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明显体现宗教影响的作家。本文拟分析对老舍的创作如不考虑其宗教影响便难以得到完满解答的问题。 (一) 1922年老舍在北京领洗,正式加入基督教。在此之前他与基督教会已有过许多密切往来。领洗前一年的春夏之际他参加了北京缸瓦市教堂的英文夜校,在那里学习英语。在学习  相似文献   

2.
老舍是伟大的爱国者,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著名作家。1922年老舍在北京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入教以后,与许地山、白涤沙等参加了由宝广林组织的“率真会”和“青年服务部”。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研探宗教、文学、教育以及改造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问题。1922年12月老舍翻译发表了宝广林撰写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一文,该文宣扬基督教的同情、服从、克制等教义和实现世界大同的途径,翻译这一篇文章使老舍进一步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到后来,老舍很少提及自己的基督信仰问题与教会的直接关系也中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老舍与基督教没有关系了,其小说创作的一些现象就足以表明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缸瓦市教堂是1863年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创办的。义和团运动后,中国从南到北的中国基督教信徒们掀起了“教会自立运动”。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与缸瓦市基督教堂的中国牧师宝乐山一起在北京地区首先发起了一场“教会自立运动”,从英国伦敦会手中夺回了缸瓦市教堂和教会的管理权,在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教堂谱写了一曲鲜为人知的爱国乐章。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文化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与基督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艺术视野,用不同的艺术方式表现基督教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老舍曾经领洗入教,参加教会开展的一些活动,其文化心理及文学思想、艺术思维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塑造宗教形象,表现宗教人物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张扬耶稣的人格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但同时,老舍也通过传教士和教徒形象塑造,对基督教表示了明确的批判和拒绝。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倾向。老舍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拒绝、赞赏与批判是同他的爱国热情、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他改造国民性格、检讨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老舍置于上世纪 2 0年代初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背景下 ,探讨他早年皈依基督教的心理因素及社会角色意识 ,并论述他在这场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宗教虔诚及对神学理论的积极探讨 ,以展示老舍与基督教的真实关系及所曾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老舍以中国传统文人强烈的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始终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尽管幼年老舍因为刘寿绵的施恩与佛教文化结缘较早,但他在宗教信仰上最终还是选择了基督教。曹禺虽然在形式和组织上并未皈依过任何一种宗教,但是曹禺戏剧作品浓厚的宗教氛围和宗教情愫鲜活地向人们昭示着曹禺与宗教的不解情缘。从家庭环境和氛围来说,曹禺具备同时接纳基督教和佛教的条件和可能,但是曹禺最终弃佛从耶,和老舍耶佛并尊的宗教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事实上加入基督教,并参加了许多有关基督教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基督教徒,但是老舍入教乃是基于基督教在乱世中能够更好地拯救人心的目的。他对真伪的基督教徒的情感倾向,是以能否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的,而这是和作者对国民性的书写相一致的,对基督教徒品行的书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民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大街教堂是地处湘北某地的一个基督教堂,自1999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堂。但是,大街教堂在当地取得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与其他基督教教堂和宗教管理部门之间发生了诸多复杂而有趣的互动现象。本研究在详细阐述大街教堂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宗教权威”视角来理解这一宗教变迁,并以“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为概念工具来把握个案。最后,本文提出了“宗教权威”的定义,并对其加以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老舍可说是接得上“地气”的“草根儿”作家.其原因除了老舍出身寒门以外,至少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佛教和基督教方面的双重宗教思想介入,对于普度众生与博爱世人的精神方式,心领神会,而且有深入的践行;二是他来自京旗满洲群体,继承民族的传统,接受过浓重的民间艺术濡染.老舍又不是一般的平民作家,而是其中的杰出者.其杰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通俗易读,使尽了气力.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他的文笔坚持着通俗却不媚俗的原则.老舍还不满足于仅仅摹写出市民社会“低层次”的生存真实,他更善于以现代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烛照自己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受洗的基督徒,老舍之于基督教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的历程。相对于晚清乃至五四的启蒙者受到的基督教的影响,老舍与他们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青年老舍对基督教的接受并不是将其作为终身信仰的追随,而是有选择性的理性接受。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老舍已经远离了形式上的基督教,但是在精神上,还是一个标准的基督徒:牺牲自己,服务社会,不顾个人乃至家庭幸福,而将国家乃至人类的光明作为一生奋斗的诉求等等,无不体现了基督徒的殉道与自省意识。基督教并未使得老舍走向超验神学对上帝的追寻,但是却开启了他对人的心灵的探索。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此种倾向尤甚。特别是1941年之后,老舍着意于用"灵的文学"对国民进行"灵的生活"的唤醒。《四世同堂》是此创作主张的集中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组织上,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但佛家精神品格却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尽管老舍最终选择了基督教,但他对佛教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试论老舍与佛教文化的不解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组织上,老舍虽然未曾皈依佛教,但佛家精神品格去对他的一生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宗教信仰的选择上,尽管老舍最终选择了基督教,但他对佛教却始终怀着那么一种特殊的感情。所有这些,都在老舍一生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实践中留下明显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与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进程同时发展的“非基督教化”,同罗伯斯庇尔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他在“非基督教化”中如何促进宗教的道德化,并最终制造了“最高主宰崇拜”,对于法国大革命史和世界文化史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一) 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在分析法国大革命中的“非基督教化”时曾指出:一些史家所概括的“非基督教化”无非是指破坏教堂,虐待教士,捣毁圣物等行为,并往往把它的功绩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狄金森虽然出生于宗教色彩浓厚的家庭,但却借助基督教教义中的圣事词语,对空洞的教堂圣事,尤其是圣餐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嘲弄。她提出了自己的大胆构想,试图以人的心灵为本去建筑自己的教堂,投身于自然去寻找真正的神性,继而超越宗教限制,将人的意志置于上帝之上,颂扬了个人意志的伟大,只有人才能创造出真正不朽的圣餐。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对宗教进行了道德的诠释和建构,然而,他对宗教的道德诠释不是指向所有的宗教,而只是特别指向基督教;他对基督教的道德诠释不是为了消解基督教,而是为了重新建构基督教。康德对基督教的道德诠释奠定了对现代神学进行道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对现代哲学和现代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老舍曾在伦敦居住5年,通过接触英国文学,才成为作家的。很少有人了解是异国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贫困,才把这个中国年轻人逼上写作道路。老舍的父亲是旗军,每月仅3两饷银,全家生活本已十分困窘。庚子之役,父亲死于北京护城之战,连这点收入都没有了,全家靠母亲缝补浆洗得些微薄收入免于成为饿殍。长子舒庆春(老舍)好不容易读些书,成为小学教师,在民国初年,这是个受人尊敬的工作,报酬还算不错。1922年老舍受洗入基督教,并到燕京大学跟埃文斯学英文。此人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校外考官,由他介绍给伦敦传教会的伍德小姐,聘老舍为东方学院教…  相似文献   

17.
灵的救赎:老舍宗教观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老舍是与宗教结缘的最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是老舍宗教情怀的鲜明特色,这些情怀逐渐融合生成老舍独有的颇具宗教色彩的文化启蒙姿态:灵的救赎。这种文化姿态的选择与操作是老舍一生未曾放的文学思想的实践,也是老舍之所以为“这一个”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18.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宗教的表现和影响颇为复杂。一代伟人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作为为中华民族直接的解放和富强而不懈奋斗的领袖人物,他对宗教的认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世界观,而直接影响着他所领导的革命活动、政党建设、国家的政治纲领和政策方针,值得注意。本文旨在探索孙中山对宗教的认识及观点,希冀对孙中山思想体系的评析有所裨益。一、对西方基督教精义的取舍孙中山于“1883年年底,在香港,和同乡好友陆皓东到‘纲纪慎会’教堂接受洗礼”①,成为…  相似文献   

19.
《柳屯的》中有对“柳屯的”借助“宗教”愚惑乡民的漫画式描写,于是,有的研究者往往以为作家老舍其时的宗教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将其作为背离基督教的文本资料。实际上,老舍是站在基督教本位的立场上,透过对中西合璧的“妖术邪法”的描绘,谴责利己主义猖獗的社会病态,并流露出无力回天的惶惑情绪。  相似文献   

20.
莱辛是德国18世纪著名剧作家、文学史家和哲学家。《智者纳旦》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剧本,也是他的神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剧本写于莱辛与葛茨的神学论战之后,莱辛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启蒙运动高举"反基督教"的大旗时,作为德国启蒙运动大将的莱辛却通过自己的世界观理解了基督教教义,强调基督教的重要性,宣扬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