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钦定补绘离骚图》是目前最完备的《楚辞》图绘本.它运用多种展现方式对《楚辞》诗歌内容进行摹绘,记录了画师对诗的阐释过程.画师过分忠实地还原诗歌文本,出现了诗歌内涵的消解.《钦定补绘离骚图》在编绘体例上有因袭萧云从《离骚图》的痕迹.由于创作背景不同,两书创作的目的、展现的现实风貌和表达的情感也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人,在《古诗评选》中,船山对康乐诗歌给予极高评价。从船山对康乐诗歌的创作态度、创作经验方法及创作诗歌达到的审美风貌等方面的至高赞许,可见其独特的诗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3.
从"文体"的角度解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小说三要素即情节、环境、人物刻画为立足点分析《长恨歌》,可以发现其具有"诗体小说"的艺术特征。《长恨歌》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小说叙事技巧,以诗歌的形式给世人呈现出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的帝王后妃故事。诗歌的这种新变离不开诗歌自身发展的客观因素,但同时也离不开天才诗人的大力创作推动。中唐时期带有故事性的叙事诗即"诗体小说"的出现,使得唐代诗歌呈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慰劳信集》标志着他的诗歌风格的一次重要转变。受时代的影响,诗人创作激情被激发,出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卞之琳并未放弃前期的艺术理念,而是努力探索个人的诗歌技艺与时代抗战主题创造性融合。与卞之琳前期作品相比较,《慰劳信集》在视角、诗境、意趣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与同时代其他抗战诗歌相比较,《慰劳信集》选择了不一样的理性抒情鼓舞人心与赤子之心贴近大众的艺术途径。《慰劳信集》不仅展示了抗战诗歌的一种新风貌,也是忠实于诗歌艺术,面向大众读者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具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创作深受白居易诗歌《长恨歌》影响,两者之间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审美意识都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紫氏部深谙白居易诗歌,《源氏物语》中与白居易诗歌相关的部分就有近百余处.因此可以说,白居易诗歌构成了解读《源氏物语》的重要"前理解".紫氏部借用《长恨歌》的"悲剧"情节,既是在歌咏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在悲叹人世盛者必衰的"无常"之道.  相似文献   

6.
乾隆朝新疆竹枝词创作因为时代的特征与地域的影响,主体情感格调高昂、民俗内容丰富全面、创作风格繁富,手法多样,民歌风味较浓。《塞上竹枝词》想象奇丽,民歌风味浓厚,最善于描述物象。《伊犁纪事》清新明快,构思精心。《西陬牧唱词》气势宏大,古雅流丽,善于将少数民族语词运用于诗歌,使诗歌在古雅之中洋溢着西域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在创作《汉宫秋》时,对古今诗人的咏史诗有所袭用、借用、化用,从而受到咏史诗创作技巧、创作思路的影响。《汉宫秋》将诗歌与戏剧两种文体打通,使之互融,而《汉宫秋》至可视为以戏剧之框架写就的长篇咏史诗。  相似文献   

8.
据《左传》记载 ,在春秋的各国外交等方面的会议上 ,列国的代表围绕自己国家的主张要朗诵一段《诗经》 ,而对方国家的使节则借宴会之余兴 ,以乐器伴奏也咏唱一首诗歌。在宴席上赠答诗歌是哪一个朝代都有的一种常见现象。从春秋、战国到后汉 ,在中国的宫廷和官僚世界中 ,赠答的诗歌无论赠也好 ,答也好 ,并不是自己的创作 ,而是引用《诗经》中的一节。汉代以前的诗人亲自创作赠答诗一般来说是没有的 ① 。正如铃木修次《汉魏诗研究》所指出的那样 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有意识地创作赠答诗作品的 ,是三世纪的王粲、曹植等人。编撰于六世纪初…  相似文献   

9.
《诗经》、《楚辞》以不同的风格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道路,深深地影响到魏晋与盛唐诗风。但两汉竟然是文人诗歌的淡泊季节。《古诗十九首》(下称《十九首》)以前,没有产生成熟的五言诗姑且不论,即使是非五言的文人诗也寥若晨星。汉武帝曾提倡辞赋的创作和诗歌的收集,贵族与民间乐府一时均见成效。文人乐府今传除司马相如等人奉诏所作的《郊祀歌》十九章外,几不可见。东汉光武帝刘秀“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刘肇  相似文献   

10.
从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描写萧红儿时跟随祖父学习《千家诗》的视角切入,探索萧红的诗歌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萧红的诗歌创作带入新诗时代语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挖掘其诗歌的叠词美、意象美、色彩美、图式美等美学特色。从其诗歌中个人情感的弱势抒写、现实关怀的相对不足、高远境界的升华不足等方面,分析其诗歌存在的缺陷,考察其创作由诗歌转向小说、散文的内外之因,以及这一创作转向后她所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全面把握萧红创作的美学特色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唐伯虎与《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比的角度,阐述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无论是在小说中诗歌的具体创作、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创作思想上,都从唐伯虎那里得到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清代赵翼的《瓯北诗话》和朝鲜李瀷的《星湖僿说》都对韩愈的诗歌进行了批评,批评的内容包括韩愈以李白、杜甫为宗的诗学观,韩愈奇崛的诗歌风格,韩愈以赋为诗的创作手法和韩愈的《南山》诗,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上,提供了域内、域外两个诗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诗歌内外兼修,既注重"内的原素"("幻象"、"情感"),也关注"外的原素"(声、色),同时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特有的精神质素。从《红烛》到《死水》,乃至他1930年创作的《奇迹》,我们不难发现,创作主体内部纠缠着的"纯情"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下,诗人所承受的苦闷的精神重压,也正是这种重压造就了诗人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4.
布莱克的诗画艺术演绎了一种率真质朴的风格,呈现出自然写真的诗意与画境,纯美的想象在其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其画境中的色彩基调是再现诗意的视觉表征,色彩镜像由表及里地映射出诗歌的主题、思想、意境、隐喻及象征内涵。他的诗歌富有伦理教化作用,充满对善与恶的审度,追求心灵升华,表达他对世界大同的愿景。从《天真与经验之歌》到《神曲》,体现出返璞归真、爱憎分明、向往美好的创作主旨并成为布莱克创作思想的一条主线,前者由诗歌艺术趋向绘画艺术,后者由绘画艺术回归诗歌艺术。布莱克的创作之途可谓“诗心入画”,将视觉审美意象融会贯通,实现了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庾信作品的流传进行了梳理,然后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根据庾信诗歌的风格、内容或是否有同题之作,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对庾信《山斋》、《忽见槟榔》、《咏镜》等十余首诗歌的创作时期进行了考辨,以求进一步梳理庾信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6.
国内对于莱斯·马瑞的研究不多,因此对其人其诗歌也不甚了解。莱斯·马瑞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诗人,以传统诗歌创作闻名于世。《冬青树》(TheIlexTree)是莱斯·马瑞与莱曼合作出版的首个诗歌集。该诗歌集获得了当年度(1965年)澳大利亚国内theGraceLevenPrize诗歌大奖。论文以莱斯·马瑞在悉尼大学求学为主线,探讨了《冬青树》创作的背景,揭示了莱斯·马瑞大学教育、人生经历及社会背景与《冬青树》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初唐时期的乐府诗创作是很有特色的,基本上可以代表了初唐诗歌的风貌。本文选取了《王昭君》、《从军行》、《巫山高》和初唐新题这样几个乐府曲调,从这些具体曲调的流传、同题乐府诗的创作以及乐府新调的产生来考察初唐诗风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从对比的角度,阐述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无论是在小说中诗歌的具体创作、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创作思想上,都从唐伯虎那里得到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诗歌民刊阵营中,《活塞》可能在形式与内容上最具先锋精神和极端意识。以《活塞》为发表载体的这批诗人群落,他们不仅有着文本上的前卫性,在美学、观念与行动上也极富叛逆精神。由此,《活塞》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先锋诗歌民刊的一根标杆。一些具有相似诗歌风格与观念的诗人,以超现实主义、异端理论和"大诗"创作,引领了某种实验性诗歌写作的风潮。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