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制现代化运动是一个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法制与现代法制却是迥然不同的,源远流长的人治主义传统.盛行于世的义务本位思想.法律效益及法律权威的低下,国民法律意识的淡薄,都严重地阻碍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必然是艰巨的、曲折的。  相似文献   

2.
正"法"字的本义,是一碗水端平,去掉私心。法治,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依靠集体智慧,追求天下为公,民主平等,人人有责。法治,如天地之坚,日月之明,四时之信。"虽有明智高行,背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也。"人治,是产生官僚主义和破坏公平正义的根源。人治社  相似文献   

3.
区分人治和法治并争论二者孰优孰劣是当今时代的喜好。当下的中国也面临类似的怪局:法治的倡导与人治的事实并存,而人们的概念争论并不能切中现实的复杂性。一个社会采取何种治理模式,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喜好,而由日常生活所塑造而成的生活形式来决定。生活形式是生成制度和法规的本体论基础。在现时代,由自然科学规定的工业化进程使人类的生活形式日趋同质化和同构化,这为法治成为普遍诉求提供了可能。但法治并非十全十美,它自身固有的悖论使其效用有一定局限。事实上,人治与法治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应该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限度内协同共存。如何调适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最佳搭配和最大合力,这并不仅是一个思辨哲学的问题,而必须诉诸现实来求解。我们应注目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关注日常生活的塑造功能。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哲学的"时中"智慧可以给今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宪政与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治与宪政的关系,一方面,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并捍卫着宪政体制的生存和稳定;另一方面,宪政反过来又保证了法律的内容和形式的公正,维持了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平衡。事实上,正如我们下面将讨论的,宪政恐怕是人类所知道的实现一定程度法治的唯一途径;同时,我们将看到,宪政是法治与人治良好平衡的必然要求。由于对宪政和法治的定义不同,学者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同解释。有些学者认为法治只是宪政的一部分,建立宪政体制不能只靠法治。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法治与宪政是同一个概念,而且法的至上性的最高和最终…  相似文献   

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也是一场领导方法与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要解开繁难复杂的治理方程式,法治是最有效的一把钥匙。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人治思想、长官意志严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凡事自己说了算,脑子里没有法律这根弦,"仍然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如何培养具有法律信仰的公民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中国人民在传统的人治社会生存数千年,法律权威一直服从于行政权力,因此当下的中国公民如何能感受到法治社会的优越之处,就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其中法律素质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重点分析高校中的法律教育,主要提出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再次强调了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要依法办事.不可否认,经过近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养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人治思维和人治方式还颇受一些领导干部的青睐,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追求。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分国籍、住所、性别、民族或种族、肤色、宗教、语言或其他身份地位等因素,都平等地且不受歧视地享有人权。这些人权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且不可分割。在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利益必须也必然通过法律做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国家法治的发展是实现人权的保障,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法治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人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实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律、法治、依法治国这样一些概念已经成为人们口中常说的词语,这既标志着人们心中的期待,也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努力方向。但是,当人们进一步思索和讨论这些概念的意味及其现实的处境时,却很自然地赋予这些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其合理之处在于每个在社会中的人具有不同的地位、立场和利益,但问题却在于使得脚下的道路走得艰难起来,我们仍然需要思索的是,法律、法治对于我们意味 着什么,依法治国何以在现实中存在。所以,我们在这里来讨论这些问题,来分析法治的思想渊源,讨论法律与官员的关系,理解依法治国的动力,理解我们这样的社会结构所能够培养出来的民主与法治的精神。我们并不希求人们都这样来思维,我们只是希望人们能够理解,我们所认为美好的东西究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多么的美好,而要实现它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有句经典名言:"你不能用产生问题的同一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句话是针对科学研究领域说的,意思是科学家在搞科学实验时如果屡遭失败,那么一定要懂得反思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路径依赖.在今天的社会治理领域,许多政府官员往往做不到这样的自我反思.在面对因为人治方法产生的社会问题时,他们依然习惯性地沿袭人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即便不是火上浇油式的加重问题,至少也是扬汤止沸式的于事无补.解决因为人治的思维方法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新时期的人们尤其是社会管理者确立和运用法治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5,(5):52
稳定本来是一种社会状态,是由政治和社会运作而共同构成的现象,它怎么可能成为法治的目标呢?法治的目标,应该也只能是公平和正义。这两者若不能实现,则稳定必然落空。——《北京青年报》评论员蔡方华你叫老百姓守法,首先政府要守法。在地方,有的所谓黑头不如红头,黑头就是法律;红头不如白头,白头有的是会议纪要,更厉害;白头不如低头,就是指领导的一个批示;低头不如口头,当面打招呼最厉害。很多是人治不是法治。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社会阶级统治的王朝更迭不断,而每个朝代所秉持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现在已经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传统的法治价值观至今仍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正确地理解传统法治和现代法治,并对两者有效地加以区分,互补得失,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和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强调运用"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这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具有首创意义.这告诫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法治思维都不能萎缩,人治思维都不能抬头.当然,只有充分认清人治思维的现实表现及危害,学会运用"法治方式"来论人说理、观事察物,才能使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的形成,可能遭遇外部体制机制的阻碍与"固化"利益集团的抵制,这些阻碍可以通过不断推动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步得以消减;也可能遭遇干部内心对法治不认可的阻碍,譬如一些干部依然眷恋人治模式的好处,存在"严格遵守法律无法开展工作"、"法治会阻碍经济发展"等看法,这就需要认真分析法治的真正内涵,澄清对法治认识的误区,在理论上达成共识,从而促使干部心悦诚服地接受法治、真心实意地推动法治.  相似文献   

15.
法制现代化是以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规范体系为最高权威,以社会的公正性、政治的民主性、权利的平等性和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追求目标的制度设计,是由传统人治型治国方略向现代法治型治国方略的转化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与现实,更重要的是,它开始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肥沃土壤,并根据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逐步地、分层次地建构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经过近20年的努力,党的十五大终于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正>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指引着实践。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下,领导干部尤其要破除人治思维和政绩思维。党的十八大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要求摒弃领导干部的人治思维,提升管理能力,引领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遵循法治原则、坚守法律底线;引领干部克服过多存在的行政思维,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权威,营造法治环境,纠治过于倚重行政手段、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西方法治文化中有一场著名的法治人治论辩。先哲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优于一人之治”.但他的老师柏拉图则主张由“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这场论辩的最终结果是.历经挫败的柏拉图终于放弃不现实的人治理想,转而求诸法治。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由统治者的权力决定。法律自己不是主人,  相似文献   

18.
包毅 《决策探索》2006,(3):15-16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求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从而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达到和谐有序状态.而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是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都离不开法律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法律文化建设对法治精神的弘扬和延伸.  相似文献   

19.
徐华 《领导文萃》2011,(11):13-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取得了重大成果.也意味着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相似文献   

20.
张君 《管理与财富》2009,(12):75-75
在依法治国的现代中国,由于传统司法观念的影响以及现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缺位,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仍普遍存在,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笔者就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遏制刑讯逼供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