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剧唱腔音乐分为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现代调五大流派.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  相似文献   

2.
蓬桑 《老年人》2004,(4):26-27
提起豫剧,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刘大哥说话理太偏”的《花木兰》。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上,82岁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带领10名小“穆桂英”,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出征”一折,让广大观众充分领略了这位“国宝级”艺术大师迷人的风采。作为豫剧“四大名旦”之一的马金凤,她从6岁开始登台,已在舞台上活跃了76年。在长期的演出生涯中,她以清脆婉转的嗓音、圆润醇美的唱腔、洒脱大方的身段和稳健明快的台风,在戏曲舞台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豫剧马派艺术。至今,她仍被观众誉为“洛阳牡丹”,充满艺术青春活力。正如她自…  相似文献   

3.
豫剧作为河南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豫剧艺术家一直在为豫剧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与实践,豫剧经历了数次的改革与创新,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豫剧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化与提升。本文主要对豫剧的音乐结构以及演唱形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黑头"是豫剧花脸行当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以扮演"包拯"这一角色为主,面部化妆大部分着以黑颜色,唯有额头上的月牙和双眉画白色,给人一种正气凛然刚直不阿之气度,象征着威猛果敢,铁骨铮铮之人格精神。"粗朴豪迈,刚正沉稳"构成了豫剧黑头行当的主要审美特征。"黑头"行当在豫剧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豫剧黑头声腔唱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豫剧的起源与发展、豫剧的角色、剧目和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2011年央视春晚,亿万观众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高唱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3岁小女孩张欣怡,一致认为她是戏曲小神童,是春晚最给力的小演员。谁也不会想到,张欣怡出生不到百天,就失去了父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两岁半起,她开始登台演出,只为给身患绝症的姥姥和体弱多病的妈妈筹措医药费……  相似文献   

7.
马金凤,1922年出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现任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她6岁随父学艺并演出,非常受观众喜爱,很快获得“7岁红”的美誉。14岁正式登台,经常上演的剧目有《罗焕跪楼》、  相似文献   

8.
佳音不断     
《现代交际》2006,(11):55-55
名称:《雨吁》艺人:窦唯语种:国语公司:上海声像专辑简介:《雨吁》共收录了12首曲目,分别是《静安》、《引》、《禧晤》、《乱战国》、《语虚何以言知》、《雨吁》、《天水》、《山秀谷》、《郑公》、《喜调》、《安》、《尾声再》,光看这些曲名就能猜出整张专辑的古意。在这张灌录于2000年的专辑中窦唯还是以人声来演绎,此后就走向了纯音乐的道路,由于当年他与滚石魔岩产生分歧,这张唱片在录制完成后并没能最终出版。所以这也是至今窦唯最后一张有歌词的专辑。  相似文献   

9.
在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中存有满庭芳词调约有348首,约占全宋词数量的1.7%左右,《满庭芳》是两宋词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调之一,其中不乏许多经典名作。本篇将对《满庭芳》这一词调不同时期的创作情况进行分析,以梳理出这一词调在两宋时期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农民调查》说起占中国人口60%以上的中国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过程中一个难题。去年,《中国农民调查》一书在社会上,甚至在政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农民调杏》的两位作者断言,“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很少再听到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消息了”,“特别是对九亿农民生存状态的遗忘,又  相似文献   

11.
小香玉是位杰出的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她献出全部积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希望艺术学校,让山里娃进入艺术殿堂施展才华。艺校的诞生,使她个人的艺术生命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延伸。在为豫剧事业拓展了广阔天地的同时,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2.
彭永强 《老年人》2014,(11):53-53
正豫剧《朝阳沟》中有一句唱词:"谁家舌头不磨牙。"这句话的本意是,家长里短的事儿,小的矛盾摩擦,每家都会有一些。舌头磨牙、牙咬舌头,生活中都是极其常见的事儿,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对于老人来说,说话或者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咬着舌头更是在所难免。然而,如果老人经常性地出现咬着舌头的情况,那就需要当心了,应当及时上医院查查脑血管,有病者,以便及早发现  相似文献   

13.
丁景红  钱连源  崔月芬 《职业》2011,(8):131-132
《电子产品装调》课程是从传统的《电子技术应用》课程演变而来的,是根据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而开设的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常香玉,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她生于戏剧之家,10岁登台,12岁成名,成年之后经多年勤奋钻研苦练,独创新腔——“常腔豫剧”,由此被誉为”豫剧皇后”。她一生为戏、为国、为人民,令众人敬仰钦佩。她一生光荣,弥留之际却尚存遗憾:她走之后,完整的常派唱腔后继无人了!  相似文献   

15.
论竹笛教学     
竹笛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竹笛不仅可以演奏中国传统名曲,比如《姑苏行》、《欢乐歌》等,而且能演奏转调频繁、半音繁多的现代作品,比如《三峡随想曲》等。改革开放后,竹笛深受大众欢迎,学习者逐渐增多。本文从竹笛的调笛膜、姿势、气息、识谱等方面对竹笛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读古人写的小说、故事、戏曲,常常能看到相似的情节:因天灾人祸,哀鸿遍野,皇家的赈灾钱粮又被地方官员、恶霸豪强贪占,由此引发事端。从《三侠五义》、《包公案》中演绎出的传统豫剧《陈州放粮》就是一个典型的蓝本。戏中所演,当时陈州3年大旱,包拯的侄子包冕与庞国舅一起去陈州放粮赈灾,他们却在米中掺砂,又“大斗进、小斗出”,缺斤短两。包拯奉命调查此事,不畏强权,大义灭亲,用其特有行刑工具虎头铡铡死二人。贪赃之恶,莫过于掠夺灾民赖以活命的救济粮;腐败之害,莫过于最无耻地掠夺社会弱者却可以逍遥法外;社会不公莫过于如此对待社会最底…  相似文献   

17.
张鸣 《现代交际》2007,(9):22-23
英国二战的英雄蒙哥马利,1961年访问中国,在河南洛阳见识了豫剧,不过演的是《穆桂英挂帅》。看完之后,蒙哥马利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让女人当元帅。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蒙哥马利回答道: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据曾经以谍报工作闻名的中国外交官熊向晖回忆)蒙哥马利虽然活到了现代,领教过西方战后文化的前卫与颓废,但毕竟是个老派的军人,而且是老派  相似文献   

18.
正沉香手串在古人的药典里,记载了许多沉香的药用功能。浓郁的沉香气味能够加强人体肝、肾、心的功能,使我们精神饱满、醒脑怡情,静心定神。如《本草备要》谓之"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大明本草》谓之"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  相似文献   

19.
罗学宏 《老年人》2003,(7):55-55
生活中如果没有音乐,我们就会觉得淡而无味,缺乏活力。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这早在古代就为人们所注意。古希腊人发现,E调音乐让人安定,D调音乐给人热烈,C调音乐助人友爱,而B调音乐则令人哀怒,G调音乐使人浮躁,F调音乐诱人淫荡。1881年,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曾安抚过大哲学家尼采抑郁不安的精神,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则奇妙地治愈了凯瑟琳伯爵的失眠症。20世纪20年代,有人曾选用290支名曲先后对两万人进行测试,结果都引起了听者的情绪变化。情绪变化大小与被试者的音乐欣赏能力成正比。从保健角度来看,专家们普遍推崇E调音乐,…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声明     
自2005年起,《社会学研究》改版,开设学术论文和‘书评等栏目。本刊编辑部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1本刊刊登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论文、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