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文化心理为视角,论述了丁玲的意识构成、人格构建、审美选择及其对创伤的影响。文章认为: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诸种文化心理,构成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塑造女性形象成绩斐然的作家之一。她以一系列多姿多彩、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的塑造,鲜明而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提出了许多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才华与个性。本文试图对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系列的艺术个性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霞 《齐鲁学刊》2000,(5):38-41
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们登上文坛,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为这些“ 革命女性”准备现实的土壤。1929年,长篇小说《韦护》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女性”向 “女性革命”的转变。在这里,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丁玲不惜用大量笔墨礼赞爱情。但 丁玲毕竟是忠实于自我的作家,到延安后,1942年3月8日前写下的《“三八节”有感》标志 着丁玲对女性解放的探寻已经超越了革命的现实功利层面,又回到人性解放的大主题上来。 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之后,丁玲的女性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她的创作向往 在“人”的意义上建构真实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丁玲研究领域里,运用女性文学批评方法切入研究客体,十分活跃。这种研究的引入无疑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尤其对于丁玲这样一位以塑造女性形象、表现女性人生见长的女性作家的深入探讨,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让我们多层次、多角度探索丁玲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复杂的思想内涵,也可以促使我们的文学批评方法与世界文学批评思想接轨,从单一性向多样性拓宽,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丰富性,更接近于研究对象——艺术客体的真正本质。 但是,如果仅囿于引进而不消化吸收,陷于与女性文学批评密切相关的,必得同时引进的女权主义之中,把丁玲限定为一个女权主义者,而把丁玲笔下的女性人物视为女权主义的礼  相似文献   

5.
王亮 《兰州学刊》2010,(Z1):102-103
沈从文指出,丁玲从《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爱玛)那里,学习了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从男作家(福楼拜)那里学习描写女人的方法。说法虽然简单,内容却极为含蓄。从爱玛的无意识到莎菲的有意识转化,丁玲是在用被束缚的女性眼光来避免爱玛的悲剧在自己作品里重现,同时也是对男作家的描写女性形象有了充分认识之后的拒绝与反抗。  相似文献   

6.
虽然台湾作家黄春明和大陆女作家丁玲的创作风格迥异,但是剖析<看海的日子>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性形象白玫、贞贞可以发现:其文本遮蔽下的女性命运显露的是主体性缺失的政治、文化背景,女性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扮演的都是"他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半个世纪以来,丁玲以其众多的作品描绘了二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真实图景,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妇女的形象体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二八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虽不是丁玲的处女作,却是丁玲的成名之作。“在这死寂的文坛上,”它象“抛下一颗炸弹一样,”以其所创造的知识女性莎菲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文学的冰心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文学不是女权主义者同情和关注妇女命运的文学 ,也非一般妇女题材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是女性世界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 ,即现代女性观及其所规定的女性主体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具有主体意识的女性作家群体的形成 ,是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前提。现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 ,是与其总体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它滥觞于近代而形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 ,其发展历史可以三个里程碑式作家依次划分为三个时代 :“冰心时代”、“丁玲时代”和“张爱玲时代”。这三个时代分别代表着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延安时期丁玲的女性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本该为丁玲的女性思想提供最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 ,丁玲的女性思想却在升华的同时被迫停滞了。这其中的原因即有外部环境的制约 ,又有丁玲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丁玲的女性思想是超前于时代的 ,作为一代女性思想的先驱 ,丁玲做出了自己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素质 ,始终对男女两性作为“人”的启蒙规范了不同的性别内容 ,不管是封建文化还是现代民主文化 ,对于男性所需求的都只是一个主体姿态问题 ,不是主体自身的有无问题 ,而女性启蒙的道路相对漫长得多 ,她们首先要从传统观念中获得一个主体地位 ,如何发言则是革命以后的事情。从这个位置出发 ,曾经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女性小说轰动文坛的丁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 ,选择了政治。(一 )  当从莎菲式个人感情至上的狭窄圈子中走出 ,丁玲作为一个“女性而非女子气”的作家 ,一步步向政治靠近 ,成为左翼作家、政治人物。从…  相似文献   

11.
丁玲以鲜明的政治意识打破了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情绪框架,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相融相生。而丁玲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斥责为女性立场的缺失,更被归结为"男性气质"的体现,背离了女权主义者所坚守的女性在包括政治领域内的与男性的全面平等的原初概念。丁玲以她的政治地位为女性写作取得了"双声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革命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三,丁玲依据政治理念,从社会分析角度对生活作出评价;萧红从生命体验出发描摹农民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虞 《北方论丛》2007,(1):40-43
作家的艺术生命与创作的价值在于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但是在解放区文学里,存在着消泯作家个性的同化力量,使很多作家丧失了个性。而丁玲却坚持了自己一贯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创作原则。本文着重阐释了她此时创作的鲜明个性,分析了形成此种创作个性的原因,并对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彭漱芬 《云梦学刊》2001,22(5):64-67
从1955年到1979年,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中,丁玲虽历遭劫难而不死,这是一个"谜".我们可以从丁玲的文化人格及意志方面来揭开这个"谜".面对"逆境",从不屈服,不断地"励志"和"强己",执着地面向未来,韧性地战斗,构成了丁玲的文化人格及意志.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戏剧创作虽然缘自于切迫的政治宣传的需要,但由于其"个性思想"这一思想基因的潜在作用,她在创作中仍然表现出了"人性关怀"的非功利诉求。她通过对"爱情"视域的设置、对世俗人伦的关注和对倔强个性的描写,表现出了对"人"的权利的维护、对人伦温情的流连和对反专制斗争精神的赞美。"政治宣传"与"人性关怀"的并置,使丁玲的戏剧创作在意识倾向和主题蕴涵上形成了巨大张力。这不但呈示了丁玲主体意识的矛盾性,而且集中凸现了其1931年转型后的整个创作在意义形态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乐铄 《殷都学刊》2003,(3):82-86
丁玲从“个人化”写作转向宏大叙事 ,扩大了视角 ,并在社会革命实践丰富后 ,克服了转向之初纯工农题材作品中的艺术“粗糙”。丁玲从“五四”直到 194 8年的创作不断有所变化 ,但有两点不变 ,一点是坚持文化批判 ,它得之于新文化运动 ,对准的是环境中的封建保守与小生产习气 ,再一点是始终在塑造孤独、叛逆的坚强女性个性 ,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丁玲现代创作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解洪祥 《文史哲》2005,(1):110-116
反思意识的匮乏是晚年丁玲的症结所在。一方面 ,是由于丁玲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有的精神结构使她内心深处满蓄着对反思、特别是对政治反思的深切的惧戒 ;另一方面 ,则由于丁玲精神上横亘着勾销论、抵消论这两大思想障碍。丁玲一生 ,有很长一段时间处在社会政治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 ,忠实的共产党员 ,革命战士 ;一极 ,政治磨难 ,被视为叛徒 ,反党分子 ,右派分子。这种独特人生的两极铸就了丁玲精神的两极。一极 ,革命生涯所带来的振奋和欢乐 ,铸成精神的天堂 ;一极 ,政治磨难则把丁玲推向精神的炼狱 ,痛不欲生。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 ,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一重 ,发自内心 ,是内在要求的自然流露 ,这是根本的方面 ;一重 ,则是有意为之 ,则是向群众、向组织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同党同革命的始终一致和绝对一致。这种“有意证明” ,极大地堵塞了丁玲反思的路。丁玲的勾销论、抵消论 ,有其片面的真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不应一概否定 ;但作为反思的障碍 ,却又是决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8.
丁玲与陈染的创作 ,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均具有所谓“摩登”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自我的强调与张扬 ,性爱的自由与彰显以及偏于“颓废”的美感特征。在小说叙事上 ,她们的创作都带有“反文化”色彩 :丁玲早期创作中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倒错的现象 ,已初步构成对传统社会性别格局的反讽 ;陈染的“黛二系列”则有着更为鲜明、强烈的文化颠覆色彩。她们作品中对女性同性恋的书写 ,同样具有反文化秩序的意味。与此同时 ,丁玲和陈染的同类创作在不同时代问世后所面临的不无相近之处的文化际遇 ,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昭示着她们的创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另类”性质。女作家的创作所储存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土地改革中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成效显著.这一运动的效果,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所反映,作家通过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低批判和他者化,完成了将意识形态所定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化的思想改造,"成功"地将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气"剥离出去.而恰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叙事的"去知识化"的追求过甚,限制了土改叙事的高度与成就.  相似文献   

20.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05,26(2):84-86
是“莎菲”“震惊了文坛”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莎菲”的魅力源自其作为主体的女人而包蕴的自我意识的独立张扬,性别意识的幽微精妙和作为自主的人对本能意识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决定了莎菲形象的独立,卓异,而这特立、卓异的形象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个性化、复杂化、性别化的性格塑造,为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提供了一种开拓性的借鉴,引导女性文学走向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