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是一位历史主义学派的著名哲学家,波普尔的学生。他原属批判理性主义学派,后来原则性地修改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想,创立了一种新的、名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理论。他自称其哲学是波普尔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自己的学说称为“精致的证伪主义”而将波普尔的学说称为“朴素的证伪主义”。同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理论评价观相比,拉卡托斯的  相似文献   

2.
编辑学方法论研究的滞后导致了编辑学研究不能深入进行.著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已经对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尚未引起国内编辑学界的关注.借鉴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可以对我国的编辑学理论进行更理性、客观的分析与评价,重构编辑学学科体系.编辑学的"硬核"--文本是可以被评判(包括对真实客观性和创新性进行评判)、加工、传播的,可以据此提出编辑学的"保护带"和"解题方法".编辑学方法论的研究应该遵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将其放到人类文化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拉卡托斯拟经验主义对20世纪数学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拟经验主义的反基础主义的立场,使得数学哲学从绝对主义的枷锁中摆脱出来,并以数学知识的发生为背景开辟了建构主义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判决性实验"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波普尔坚持"判决性实验"的一次性证伪,而拉卡托斯对此进行了批判,并认为即时性的"判决性实验"是不存在的,在科学史中也不能把反常等同于"判决性实验".因此,对"判决性实验"是否存在应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判决性实验”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波普尔坚持“判决性实验”的一次性证伪。而拉卡托斯对此进行了批判,并认为即时性的“判决性实验”是不存在的,在科学史中也不能把反常等同于“判决性实验”。因此,对“判决性实验”是否存在应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6.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标志着当代西方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进入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新阶段.拉卡托斯关于"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对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略介绍本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关于“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同时探索其蜚声西方文坛的两部政治小说《兽园》和《一九八四》。作者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深刻分析了两部政治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并对其内容加以层层剖析,明确指出奥威尔运用政治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旨在攻击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他所鼓吹的反极权主义,旨在反共反苏。我们不能无视这两部政治小说在西方所起的消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面对严重挑战的今天,全面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奥威尔的政治观及其政治小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对自然具有改造与破坏的双重作用,对社会具有动力与阻碍的双重作用,对人身具有解放与奴役的双重作用。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双重向度,启示以"科教兴国"为现代化建设引领的当代中国,思考其面临的问题并确立生态的、全社会的、人文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9.
张文喜 《人文杂志》2006,1(5):25-31
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人类学意义上的需要理论,不可以充当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奠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离开与之相应的经济领域,就将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利益、目的的东西引入生产领域。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定义成物质财富的生产,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生产。其需要的理论批判具有明确的消解政治经济学和反贫困的指向。关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基于利益分离的阶级斗争和反贫困的革命目的,也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维度上追寻人类应该如何美好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在马克思的作品中,我们并不能发现有什么地方对这个问题做过足够的分析,而这个问题在现代性以社会和经济取代政治和宗教的背景下,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如此核心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英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伊·拉卡托斯(1922—1974)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学哲学著作基本上包括在他死后于1978年出版的两卷《哲学文集》之中,第一卷题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第二卷题为《数学,科学和认识论》。他正是以第一卷(中译本,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创立了他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李荣 《齐鲁学刊》2006,1(2):124-127
“实践”并非是一个其义自明的概念,它需要一定的理解框架,对马克思实践观当代超越性的解读亦是如此。马克思实践观对近代哲学所进行的变革以及它在当代哲学中所产生的效应是广泛而深刻的,仅从“他者”向度来看,一方面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对近代主体哲学的超越,另一方面它在与当代哲学对话过程中先期范导了哲学的当代转向,这是马克思实践观在当代所具有的超越性之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2.
赵法生 《社会科学》2021,(2):112-122
以往研究孟子的超越思想,往往只是依据其心性论。但是,分析其存夜气和养气说,会发现其心性的超越后面存在着一条更加深微的思想线索,它与当时的气论思潮密切相关。良知的存养与夜气相伴随,而集义养气工夫所形成的浩然之气,达到了万物一体之境界,表明气的超越使得心性超越具有了某种实证意义,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理论预设。另外,这种内在的德气还能够践形生色,睟面盎背,使身体完成从小体到大体的转化,即身而成道,使得身体也具有了超越意义。以上三方面的超越结合起来,才意味着孟子式超越的完成,这也使得他的超越思想超出了单纯内在超越的范畴,将内在德气与宇宙之气的融汇合一,从而具有了某种程度的中道性格。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王畿提出了"先天正心"之说,把"治心"作为"治世"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同时他认为良知的效用可以扩大到政治生活领域;王畿和王阳明一样,强调"万物一体"作为最好人间秩序的意义及其可能性,倡导个体应该破除"意见"之私并承担社会责任;王畿崇尚王道政治,并认为王道政治之根源在于人心之诚;另外,王畿主张"政学合一".认为"学"必须有政治的追求和关怀,而"政"应该是"学"的深入和落实.  相似文献   

14.
政治价值之所以产生的道德目的、之所以成立的道德质素、之所以存在的道德判准共同建构了政治价值的道德向度.道德与政治之所以产生或被创造有着相同的终极目的,这为政治价值体系的三个层级注入了向善而生的道德目的与道德动力.任何政治价值都应当具备道德蕴涵,否则就不是本真的政治价值.政治价值的道德目的与道德蕴涵要求政治主体以道德为判准反思与追问政治价值的道德合理性和政治体系的向善性,也要求政治主体寻求对政治权力机器的道德驯服.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并不囿于探讨纯粹政治领域中的博弈规则,而是致力于回应和解决自己把握到的时代的社会问题。马克思甚至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政治国家”是要消亡的,因为“政治国家”即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矛盾的一种症候。因此,在马克思那里,近代政治哲学是从属性的并且有着明显的限度。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着独特的社会向度。这一社会向度反映了马克思对于政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也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应然目标与方向。现代性政治的兴起和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印度学者帕萨·查特杰描述了印度现代性政治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如果把政治有限性置于西方现代性理论背景下进行审视,西方政治学的三大逻辑——公民社会、普遍意义的公民身份和民主政治很难适用于非西方国家。从现代性政治到现实的大众政治,从精英政治到底层政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8.
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主义,是消除了一元主义和二元对立,摆脱了一与多的纠缠,打破了同一性原则,确立了以无中心(无同一性)的差异原则和异质多样性为旨归的多元主义。尼采的视觉主义的多元主义,福柯的无中心差异的多元主义,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的多元主义,以及德勒兹的性质多样性的多元主义,都是多元主义诉求的有效表达方式。这种以无中心的差异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所诉求的政治,是与规范拉开距离,把政治行动从统一化、总体化中解放出来的多元自主的政治,是对当下西方多元化社会政治运动的理论回应。  相似文献   

19.
付文军 《东南学术》2021,(3):115-125
《资本论》实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完美融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充分确证了"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这一理论主题,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利用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而展开有效的阶级斗争.直面"当代的斗争",马克思理性地表达了"当代的愿望"——建构"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资本论》不仅致力于为阶级斗争提供武器的政治学途径,还致力于为人类找寻理想的生存之境.《资本论》所展示的政治哲学向度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以政治批判为目标"的现实性政治哲学、"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批判性政治哲学和谋求"减轻分娩痛苦"的发展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向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将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样与时俱进,从而呈现出新的发展向度.其中社会化与个性化交融、生活化与规范化统一、民族化与国际化共存,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大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