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但并不否定道德尺度;历史评价高于伦理评价,但却不能取代伦理评价。主张“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促进作用就是最大的‘德’”,既违背社会历史上某些道德的恶曾起到“历史发展的杠杆”的作用的事实,又在理伦上犯了把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直接同一的错误。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成为判断道德进步与否的直接依据和标准;而且即使一个现存的社会关系是被生产力的所肯定的,是必然的,也不等于它所带来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善的、道德的。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属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问题,对其应具体地历史地辩证地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道德标准是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道德标准多来自约定俗成,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道德标准评价同一道德行为,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见道德标准本身也需要评价。评价道德标准的原则性标准应当是不证自明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不妨碍人类作为种群的延续"和"人人平等"二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章深入分析了确立道德评价标准的意义 ,探讨了研究道德评价标准问题必须弄清的理论前提 ,提出了确立道德评价标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成王败寇"这一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以"历史作用"标准出现,最为公认并被普遍采用,其主要内容是历史进步、生产力发展、民族统一、人民利益、社会需要等。它是以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客观效果,对历史发展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作为评价的基本尺度或首要准则。这种标准的片面运用,导致了在事功判断与道德判断、人类历史中物质与精神、历史人物现世成功与历史成功等关系问题上的偏失。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充分估价道德评判的重要意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克服"成王败寇"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双重或多元的道德标准,不利于现阶段的道德建设,完善道德标准,发挥道德调控的威力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标准的完善,要坚持统一标准,借鉴吸收生产力标准内容,突出高尚性和先导作用,服务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任何评价问题的永恒难题都是评价的标准问题.新闻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用来衡量评判新闻行为道德性、评价新闻主体、新闻道德品性的尺度.评价标准的内在构成,包含着不同的层次;针对评价对象的差异,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性标准"和"品质性标准".评价标准具有主体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过程中,考察了生产力标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列宁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命题,把生产力作为历史进步的尺度。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实践中,首次提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标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理论。  相似文献   

8.
道德暴力可以说是道德评价中的“暴政”,其实施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以道德的名义鼓动人指责、诘问甚至打击他人,给他人造成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而产生道德暴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道德评价出现偏差。因此,完善道德评价标准对于遏止道德暴力显得极其重要和紧迫,而建设道德评价标准应坚持适度公正原则和融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认识过程中的科学认知和价值评价是相统一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统一的,科学认识知和价值评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此三个标准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评价以价值主体的价值共识为出发点,以生产力标准、制度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和社会协调发展标准为主要内容。其中生产力标准是基础;制度标准是中介;人的全面发展标准是核心;社会协调发展标准居于最高地位。四种标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评价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具体、历史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价值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经济基础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把经济基础看作经济水平、经济条件即生产力,认为生产力直接决定道德,不理解生产力对道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从而无法说明人的私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无法说明道德的阶级性,看不到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对道德的影响,夸大了道德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从道德关系重释角度研究科技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科技时代道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重释道德关系。重释道德关系的前提是转换道德价值观,给自然界及其他对象物赋予道德价值;重释道德关系的内核是拓展道德关系的主体,把自然和操作对象纳入道德关系主体的范围;最后,要加强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并注重评价的社会历史性,通过完善道德评价方式给道德关系的重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摘要]记者之“优”的道德评价标准,应经由高低不同层次范畴“法—道德”、“道德”、“道德—伦理”及“伦理”逐层考量。优秀与否的判断尺度,需从是非标准比较清晰的较低层次的自制要求,到强调职业价值社会共享的高层次的人性关爱与价值自审,逐层度量,越能恪守属“伦理”范畴而非“道德”范畴中的评价标准,才越接近“优秀”。评价标准体系应该辨明作为高层次范畴的伦理抉择、道义自律、准则恪守,与作为合格记者应具备的底线道德,在“优秀”品质内涵中占有的不同权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前提 ,评价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道德观及其层面 ,探讨道德重构的基本内容及实现途径 ,包括道德张力与高低均衡、不同层次道德的合理安排、低层次道德缺位与重建、道德“无序状态”的超越 ,以及建立新的道德评价标准等。  相似文献   

15.
吴起是个懂政治、懂军事、懂学术的文武全才的英雄,但儒家把吴起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说他存在"冷酷无情,杀妻求将"、"母丧不归"、"贪而好色"、"散金求官"、"言行不一,刻暴少恩"等道德问题。对吴起的评价不能仅从道德标准出发,应该把他放到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大背景下,用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价值尺度去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道德就其本性说是以"自律性为基础"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这种特性决定了道德作用的特殊方式,是以积极引导为主的内在引导与外在引导约束的辩证统一。道德评价根据内在构成的层次性决定评价对象的价值层次性。  相似文献   

17.
论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黎秀英在讨论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过程中,有的人在强调生产力标准时,却把它看作是与道德标准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从而否定了道德标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有的文章讲:“我们评论任何一种生产关系或经济体制的是非得失,不是根据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一个弊端 ,那就是片面追求道德的高标准 ,而把道德的低标准搁置一边 ,不屑一顾。可是历史和生活的事实却告诉我们 ,道德的高标准从来就不是学校造就的。道德的高标准是社会个人长期内在修养的结果。学校的德育工作 ,只是道德的启蒙 ,只是道德的初步入门 ,只能把握住道德的底线而已  相似文献   

19.
平凡人的道德标准——论亚当·斯密的合宜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把在《道德情操论》中反复强调的核心概念合宜作为凡人的道德标准。博得公正旁观者的同情,就是合宜;达到合宜效果的行为可被认为是道德行为。合宜性标准可以是及其崇高的,如仁慈;合宜性标准也可以是源自天性的自爱,如谨慎。按合宜性的观点,凡人在社会生活中坚持起码的道德标准是为维持社会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以生产力标准的历史尺度与价值标准的道德尺度综合认识与评价网络文化,就不难发现,作为高科技发展产物的网络文化尽管有其先进性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甚至破坏性的一面,它本身毕竟不就是先进文化,而是一把文化的“双刃剑”。党和政府应抓住网络文化发展的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加强代表先进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