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人的问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重要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从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的抢救与保护的实践来看,传承人问题是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传承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缺乏传承人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文明栖息的园地,是长时间以来中国人们不断开拓发展所形成的文明结晶。弘扬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从小学教育开始是最好的发端。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主要在于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对教学的补充,以及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小学生观念形态、思想文化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建立起来的。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该文立足于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各自不同的特点,就如何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互补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4.
石慧 《现代交际》2014,(7):82-83
保持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最有效方式是提高其市场化程度,使传统手工艺按照产业化的形式发展。但随着产业化的程度的提高,传统手工艺必将流于形式,失去其心手合一的本质。因此要保持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关键是要保留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价值——情感元素的传递。传承传统手工艺不仅仅是对手工艺模式和流程一个简单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发现传统手工艺中最温暖的、人性化的东西并在创新和发展的模式下保存下来。因为它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延续,是民族文化的承继,这样保留下来的手艺才是原汁原味的。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高级定制不啻于保持传统手工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最好的一种方式了。  相似文献   

5.
廖然 《公关世界》2022,(12):88-89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历程积淀下来的,是中国梦的筑梦之魂,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内涵充分渗透到思政教育内容中。文章首先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然后指出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最后提出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旨在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希望能够为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因此是理解中国传统性的关键,而财产制度则是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家庭经济体的性质是学者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笔者认为,学者们不能达成共识的原因,是没有首先澄清中国传统社会拥有家产和宗祧的主体是什么。通过对家庭财产的代际传递中一子和多子的区别的考察,本文提出在中国传统社会拥有财产和宗祧的主体是家系。中国传统家庭处理家庭财产和宗祧问题时所采取的原则是家系主义。运用家系的概念可以弥合学者们对中国传统家庭经济体性质的争论,家系主义则是隐藏在中国传统家庭制度背后的文化逻辑。家系主义原则对于目前农村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传统家庭制度的理解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所谓设计,其实是一种跟随着时代潮流变化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把设计比作是树叶,创新就好比是树的主干,而传统则是支持其成长的生命源泉。不论是什么设计都是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否则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图案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发扬传统图案,将传统图案的精神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融合在一起,一定能够使现代图形设计更加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纵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传统生活方式,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对而言,是从纵向上即历史的角度区分生活方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历史上共同的生活条件(既包括社会的,也包括自然的)的产物,是历史上积淀的传统文化在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中的体现。 附带说明: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不能混为一谈,这二者是有着相互联系的不同范  相似文献   

9.
《城市》1994,(2)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概念,当今的文化过去一二百余年之后,便会变成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传统文化的社会与没有传统文化的城市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不同的社会与不同的城市,区别仅仅在于传统文化跨度的长短及文化类型的异同上。  相似文献   

10.
非遗传统技艺同时面临生存与人文的双重危机。人文的存续是传统技艺的精神内里,正确认识传统技艺的人文因素,全面把握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并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和教化作用,是解决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亲子伦理、夫妻伦理、兄弟伦理、朋友伦理、君臣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父子关系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形式。男耕女织,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人伦关系中的亲子关系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思想中的核心。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本位"和"家族至上"为主,亲子伦理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亲子伦理是"父慈"和"子孝",亲子伦理关系以"父慈子孝"来规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青年一代,在接收文化知识时,就被迫处于传统文化的断层,使得年轻人要么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有不正确的理解。遭遇文化缺失的这一代人,面对的这样一种文化格局,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我们进行此次研究,旨在唤醒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和全面的关注,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画而言,传统的色彩模式如何在新的时期散发光彩,是大势所趋。对色彩而言,认识传统,了解传统的色彩观念,是走向现代色彩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剪纸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方式鲜明、独特,是传统实践中中国浓郁民族特色在艺术实践上的精髓,也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古韵创意甜点的形式与中国剪纸艺术形式对话,可以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之余,对中国剪纸元素的应用进行一次创新,以此传播传统文化,让当代人理解感受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具有独特性、象征性和传承性,而动漫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样式,在各国文化交流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每一代中国人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丰富视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动画工作者的必修课。同时作为一名专业的动漫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精髓的积淀,也是一个国家向外展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归属。美国等发达国家任意利用和改造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政府从公法领域管理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加强私权的保护,以平衡权利人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在其文化传承的过程之中必须重视的一方面,因为只有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才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继续保持。法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法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价值取向以及其具体实践,都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反思的价值。一个国家只有能够把其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来,才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某种继承性。这是保持一个国家文化创新力的根本源泉,也是我们认识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维度。从法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实践来看,提供给我们的反思的意义仍然很大,我们必须借助法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拥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在美术设计中,传统文化是美术设计创造的源泉,同时,将传统文化通过美术设计展现出来,是美术设计的创新表现。因此,美术设计要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以我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为论述核心,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意义,着重阐述了美术设计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一直都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灵感来源与思想根本,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其进行弘扬,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日益深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化发展,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元素也被设计师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传统元素的加入促进了现代文明和文化的提升,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中应用传统元素同样也是对传统元素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对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内容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能够促进传统元素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