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伊利亚特》还是《奥德赛》,一开篇诗人就呼唤诗歌女神缪斯赐予灵感。这使人不禁联想到柏拉图高唱的“灵感论”——“凡是高明的诗人,……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感,有神力凭附着。”在柏拉图看来,优美的诗歌不是人的歌唱而是“神的诏语”,诗人由诗神赐予灵感即神灵附体而唱出美妙的诗歌,成为“神的代言人”。如果说,荷马史诗开篇即以片言只语给人提示了诗人秉承的艺术美意识的线索,那么,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开篇里,则以更多的篇幅,或以形象或以理论表述的口吻更显豁地披露了史诗作者的艺术美意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关于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近三十年来的苏联诗歌,曾出现过两次高涨:一次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大声疾呼”派诗歌的崛起;另一次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悄声细语”派诗歌的盛行。苏联诗歌批评界的“周期”论亦即“波浪式发展”论者,曾预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诗歌将再次高涨。然而,这一预言至今还未被诗歌发展的现实所证实。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的确涌现出不少青年诗人,但是他们很少以自己的成功之作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的还由于矫揉造作、缺乏公民激情和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3.
徐祝林 《唐都学刊》2012,28(1):11-13
初唐时期,当宫廷诗人用绮靡艳丽诗风点缀风雅之时,诗坛上相继崛起了锐意改革、位卑而名著的青年诗人“四杰”。他们在诗坛上首先树起了改革的大纛,拓宽了诗歌的题材,从市井宫苑走向大漠风光,从咏花草树木走向唱响人生情感的主旋律,使诗歌真正担负起了讴歌现实生活的使命。从“四杰”诗歌魅力价值的现时律、延时律、永时律等三个层面加以诠释,可以窥视其审美价值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里的《国风》,崇尚自然、真挚,直抒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也许是从民间汲取营养的“农民诗歌”的最初作品.数千年来,多少无名的农民诗人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被誉为“庄稼汉诗派”的“农民诗歌”创作一时兴起,从此,中国文学史有了“农民诗人”这个称呼. 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春泥诗社”兴起于青岛平度这片热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让青岛平度这片古老的土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春泥诗社”出现后,使整个平度都具有了抒情的特质.张文华、张素兰、崔瑞青、刘成爱、刘旭良、王奎高、郑书联、于兆杰……这些农民诗人创作的诗歌充满着向上的朝气,就像大地上的庄稼,自然而朴素,蓬勃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5.
徐敬亚的长篇论文《崛起的诗群》无异于向人宣告:一个带有现代主义哲学与艺术倾向的诗歌流派,已出现于中国当代诗坛。所谓“崛起的诗群”的艺术体系,在徐敬亚的长文中已经备述。而其中,“对诗歌掌握世界方式的新理解”,我以为是贯穿这个体系的一条纲,相当重要。因此,本文打算联系“崛起的诗群”中其他人的看法,来对徐敬亚同志的这个问题作一番考察。在考察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谈一谈“崛起”论者对诗人和诗的独特认识。在《崛起的诗群》中是颇引用了他们中一些人的不少话来阐明他们的独特认识的。他们认为:既然是诗人,就应该勇于向自己的“内  相似文献   

6.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阿拉贡曾说过:“诗人最爱光”,“他们发明了火”①。但是,在诗歌史上,真正能发光的诗人并不很多。然而,当我们读完欧仁·鲍狄埃的全部诗作后,我们就不能不说:鲍狄埃“发明了火”,他的诗在闪光。 鲍狄埃是法国十九世纪最卓越的工人诗人,伟大的国际无产阶级歌手。他一生创作了二百五十多首诗②,这些诗以深沉激越的调子,抒唱了劳动者苦难的命运;以奔腾豪放的热情,激励被压迫者站立起来,”捣毁旧世界;以真理的光焰,照亮了整整一代人的战斗征程。诵读这些诗,仿佛使人感到时代的风云在面前翻卷,历史的涛声在耳边回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题或诗序出现“效某某体”等显性标志的诗歌可以称作“效体”诗.“效体”诗生成于六朝,并在此期确立了三种创作范式.其发展大致伴随着古人对“体”的内涵的认识变化,总的趋向是从效法体貌、风格,逐渐转向效法体裁、形式.诗歌典范的确立、诗人创作动机的多元、诗坛宗尚和复古风潮的驱使,都是促使“效体”诗产生和兴盛的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创作传统,“效体”诗的意义与价值需要平议.  相似文献   

8.
李秀娟 《社科纵横》2007,22(7):167-168
艾米莉.狄金森与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当代杰出诗人。本文通过对诗歌主题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二者诗歌表层主题和深层主题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相似文献   

9.
季爱娟 《学术交流》2006,(1):179-181
战乱、灾难、死亡,使穆旦切实感知到大地的黑暗与颤栗,人性变异的荒蛮。穆旦窥破了当时文化的种种虚伪与神话,从而转向内在思想“探险”与精神求索中。因此,他的诗歌想像力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的丰富的宗教想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试图在诗中创造一个上帝,于是,在他的诗中一度出现了与自己相对的“神”、“主”、“上帝”之类的意象。而且,“上帝”这一意象的内涵相当丰富,他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含义露面,不断相互替补,给穆旦诗歌增加了深度和广度。同时,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诗人,他更痛苦地发现,上帝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可以说,当穆旦采用西方诗人的重构方式时,他却发现了信仰重构的渺茫。至此,他的“丰富的痛苦”的主题得以突现。  相似文献   

10.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二战后兴起的一股反文化潮流,"垮掉派"是战后美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塞林格、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为代表的垮掉派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历史变革时期,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美国现存秩序发起了挑战。在文学上,他们摒弃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学院派传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论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迪勇 《学习与探索》2003,3(6):115-11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指出过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事实上,韩愈正是以那些“以丑为美”的诗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诚然,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使其诗自成一家于李杜之后,并且对宋诗特点的产生乃至整个美学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也使得宋代那批追随他的诗人从娘胎里就染上了不少坏习惯。  相似文献   

12.
张丽 《生存》2020,(13):0064-0064
诗歌鉴赏“一巴掌”即意象、意境、翻 译、手法、情感。泛读时勾画诗歌中的意象,并思考运用这些意象可能会构成何种意境,营造何种氛 围;细读诗歌则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以及诗人大致翻译诗歌大意,关注诗人是为了做到知人论世;深读诗歌则需要结合客观选择题的选项明确诗歌的艺术手法及诗歌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魏艳 《社科纵横》2005,20(3):136-137
中国新诗从现代发展至当代,在张扬“个性”的大旗下始终聚集着众多的支持者。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家园,只有经过升华的情感才能成为诗歌的情思。面对诗歌日渐偏向于“私人化”的倾向,在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性、含蓄性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诗歌内涵(情思)与读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共鸣”。这就不免要我们仍旧关注诗歌情思的哲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陕西诗人袁源是新世纪以来,将智性和解构贯彻到底的一位诗作者.袁源的诗歌创作是“重智”的.他善于将经典解构,同时又予以重构.解构和对经典的“重写”是他的诗歌创新的一个生发点,甚至是他的灵魂.在“重写”的过程中,他不乏幽默、调侃、“恶作剧”,乃至去抒情、去悬念化的“无意义”,从而为其诗歌带来一种冷峻的先锋性.也因此,他的诗歌没有失重.当然,学习更精确地平衡,乃至优雅,才是袁源走向年龄和诗艺双重成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历来都讲“信、达、雅”。然而,对诗歌的翻译来说,这是不够的。本文认为在诗歌翻译中,可以也应该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标准的翻译方法,即注重诗的感性的翻译方法。事实上,已有一些翻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这样做了。从事这样尝试的翻译者大都是诗人,在经过努力后,已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16.
盛唐诗人与僧侣交游的特征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绍良 《唐都学刊》2001,17(2):25-30
盛唐是佛教与诗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诗人们不仅频繁地与僧侣相交往,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更新和丰富了传统的山水意识,由泛神主义过渡到情趣主义,完成了山水诗由谢灵运尚巧模式向浑成模式的转变;僧侣们的文学意识加强,在与诗人的交往中,传佛习诗、以诗会友,文学也成为他们悟禅明性的常用手段.慧远时代以神僧崇拜为主的诗人与佛界交往的模式被打破,佛界领袖和一般僧人都成了诗人们交游的对象,形成了诗人游佛与僧侣习诗的诗佛互补模式,为中晚唐诗僧的大量涌现创造了气氛,奠定了基础.因此,从诗歌与佛教相结合的角度来说,盛唐依然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17.
西尔维亚·普拉斯与美国自白派诗歌○脱剑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英美诗坛主要为男性诗人把持,叶芝、庞德、艾略特等大师象巨人一般影响了半个世纪。他们尽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关注的中心主题,那就是一个在严格的、永恒的传统限定下的人类的历史。他们三位各自的最...  相似文献   

18.
乔建华 《唐都学刊》2010,26(5):116-119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中凸显原则的理论。应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美国表现主义诗人麦克司.威伯的短诗《夜》,可以观察诗歌中图形的建构方式,结果发现麦克司.威伯诗歌中的图形建构在语意、语音上的表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芳泽满人间——周恩来诗歌简论○庆振轩李大志1998年3月5日是世纪伟人周恩来百年诞辰。我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真可谓高山仰止!我们阅读他的诗作、更是百感交集。一位政治家和一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总是时时萦绕在我们心头——“诗人周恩来”!这位政治家即前美国总统...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俄侨文学中,成就最卓著的是诗歌,产生过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当年在东西方俄侨文化相隔绝的情况下就曾引起巴黎一些名人的关注.侨居欧洲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尤·伊瓦斯克写道:“哈尔滨有过许多天才的诗人,如阿尔谢尼·涅斯麦洛夫、列克赛·阿恰伊尔、居古拉·谢戈列夫等等,不过,迄今为止,我们关于他们所知甚少.”哈尔滨俄侨诗歌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二十年代随着白俄流亡浪潮涌向我国东北而日益兴旺,二十年代后半叶至三十年代初达到鼎盛,四十年代初开始衰落,最后随着俄侨迁离我国而完全消失.它继承了19世纪俄国诗歌的传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诗歌的“白银时代”相衔接,但另一方面又与其故土相隔绝,深深打上流亡者心态的印记,同时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下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文化传统和生活气氛的熏陶,因此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