存渊源  相似文献   

3.
孟子与庄子都有关于“心”与“养心工夫”的论说.孟子说的心是“德性心”,庄子说的心是“灵台心”.同样是心,德性心通于存在本源,揭示本心本性;灵台心关注人心虚妄,开启虚灵空境.德性心较灵台心要根本,德性心涵摄灵台心.但反过来说,庄子关于灵台心的展示能化解因对于德性心的自信而带来的执著之病.孟子“持志养气”与庄子“心斋”两套养心工夫构成“持志”与“一志”、“养气”与“听气”、“集义”与“集虚”、“知言”与“传言”等正与反、实与虚的关系.如同其心论一样,孟子的养心工夫较庄子根本,可以涵摄庄子的工夫,但庄子的工夫反过来可以对治孟子工夫末流的执著之病,因此两者也构成对比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心斋”和“坐忘”在庄子思想中是主体体道的基本条件,文章从现代心理学知、情、意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心斋”和“坐忘”的具体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述了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艮斋田愚崇信“圣贤之学”,坚守“朱子学是正学”的立场,承李栗谷、宋尤庵之绪,严辨“正学”与“异学”、“圣学”与“异端”,一生致力于保存传承并捍卫传统文化以抗争外来殖民文化。高举“性师心弟”“性尊心卑”“心主性”大旗,辩斥岭南心宗的“心即理”说及华西学派与芦沙学派的心理模糊论,强调性本基础上的“敬”字工夫,尊明排清,笃志好学,守死善道,是一位不折不扣维护韩国道学的“斗士”和守道者。  相似文献   

6.
近年的庄子美学研究几乎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庄子哲学就其强调主体的超越性与自由性而言实为审美哲学。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心斋”、“物化”、“游”,已被很多论者作为审美描述的方式加以研究。笔者试从以上诸范畴相互联系的角度作一系统审视,以阐明其内部关系及美学价值。一、“心斋”论“心斋”作为《庄子》内篇的主要论述对象,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复观先生认  相似文献   

7.
至今仍闪耀着瑰丽光芒的《庄子》一书,以其自身的蕴藉奇伟给无数学子以人生的启迪和美的感发。《庄子》中,庄子对“心斋”,“坐忘”、“逍遥游”的向往与追求溢于言表。其汪洋恣肆、滔滔侃侃的哲理思辩,不仅孕含着庄子的审美倾向,也向人们揭示了庄子审美心态之形成。所谓“心斋”,《庄子·人间世》有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即要人们排除耳目心意,从而培育,发现,铸造,实即积淀成一种与道同体的纯粹意识和知觉。所谓“坐忘”,《庄子…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黄陵祭祀典礼逐渐演化为“党国”的新政治文化传统,而且在其进程中出现了国共两党三度合祭黄陵的特殊景象。这一祭祀典礼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党国”构建“党治”与“礼治”融通的新权威主义政治模式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党国”的祭祀典礼方略并不符合政治民主的时代潮流,黄陵祭祀典礼终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动员力与政治整合力。  相似文献   

9.
儒学“五礼”,祭礼居首,最为重要。讲祭礼在整个儒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体现了儒学所具有的宗教色彩。但儒学不是宗教,它讲祭祀是要通过祭礼的形式推行教化,以达到“治人”的目的。儒学的祭礼也因此而被历代统治者所首肯,成为正统的宗教礼仪制度,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1.
“道”与“理念”分别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庄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两者有相通之处 :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含义相近。同时两者是相悖的 :“道法自然”与“理念命定一切”、“心与物游”与“艺术摹仿影子”、“心斋坐忘”与“迷狂回忆”,分别是庄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艺术特性及审美途径。庄子以“游”昭示世界本原、人生真谛 ,柏拉图以迷狂给理念世界寻找艺术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月令系统内容丰富而深邃,其勾勒的时间图式是尤为引人关注的要义之一.不同于《诗经·豳风·七月》、《夏小正》等农时歌谣和历书中以四时形式出现具有标度意义的物候时间,月令系统的时间图式在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影响下形成,是通过物候、祭祀、政令等三重内容而凸显的王官之时,并经由“四时迎气”、“顺时读令”等仪礼,渐次蜕变为极具象征意义的礼制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先民通过给万物命名建立了“语言”与“存在”之间权威性的对应关系.《礼记》的祭礼命名系统讲究“用词细致有别”,祀天曰“郊”,祀地曰“社”,周代庙祭春曰“神”、秋曰“尝”,驱强鬼之祭曰“禓”,岁终合众神而祭之曰“蜡”,在军队驻扎地祭祀曰“杩”,祭有牲血之属曰“祭”、无牲血之属曰“荐”,于庙门旁祭祀曰“祊”等.祭祀文化弥漫于社会生活之一切领域,统治者通过各种祭礼建立与各种神灵、天地山川“隐秘的、神意的关联”,获得对土地、人民的“合法支配权”.尽管语言处在永无止境的变化中,但“最初的命名人”已将文化基因注入了“原始词语”,祭礼命名承载着古老而生命绵长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传统庙会是举办方与参与者依某寺庙场地,怀着敬畏之心而共同建构起来的具有信仰性思想情感为基础的文化活动,内中蕴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庙会祭祀是一种和合的表现。人们祈望通过祭祀祈祷的方式,将矛盾冲突协调化解,实现人神天地新的融合。庙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敬畏倾诉的平台,体现了民族传人循礼遵规的道德情怀。传统庙会为民众提供了多种愿景实现的文化场域,是一种地域生活的“和合”。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方面的深厚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地、陵地古柏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持续的黄帝陵祭祀典礼带给祭拜者的体验感、神圣性,促使民众对黄帝、黄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并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黄帝陵祭祀已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平台;当前亟需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确保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庄严性,发挥黄帝陵祭祀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世文献中,关于祭、祀、祷、祠、祭祀、祷祠等用语和礼法,都有明确规定。祭祀是正祭,为四时常祭;而祷祠则是"非常之祭",即散祭,是因事起祭的临时行为。祭祀的规格高于祷祠。祷是为了解除灾难,它在祠之前举行,而祠则在得偿所愿之后举行,是对祷的还愿之祭。楚简所见的宗教活动中,有固定的"祭祀"行为,而不仅仅只有"祷祠"。楚简中的"内斋"和"野斋",与儒家祭礼中的"致斋"和"散斋"可以对应。所以,将楚地出土的这类简牍命名为"卜筮祭祷简"比较合适。通过楚简、秦简和汉简中关于祭祀、祷祠的用词频率统计,可以分析出,秦人的"祠"就是礼制中的祭祀。此前学者将秦人的"祠"与"祭"对立起来,并由之引申出秦人重实用、重政治,楚人重巫鬼、重祭祀的结论,并无根据。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书中有关的"祭祀"记载,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缩影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从文书中的记载,看丧期内的祭祀、墓祭和十斋忌等三方面,再结合古代有关礼仪文献加以考证,以图复原中国古代的"祭祀"事象,给今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8,(2):20-23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它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斋会",后来经过儒学孝悌和道学神论的不断修改完善,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道教采用"援佛入道"的方式,把"盂兰盆斋"和"中元地官赦罪"的故事结合起来,再加上人们望秋告成的习俗,逐步形成了七月十五中元节大众祭祖的民俗节日。中元节民俗活动在整个北宋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由朝廷寺院举行的大型"盆斋"祭祀活动转变为民间家庭祭祖的固定节日,让人们在这秋收之际不忘祖先恩惠。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诗论的宇宙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宗岱的诗论自成一家。他诗学理论的核心是宇宙意识,即超越了作者个体情感的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正视与叩询。宇宙意识的生发,是从“心斋”状态进入“陶醉”状态、达于形神两忘,进而完成与宇宙大灵的“契合”的。宇宙意识渊源有自,既有庄学、玄学的余续,又有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接纳,是中西合璧的。  相似文献   

20.
清华八斋     
清华园内有8座比较有名的斋子,其中,明斋、新斋、善斋、静斋、平斋,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强斋、诚斋和立斋,建于新中国成立后。前五斋都是当时的学生宿舍。最初建成的时候,这几座斋子和今日清华的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等一样,都是叫做几院诸如此类番号式的名称。大概当时的校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有了1935年学校第96次校评议会决案。决案中决定“……4.四院改称明斋;5.五院改称善斋;6.六院改称新斋;7.七院改称平斋;8.女生宿舍改称静斋。”这几座斋子的名称都源自于《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斋,“在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