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其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政治意识。这种政治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因此,忧患意识又是祖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也是先驱们必备的政治素质。黑格尔不止一次用米混尔巴的猫头鹰入夜才开始飞翔的现象来比喻哲学家当社会濒于没落而出现,毫无例外,每当国家多难,民族危亡之秋,也正是先驱们忧患意识凸现的时候。屈原忧愁忧思而…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近代诗歌的综论。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价值论,主要从近代社会剧变对诗歌的期待和中国古典诗歌走向终端的矛盾中确认近代诗歌的价值。第二部分为流派论,在检讨历来划分近代诗派的基础上,将近代诗歌分为一重前瞻,一重后顾的两大潮流。第三部分为特征论。先从创作思想、审美意象、体裁和语言方向说明近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的连结,再从诗风转变、题材拓展、语言增新、绝句见重、诗乐结合五点说明近代诗歌有别于古代诗歌的总体特征。通篇所论均有道他人所未道之见识  相似文献   

3.
所谓思潮,就是某一历史时期内在某一阶层、阶级或整个民族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又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清政府昏庸腐败,目睹祖国山河破碎和民族涂炭,有胆有识的爱国志士们或在著作、文章、上书、奏折中,或在演讲、辩论、作答、唱和中,阐发了一系列爱国思想。这些爱国思想最初作为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略论近代中国的哲学观刘广汉在一定限度之内,近代中国的哲学是西方哲学示范的结果。作为这种结果之一的哲学的学科化,要求哲学必须有一明确的含义,进而确立自身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中,虽蕴藏着丰富而又显浑朴的“哲学”资源,但在学术分类上,中国学术...  相似文献   

5.
朱智明  朱丹阳 《理论界》2008,(4):148-149
李白的诗魂首先是其圣洁的心灵,远大的抱负,执著的追求,心系苍生的情怀。其次是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第三是与人生对话、与天地对话的精神境界。李白的思想不仅代表了盛唐的时代精神,也代表了人类的健康精神追求,是当代振兴中华的宝贵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近代科学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文 《东岳论丛》2003,(3):52-55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小说。进入二十世纪后 ,由于翻译文学的影响 ,产生了一批类似于西方科幻小说的作品 ,被称为科学小说。这种新兴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古典小说的特点 ,其题材广泛、情节设置独特、语言轻松 ,虽然从兴起到衰落的时间不长 ,但是它毕竟是中国近代引人注目的小说类型之一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代世界的民族竞争与近代中国陈雄章本文从近代世界历史的动力是民族竞争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对近代中国的一些历史问题改换个角度做点思考,以求教于史学同行。古代世界各国和古代中国一样是在二种封闭的农业经济圈和政治专制主义的氛围下运作的。当历史发展到大约15—...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从古典诗坛最黑暗的鸦片战争前夕,到胡适“白话诗八首”发表于《新青年》的 1917年 2月,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时期。文章对中国近代诗歌转型的历史动因,具体表现,总体特征,历史意义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前,中国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探索.正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一部分最有觉悟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找到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他们从爱国主义者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选择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历代的爱国诗人,不管他们认识和反映生活的深度有何不同,艺术表现手法及创作个性特征怎么迥异,但有一条轨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心,并写出了大量的动人的爱国诗篇,成为我们祖国文化传统中极其宝贵的遗产。屈原那忧思忧国的深沉吟唱,李白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激情赞颂,杜甫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无限同情,白居易对被压迫妇女悲惨命运的逼真描写,等等,都是生动的例证。杜牧,生逢风雨飘摇的晚唐之秋,在内忧外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忧思忧国,激愤不已。他继承了前代诗人的爱国传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国诗篇,作出了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的民族批判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它留给中国人的只是耻辱的记载,因为它以在外国殖民主义者的胁迫下缔结不平等的条约始,又以帝国主义强迫腐败的中国政府接受旨在瓜分中国的“巴黎和约”终。在公元1840至1919年长达八十年的历史区间,世界各帝国主义依靠“船坚炮利”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数不胜数。在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下,曾经领先世界几千年的中国,从此丧失了自己辉煌的过去,变成了任人奴役的半封建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人们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异端”思想中寻找救国良方.作为先秦时期的一大显学,法家学说在近代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形成了一股在思想界流行数十年之久的新法家思潮,许多个人与学派皆受其影响.新法家思潮有着许多丰富的内容与鲜明的特点,例如用现代政治理论对传统法家学说进行诠释,借法家学说来批判时代弊病与重塑国民精神等.对于新法家思潮,是值得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在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近代诗歌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时期,是联结古典诗歌与现代新诗的纽带与桥梁。而要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新诗的发展演变,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是:中国近代诗歌变革的最后一个环节——近代诗歌迈向现代新诗的最后一步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一个诗歌史上急需解决、而许多文学史论著恰恰语焉不详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观念和诗歌形态两方面来分析、探讨中国诗歌史这一关键时刻的历史进程。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坚守着各自的"天下秩序"。中方继续坚守"天朝体制",西方却要求整个世界接受"对等"的世界秩序。两者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并以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世界秩序而告终。即此可见,鸦片战争充其量只是中西方冲突后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相互间的体制冲突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非始于鸦片战争,必要的"前推",不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进行"长时段"的"解读",而且可以恢复"世界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先进人物崇尚改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涌现出来的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尤其崇尚拯救祖国、匡扶社稷的有益改革。他们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实践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用鲜血换来的改革思想,却长久地被中国人民所珍惜。探讨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改革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凌掠,“瓜分豆剖”濒于亡国的境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题。反帝反封、争取民族独立、图致富强成为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为了民族的振兴,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的强大和日本的跃进为榜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求真理的征途。“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可以说,留学运动自身深蕴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大致可分为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时期,学生留学去向主要是欧美等国;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学生去向主要是日本;五四时期,学生主要是赴法勤工俭学及去各国留学。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学生的留学运动所包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戊戌维新之前,留学生的爱国思想体现在学习外国、立志改革、除旧布新上。“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这个时期,站在时代最前列,出而领航去国外留学的绝大多数是上层知识分子,他们不仅有反抗外国侵略的要求,而且有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最终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的强烈愿望。中国首次主张派遣青年去国外留学的倡导者叫容闳。而容闳本身就是一个近代最早“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  相似文献   

1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出现了诸多有别于传统文学观念的新质。但带有复古主义特征的旧文学观念仍没有完全退出文坛。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进步,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自身甚至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调整,尤其是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近代复古主义文学理论还表现出了力图顺应时代的某些新特点。对近代复古主义文学观念的传统理解是有偏颇的,因此有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初期的现代主义诗歌以都市诗和田园诗峥嵘于现代诗坛,其创作风格非常独特,本文试通过对都市诗和田园诗的分析,对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的报业先驱在丰富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提炼和升华他们的新闻思想,对新闻工作提出了独具内涵的职业观念,突出地呈现为有益于国事、报有报格和品性第一三个主题,构建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使命、理想信念和品质修养三位一体的职业观.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观经历了初期的传统"东夷"论、"蕞尔岛夷"论,到明治维新后视其为学习的典范,再到随着日本侵华加深对日本的排拒与反感剧增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