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控制和调节职能,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86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已经确立了我国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尤其突出了它领导、管理我国金融体系的宏观职能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基本职责.但是,一年多的实践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仍然难以得心应手,金融宏观调控不能奏效.1986年,我国银行贷款超过经济增长的幅度过大,物价上涨较多.1987年信贷计划还有缺口,货币供应量过多,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 我们认为,人民银行工作难以得心应手,金融宏观调控不能奏效,是因为实现金融宏观调控的一些必备条件或前提尚未形成.其中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一个全国统一的、相对完善的、可控的资金市场体系——没有形成,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值得从理论上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区域金融(指目前我国行政区域内的金融活动)宏观调控一直是近几年来金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所探讨的热点问题。要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在理论上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区域金融宏观调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理论前提和基础是什么?第二,区域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内容?制订这些目标的原则是什么?第三,区域金融的主体、对象以及运行的机制应如何确立?第四,区域金融宏观调控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一、一般的理论考察 首先,我们对区域金融宏观调控是否存在的问题做一界定。按照一般的理论概述,所谓金融宏观调控是指,金融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包括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等)、行政手段(如计划、规模控制、机构管理等)在内的货币政府工具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继而控制和调节社会总需求及其结构和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来达到刺激或抑制经济发展、稳定通货、稳定物价、保证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的最  相似文献   

3.
金融调控一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取向将发生实质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也迫使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为取向,实现以直接计划管理为主的调控方式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转换。转换的基本途径是:(1)中央银行使贷款控制逐步向控制基础货币供应量过渡,最终达到取消规模控制(2)实行信贷资金比例管理;(3)建立起严格的,完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4)开办公开市场业务。  相似文献   

4.
货币宏观调控权是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现状与走向的一项决策与执行的权力。它是一种特殊性的权力类型,即是一种由政府行使的缺乏强制力并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准权力",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准备金与基础货币。这种权力的实现需要通过建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和稳定物价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需要一个可直接操作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问目标。为了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实现货币稳定,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另外,中央银行还需要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央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基础货币,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电子货币、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肯定会越来越难。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需求的上涨,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小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比较强的投资效应,而消费效应却比较弱。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宏观控制,最终要过渡到控制货币供应量。本文对货币供应量的范围、层次和控制等问题进行探讨。一、货币供应量的范围货币供应量(货币总量或货币存量)是指流通中现钞和中央银行帐户之外的存款,是一个金融宏观控制的概念。货币应包括哪些范围?对此,学术界至今尚有歧见。马克思在他的贷币理论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所说的货币,有窄、中、宽口径之别。狭义的货币是金属货币和作为其符号的纸币。中口径的货币,“指的是一个国家内一切  相似文献   

8.
(一)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非应急措施。中央银行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是保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和构成上的平衡。因此,一方面中央银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对产出、物价、就业及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信贷政策及利率杠杆调节信贷结构与市场融资结构,从而调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生影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的金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二级银行体制为基本模式.中央银行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经济调控机制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化,即通过控制货币供应,以实现币值、汇率和物价的稳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地增长.但是,在经济转换时期,建立了中央银行体系,并不意味着间接调控手段能顺利实现.因此,有必要研究二元经济机制下发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外部环境问题.我认为,在中央银行调控的外部环境中,目前尚有许多关系没有理顺.  相似文献   

10.
一、导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金融改革17年,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们认清了改革的三个主要目标①:一是纠正以前30年过度的“金融抑制”,改革建立于50年代的无所不包的单一银行体制;二是结束同世界金融体系隔绝的状态,重新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三是建立新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货币政策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在前两个目标已取得诸多进展的背景下,改革现正在向第三个目标推进。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供…  相似文献   

11.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育,以及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1996年全国大中城市建立统一同业拆借市场标志着货币市场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从目前总的发展水平来看,货币市场的松散、分割现象还是十分突出。一是表现在各子市场的发育还不健全,除同业拆借市场外,其他子市场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二是各子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名义锚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逐渐取代汇率锚和货币供应量目标成为许多国家保持长期价格稳定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鉴于我国维持汇率锚的成本不断增加,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模糊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界限,且货币乘数不再稳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降低,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再适合我国;因而,通货膨胀目标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开市场业务与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一起,被誉为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三大法宝"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般性货币政策,现已成为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存款准备金工具作用比较剧烈,不宜经常采用;再贴现工具比较被动,只有商业银行要求贴现时才可发生作用;相比之下只有公开市场业务不但具有灵活有效、可操作性强、政策时滞短等优点,而且被认为是最普遍、最灵敏、最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操作都显示出极优的政策效果,尤其在美国它已是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根据.从我国实际来看,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条规定,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策债券及外汇.这标志着公开市场业务已在法律上被确认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对影响货币乘数内在因素的实证分析和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5年我国确立了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管理体制.该体制中的三要素--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开始形成.它为我们从统计实证角度分析影响货币供给的内在因素提供了制度基础;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对我们结合中国实际,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基础货币的控制及货币乘数的稳定,提出了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和弊端.因此,从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金融经营制度的分业化与综合化、金融机构所有权的国有化与私有化、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基础建设、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边界、融资模式选择与资本市场发展和外汇储备管理与投资结构安排等七个方面深刻分析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金融调控体制,仍是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为特征的调控体系。显而易见,这种调控体系,既不适应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又难以控制住货币供给总量和强化结构调整。因此,探索以市场配置源为核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已成为紧迫的金融改革任务。  相似文献   

17.
准备金制度改革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孙洁一、我国准备金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健全的金融市场远未形成,利率机制尚不健全,因此中央银行通过间接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除了调整再贷款规模以外,主要的手段就是调整存款准备率。准备金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专业银行效用最大化与信贷限额管理张雪莹,张亦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专业银行实行贷款规模限额管理来进行的。本文在将专业银行作为经济人的假定下,采用效用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专业银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影响了信贷限额管理制的实际效果。一、专业银行...  相似文献   

19.
储蓄作为商业银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不仅丰富了信贷资金来源,壮大了银行资金实力,而且有利于弥补我国资金供求的缺口,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特别是抑制通货膨胀和回落物价指数起着积极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呈现高额增长趋势,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60%以上,储蓄率远高于同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储蓄的高增长将直接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MZ的超经济增长,可能构成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一定压力,被经济学家称之为“笼中老虎”。因此,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储蓄的大环境和下调利率的背景下,我认为进一步认…  相似文献   

20.
超额货币问题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系到以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作为核心手段的货币调节工具是否有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超额货币的认识、测量以及成因的主要假说,在逐一进行评述后指出未来研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