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张衡     
见于史书记载的张衡有四名,发明地动仪者,只是其中的一位。 东汉张衡,是我国古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刻苦钻研,学识渊博,在古文经学、文学、哲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述甚多;特别是在天文学方面,发明了浑天仪,候风仪,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西晋张衡,随赵王司马伦参加“八王之乱”。赵王伦矫诏废杀贾皇后,即帝位,囚惠帝于金墉  相似文献   

2.
漫话清代的花翎扶之花翎即孔雀翎,它是清代极为重要的冠饰。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就是孔雀上的眼状的圆花纹,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少,反映着严格的等级差别。据清朱彭寿《旧典备征》所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固伦额驸准戴三眼花翎...  相似文献   

3.
元代畏兀儿亦都护官号考尚衍斌早在1940年,韩儒林先生发表了《突厥官号老》一文,明确指出:"元代高昌畏兀儿首领亦都护之称号,即非由拔悉密输入,亦为突厥族所固有"。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亦都...  相似文献   

4.
当前道德建设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道德建设的制度思考汪肖良(浙江省委党校)一、问题的提出在社会经济由传统体制向现代制度转轨的过程中,社会道德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目前理论界在评估这一变化的基本走向时,大致存在两种典型的不同观点:"滑坡"论认为,与五六十年代以无私利他为主导精神的伦...  相似文献   

5.
"诗性伦理"是维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柯的视域中,"诗性伦理"根源于早期人类的"敬畏天帝"混沌意识;营构"理性之德性"是维柯"诗性伦理"的核心所在;而希翼人类社会挣脱野蛮粗俗的牢笼,走向虔诚至善人伦之路,是维柯诗性伦理价值旨向。  相似文献   

6.
裴頠,字逸民,河东闻喜人,西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政治家,崇有派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门阀士族大官僚家庭,任过西晋王朝的尚书左仆射等官职。“八王之乱”中被赵王伦杀害,年仅三十四岁。他死得过早,留下的哲学著述只有一篇《崇有论》,但在魏晋思潮中却是异军突起、别具一格的。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不揣浅陋,试述于兹,以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7.
夏侯玄《时事议》的核心论旨,是要理顺中央吏部、台省长官与州郡中正三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所说"伦辈"、"辈类"诸语,是中正在品第人物时使用的专业术语,与曹魏三年一定品之制有关,意指列为同品。官品制度并非始于咸熙元年之后,而是创立于曹魏初年。上品二品与起家官品的对应关系并非是相差四品,而是表现为多层次性。自九品中正制一创立,中正之"品"就与"家世"有关,具有"门第"色彩。但"资品"之"资"不是指门资、世资,而是指资格、资历,与"家世"无关。  相似文献   

8.
王维情感结构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之所以能将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关键在情感结构。《与魏居士书》透露其亦官亦隐生活方式不但受释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儒家“不废大伦”原则的制约。二股力量的矛盾促成王维既“超脱人生”又“入世情深”的情感结构。外部世界经由这一情怀之酿造,遂产生出富有禅意的王维诗,与之相应的则是抟虚成实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这一事实说明了它与中国文化的相融相通。寻找这种会通,学术界有人倡之,“马克思的思想与重视社会人伦关系的孔子、孟子的思想会通处之发现,或许是件有意思的事”。本文拟将孔子的人伦观和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作比较分析。一“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含义十分广泛,当初并未专指人伦,常与“和”相联系。声音、语言、事物、行为中的伦,都与“和”相通,皆归于“和”。“和”内含着一定的秩序、位次,以后“伦”就成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秩序,其意仍在于和。伦是人的活动秩序,有了…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人颜光敏金涵颜光敏(1640-1686),字逊甫,又字修来,号乐圃,山东曲阜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曾任《一统志》纂修官,以诗文名重当时,与田雯、宋荦等并称为"十子",与兄光猷、弟光同称"曲阜三颜",著有《乐圃集》、《...  相似文献   

11.
姜守诚 《江淮论坛》2011,(4):60-66,175
"业镜"是冥府地狱中审判亡人的工具,多由特定冥官(如阎罗王或秦广王、泰山王等)来执掌,藉此鉴查众生在世间所行善恶之累计情况。"业镜"之说,始见于六朝佛教典籍,后为宋元道教经书所接受,明清民间宗教宝卷中更屡见此说,士人阶层也援引"业镜"作为文学创作之素材。我们着眼于佛、道经书及民间宗教宝卷中出现的"业镜",讨论其宗教含义,进而分析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试官制度述略梁仲明试官,即试用待录之官,也就是把被认为是贤能的人放在拟任职位上试用一段时间,以观其才能大小和称职与否,然后决定是否选用。试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诚如古人所说:“欲官人适职,莫若试官”。探讨中国古代试官制度的历...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与梁启超的启蒙主义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鲁迅与梁启超的启蒙主义思想张全之与鲁迅相比,梁启超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使梁启超充分认识到:"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于国民之知识与能力,而知识与能力之进退增减,全系于国民之思想,……而欲转变国民之思想,不可不于其所习...  相似文献   

14.
北宋宫观官设置始于太宗,真宗崇道而增重其事,宫观官制度遂成.北宋前期,宫观官多由朝廷重臣兼任,经常参与宫观管理及道教活动,实理其事.熙宁年间,由于王安石变法等原因,宫观官成为统治者用以"佚老优贤"、处置异己者的闲职.徽宗时,出现了挂空衔而食禄的祠禄宫观官与实理其事的兼职宫观官并存的局面.宫观官制度是宋代特有的职官制度,其形成、发展、高潮均在北宋,南宋沿袭之.  相似文献   

15.
孙俊 《北方论丛》2012,(4):90-93
唐代宗室可由爵位出官,亦可由血缘关系出官。以爵位出官,《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清晰准确,《唐六典》与《唐会要》的记述则比较模糊。以爵出官的品阶也与实际情况有所差距。若以血缘关系出官,宗室的五等血缘品阶与其出官品阶并不一一对应。唐代的宗室政策,在高祖时延续隋制,从太宗开始,保持近房宗室的政治地位,压制远房宗室。玄宗以后,近房宗室基本不出阁,远房宗室则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在对政局的影响上,唐代宗室整体素质较低,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屈武亮 《社会科学》2023,(10):56-71
“恩差”,是宋代官制中的一种权力关系特征,形成于君臣之间的权力互动,具体到政制中,即“恩典”与“职差”,前者侧重于皇帝的优宠与拔擢,后者侧重于具体政务的处理。由于宋神宗朝的政治实践,添差官在出现之初便作为皇帝“恩差”而具有恩典性与职差性。侍从官群体较为复杂,其“恩差性”始终交融,但元丰改制前后亦有不同的侧重。兼官最初则主要集中于恩典性,无职差性,随着元丰改制的推行,兼官获得了职差性,从单纯的皇帝“恩典”转变为皇帝“恩差”。在之后的制度演变中,添差官开始逐渐融入地方官僚系统中,“恩典性”趋于消亡。侍从官由于职事侍从官群体的扩大,开始从“言语侍从”转变为“有司之臣”,职差性大大增强。存在于中央高层官僚中的兼官,则因改制后职事官的恢复,塑造了新的权力结构。以权力关系为视角,探讨非常规制度的常规化,或可展示更为丰富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7.
《雷雨》中极具悲剧性的人物——周萍,是个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人物,他与蘩漪、四凤的不伦恋情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死亡命运的深渊,而他内心对这种畸形的爱的冲动和依赖则成为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韩愈把宣传儒道与排斥佛老相联系。其宣传儒道,从思想信仰看,是为了恢复中断的道统,而现实目的却在于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其排斥佛老,从思想信仰看,是为了捍卫儒道的独尊地位,而现实目的却在于打击寺院经济以保证唐王朝的赋役来源。韩愈之"道"虽被标榜为纯粹的儒道,但实际吸收了佛、道、法、墨等学派的思想成分,并非纯粹的儒道。韩愈"不平则鸣"的本意包括抒欢愉之情和抒哀怨之情两个方面,实即儒道的"美"和"刺"。而"不平则鸣"对儒道又有突破:一是儒道重"美",而"不平则鸣"却重"刺";二是儒道对"刺"多有限制,主张"以理囿情",而"不平则鸣"之"刺",却主张哀怨之情的自由抒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唐代的左右史问题牛润珍史书所言唐代左右史,《旧唐书》的记载较为准确。从《旧唐书》反映的情况看,"左右史"的意思前后有所变化。贞观年间,君臣所言本朝左右史,多指起居注。显庆二年(657年)以后则多指朝中记注官,而且记注官左、右职分恰与《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