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尽管学术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何时问题尚有争论,但弥漫于全世界的硝烟,最早是从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九·一八”事变,实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六十年了,如今中国和日本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但它却能为后人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试就1931—1945年这段历史,提出几点体会,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3.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讨论,目前在我国史学界中有三种观点:即“三一说”、“三七说”和“三九说”.主张“三一说”的学者把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视为“二战”起点.理由是“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和平”局面,开始了新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中国战场成为开辟最早的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最早战争的策源地,是走向新的世界战争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值此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日本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的对外扩张的兴衰史、东北和全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斗争史,对于我们认真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认清军国主义的罪恶本质,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外交李良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且迅速扩大事态,野蛮侵占了我国东北。次年3月,它又一手导演,成立了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近代对华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严重恶化了中日...  相似文献   

6.
今年11月5日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共产主义战士邹韬奋诞生95周年,邹韬奋的一生是“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韬奋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韬奋很早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全国风起云  相似文献   

7.
<正> 一、法西斯主义者疯狂地叫嚷要以战争为手段,把法西斯制度推行于全世界。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反对法西斯侵略而战,它在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战的同时,也具有为了人类避免法西斯暴政统治而战的性质。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决不是偶然的,它早有灭亡中国、独霸亚洲控制世界的野心。正如日本首相田中所说的,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促使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冒险走上发动战争的道路,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则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牵制了绝大部分的日本侵略军,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世界战略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打头阵。正如 1938年 9月共产国际文件中所说的:伟大的中国民族起来反对野蛮的暴力不仅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也是保卫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和平事业。中国的胜利是对一切法西斯的沉重打击。1931年日本法西斯精心策划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拿起武器,开展了抗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的最初两年在东北自发起来武装抗日的就达三十多万人。除了东北,在一切受到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地方,中国人民都奋起抵抗。1932年,“一·二八”事变蔡廷锴率中国  相似文献   

8.
探索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关于《顾准文集》陈敏之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举行错误的不抵抗政策,违背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把我国东北三省好端端地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相距不到半年,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又因为国民党...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本文谨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重大作用进行论述,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一)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妄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促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民族…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世界现代历史上具有转折点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一直是我国史学工作者关注和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76至1990年末,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表文章200篇以上,专著与专题资料(包括台湾李云汉先生编:《九·一八事变史料》,1977年出版)10余部。现将研究状况及其成果简述如下。一、“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及其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将东北变成其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军事基地,通过武力和资本扩张完全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并采用“日本主产成品主义,满洲主产原料主义”的方针,使东北经济变成日本经济的附庸,从而造成东北经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一次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究竟从何时开始,是值得我们明确界定的.无论从战争的一般规律来看,还是从当时中日两国现实来看,"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波及的地域最广,付出代价最大的战场之一,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开战最早。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置世界舆论于不顾,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开始实施其“基本国策”,比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挑起欧洲战争整整早了8年时间。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把侵略触角伸向关内,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制造“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完全殖民地,而…  相似文献   

14.
论抗日救亡运动中中间派的贡献邱义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独霸中国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矛盾下降。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追随蒋介石国民党退...  相似文献   

15.
伪蒙疆时期(1937-1945)经济的殖民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三省,接着又占领热河省,1933年又嗾使伪军侵入内蒙的锡林郭勒、察哈尔。1933年在日本的操纵下成立伪察哈尔盟公署与蒙古军政府。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胁同伪军侵占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同年10月在呼和浩特成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管辖范围只限于原察哈尔省、绥远省的地盘。1939年9月1日,在日本的导演下,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迁至张家口,又把伪察南自治政府与晋北自治政府二个汉奸政权也拼凑进来,组成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影响下,东北各阶层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武装抗日斗争高潮。其中,东北地区内绝大多数土匪.激于民族义愤,放弃土匪生涯,毅然投入抗战行列,也做出了不可泯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夺取东北,只是日本企图征服中国的第一步.不久,日本又开始实施所谓“华北分离计划”,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本不仅采用了政冶和军事进攻的手段,同时还采用了经济进攻的手段,在华北的冀东地区进行猖狂的走私贸易活动,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冀东走私贸易的发端是和“九·一八”事变后国难的加深以及中国外交上的失策节节相应的.1933年春,占领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越过长城,侵入河北省境内,到达连接北京、天津、塘沽的北宁线铁路。面对关东军的挑衅,国民党政府一味妥协。5月,中日双方在塘沽签订了“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从北宁线以东和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后 ,日帝为了把东北变成它们完成大陆政策的“前阵基地” ,在让更多的日本人到东北定居的同时 ,对中国关内汉族和朝鲜人分别实行限制和放任政策。这种对不同民族的移民政策导致了“九·一八”事变后中朝日三民族的东北移民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艰难历程。从 1 93 1年“九·一八”事变 ,到 1 93 7年卢沟桥抗战前夜 ,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 ,即局部抗战阶段 ,它在长达 1 4年的抗日战争中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是整个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史学界长期以来受八年抗战传统观点的影响 ,对局部抗战作为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以及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应有的地位 ,缺乏深入和全面研究。本文从局部抗战形成的原因以及局部抗战的伟大意义入手 ,把局部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处理内外事务关系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推行,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这一政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讨这一政策的转变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弄清“攘外必先安内”的本质和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关系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