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的广义的心理状态,与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在心理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冲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青年鲁迅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广泛的接触和了解。他从比较和参照中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缺点,西方文化的某些优长,并从而使他在择善而从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富于时代色彩的新的文化意识。考察一下青年鲁迅在当时是如何更加着重于积极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在借鉴外国时如何摆脱单纯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的引进而特别注意于更新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将会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一六十多年来,阿Q戴着那顶破毡帽,带着他耶滑稽可鄙的笑容,走出未庄的土谷祠,走进千家万户、走到了大洋彼岸。他那古怪行为撼人魂魄地揭示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3.
阿吉是贾平凹的同名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其性格特征与鲁迅笔下的阿Q颇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一个阿Q式的人物.贾平凹创造这个人物时,正是想把他作为一个新世纪的阿Q来刻画的.但是,阿吉毕竟与阿Q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体现了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时代、社会和人生等思考的侧重点不同.另外,在形象刻画方法上,两位作家也有他们的同与异.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渭 《日本学刊》2006,(5):129-141
日本动漫自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作为日本文化的直接产物,同样存在浓重的文化痼疾。透过日本动漫中的一些经典作品,人们可以发现日本文化中与军国主义幽灵相关的“强者的专制”、“无根的偏执”、“极端与矛盾”、“救世与物哀”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还有着一个统一的问题。心理学正武存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现在还没有一套连贯统一的价值标准。S.科克和A.W.斯塔茨都承认现代心理学的不完整性,他们从一个相同的出发点开始,却走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斯塔茨指望发展一种统一的心理学方法,提出推行社会行为主义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理论体系。科克则证明统一的心理学是不可能建立的。尽管我们宁愿站到斯塔茨一边,但科克的悲观估计可能更现实一些。心理学内部的纷争可以一直追溯到苏格拉底和古希腊雄辩学派关于教育问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许多人都读过。鲁迅不止一次地讲《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里,他所认为需要改革的“国民性”,即“国民的弱点”,主要是指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种自欺、自慰、盲目自尊、自我欣赏、自我超脱、怯弱、虚伪的心理。阿Q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典型,是鲁迅笔下“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的体现者。作为阿Q这样一个典型化的社会人物及其所生存的社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是不会很快消失的,它毕竞是国民的典型,是长期社会化的产物,阿Q是许多国民的化身,是许多人  相似文献   

7.
阿Q是个非常复杂而奇特的艺术典型。他穷到一无所有,难以生存,却妄以先前的“阔”自尊;具有农民的质朴,又沾染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滑;实际上多是吃亏,而精神上“永远得意”;受尽欺压和凌辱,却又去欺侮更弱者;麻木、健忘,对革命却相当敏感;想“造反”,要革命,却又胡里胡涂,极其愚蠢。他象个喜剧人物,他身上无价值的东西,性格的  相似文献   

8.
赵晓霞 《社科纵横》2005,20(5):170-171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受到了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影响,而其中的人物形象阿Q与堂吉诃德被认为具有精神上的相通性。本文拟从作者创作、人物形象内涵等方面入手,对目前评论界关于二者比较研究存在的误区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毋庸置言,导致造成文化误解的原因,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而且复杂多样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结为生活在不同时空的历史条件中,即生活在“不同世界”中,用自己的生活意识去推想对方,或者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对方的表面性的行为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精神胜利法,有人打了他,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此法来麻痹安慰自己;再一个观点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当众伸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的……",他便是这样理直气壮地回答的,并赢得了掌声.  相似文献   

11.
苗伟  李金花 《社科纵横》2011,26(5):126-129
人是文化环境的主体,在文化环境面前,人具有最大限度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环境是人直接面对的文化境遇,它既是人生存状态的集中反映和整体展示,又是人进步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努力创造一个优质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健康存在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必须担负起文化环境优化的使命,通过各种创造性实践去优化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阿Q问世,众界哗然,论者蜂起,评说纷纭,历时60余年而未衰。为什么说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典型?断言阿Q兼有狼羊二重性格,而唯独缺乏真正的人性,根据何在?阿Q何时显羊性?何时显狼性?阿Q病毒的要害是什么?本文从人格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诸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透视。文中所论及的形形色色的阿Q相,也颇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罗广荣 《浙江学刊》2000,(1):99-102
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及其哲理心理内涵,人们论述已多。但对于精神胜利法之所以能成为“法”的问题,则尚无人探讨过。本文认为作品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象描绘中,包含着一种大体一致的生成模式,即“置换”。本文通过细读作品,对此模式的要义及其四种类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思想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由笛卡儿发轫的、康德肯定的心物、主客、事实及价值二元论,现代科学和现代大学基本接受了这种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是建立在视自然为无价值的死物质基础上的,当进化论显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时,唯一被大学容许的反应是我们人类也将像物质一样被客观地看待。这种认识反映在心理学上就是将一切主体性经验都看作是大脑内事件的副产品。然而当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则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二元论,它们的发现表明,自然不是死物质,而是有主体性和价值的。这为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后现代心理学将发展人们的共情情怀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而怀特海哲学则为这种后现代心理学提供了本体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在当代中国扮演了奇特而重要的文化角色,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战车"。报告文学走向文化舞台,负载沉重文化任务,主要是由于时代的感召与呼唤,由于现实文化语境的需要与刺激,它或者成为时代主流文化的渲染者,或者激发了创作个体的独立文化思考。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化表现,体现了时代文化状况与创作主体主观倾向的密切关系,包含了颇多深层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结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结构观念和结构主义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这是系统论关于结构的表述。这一表述适合于用来概括文化学的结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研究结构并要确立结构观念,是因为任何系统的要素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与组合。只有认识了对象的结构,才能认识对象的内部和实质。无论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内部构成方式。结构在空间上既可能是三维的,也可能是多维的,而且在描述对象的实际的物理系统时,  相似文献   

17.
善于玩弄权术、专搞阴谋诡计的人,都擅长设圈套,用以欺世诓民。张春桥就是这种老手。他的那个在“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没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有资产阶级觉悟的有文化的剥削者”,之中宣布他喜欢第一种人。就是一例。这个素常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居的丑类,又在阉割马列主义,篡改毛主席指示了。你看!张春桥从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中,添上一个字,加上一句话,搞这么厂点小动作,就将毛主席要求的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完全篡改了。 读鲁迅的《阿Q正传》,发现张春桥创造的劳动者“没有文化”论,和未庄的“假洋鬼子”…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民族文化在它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就形成了相应的民族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 日本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是古代汉文化大规模的涌入,一次是明治维新以后欧美文化的影响。两次外来文化与日本大和民族土著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产生了一种既非日本土著文化又非中国汉文化和欧美文化的新文化形态。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形成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体系,可以分为构成它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社会心理学讲的构成民族心理的稳定部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性格和动态部分——民族情感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意识层次。审美意识做为自觉意识,包括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理性层次、审美趣味和审美理解的知性层次以及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感性层次。集体无意识是构成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部分——潜意识。潜意识作为显意识的源泉与基础,在外部刺激和召唤之下能够升华为显意识。显意识也可以通过积淀转化为潜意识。因此,民族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不能人为地割裂、对立起来,应当看成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热心提倡者埃辛鲍姆曾宣称:他们把诗学从“哲学和美学理论中解放出来”,并使它“朝着科学地研究事实的方向发展”①。不管埃辛鲍姆的话有多少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他们对文学结构所作的独特辨认、分离和描述确实驱散了某些美学家覆盖于其上的神秘的雾 霭,使文学的本质得以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并且对于文学的欣赏者和创作者都提供了一种直接的艺术把握和观照。笔者并非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信徒,但在阅读一些农村题材的小说过程中,却总觉得它们在结构上有某些大体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似乎只有吸收一些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