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桑春红 《理论界》2006,1(8):18-20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的理想人格形象必须突出地体现该时代人们的文化理想、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人格是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创新人格。  相似文献   

2.
契约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约思想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格、诚信、理性等丰富的内涵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具有相容共通之处。因此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深刻领会和发掘契约思想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推动契约思想和契约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要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同时也要大力推动市民社会的发展 ,构筑国家和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晓昌  葛茂林 《河北学刊》2007,27(5):213-216
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原则的泛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法治管理的缺位,放任了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价值取向,随心所欲,致使部分大众传媒错误地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抛弃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义使命,误导了国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因此,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优化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用先进文化培育公民人格,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者,是为中国近代化而奋斗毕生的先驱者.他在80多年的忧患生涯里,一直密切关心并积极参加许多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容闳虽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他自幼就接受西方教育,受西方文化熏陶,他的政治人格并不同于传统的政治人格,较少依附性,较多独立、民主、自由、为人民争取权利的取向.其政治人格最突出的是:融合近代精神的爱国情感、积极的革命意识、民主的价值取向.这些特征已明显带有现代性,具有公民政治文化的色彩.分析容闳的政治人格可以为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建构和政治人格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5.
二程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蔡方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格问题,致力于培养、造就、发扬和实现理想、高尚的人格。与此相关,在价值取向上,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传统理想...  相似文献   

6.
士大夫作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担负了传统文化承载和传播的使命.生存于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他们逐渐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取向:充当帝师王佐的功名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文化优越感和"夷夏之辨"观念.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郭嵩焘本属于这一群体,但却以独立的人格精神、独特的思想逐渐突破士大夫价值取向的局限和柬缚.他是最早亲历西方世界并极力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他的思想和实践在当时实现了一次新的进步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信息伦理学视阈中的"责任"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伦理是信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当代信息伦理学视阈中的"责任"范畴,立基于信息权利,以"自律"为核心要求,以引导人适应"数字化生存",教化具有自由而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为最终价值取向.在我们进入全新网络信息时代的同时,信息网络的负面效应同时显现,挖掘本土伦理文化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信息伦理是回应挑战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之价值取向实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或经营者之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三种价值取向,第一种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二种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已为目的,利他与利己统一的合理利已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三种是利他与利己互为目的和手段,利他与利已统一的互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前两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上述三种价值取向,第三种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具有利益最大化、竞争性、创新性。公平性等特点,它要求社会主体不断完善人格,同时,市场经济又以其自身固有的矛盾而给社会主体人格塑造带来困惑。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采取对策使人格不断完善:实施素质教育;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因而带来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三个大的文化矛盾:来自市场经济的文化冲击;普遍的文化不适应;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模式的震荡和冲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追寻及文化建构的潮流。文化模式的转折,归根到底是人格模式的转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经历了由泛道德化、泛政治化到泛经济化人格的转变。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不应成为今后中国的文化取向与人格取向。现代人应向前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