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意识形态的解析与超越贯穿着阿尔都塞思想发展的始终,他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在一种思想张力之中: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又始终致力于探寻超越或摒弃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其早期阶段,阿尔都塞认为,"行动的天主教徒"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自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他又认为马克思是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但他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当作圣人来看待的,他在6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经典阐述正是建立在此种思维层面上的.这一解读思路中的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晚年是他一生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与马克思整个一生的思想是浑然一体的,因而不能说马克思的思想有过什么“断裂”。我们对人类学笔记的研究必须与他以往的思想柑联系,笔记中的思想是他以往思想的继承和合乎逻辑的发展。文章对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评介;论述了马克思晚年的理论兴趣即研究人类学的原因,认为马克思晚年研究人类学著作有着更宏伟的目标,这就是根据实证材料科学地说明(?)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阐明西方社硷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东方社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前途。  相似文献   

3.
陈祥伟 《社科纵横》2011,(10):95-98
有关左思思想的研究较少,已有的观点多认为他早期为儒家思想,晚年则受玄学影响,遁人道家。本文从左思的生活经历、诗歌创作和其诗作的美学风格上来考察,认为儒家思想贯穿了左思一生,即便他晚年隐居,也只能算个“儒家的隐者”。  相似文献   

4.
田雄狮 《东西南北》2014,(19):24-26
出身寒门,没有显赫功绩。履历简单,不显山露水,一步一个脚印荣登高位。在职全身而退,晚年被追究,是徐才厚的人生写照。他的升迁既有个人的努力又有人扶持,他的弄权有环境因素又有人帮衬。他的贪腐过程并非一朝一日,没有及早发现和处理有制度缺陷也有管理上的失误。以徐才厚的政治影响力和贪腐程度,其落马无疑是新中国军界的一场地震。  相似文献   

5.
最前沿     
调查我们似乎多少都有一些衰老恐惧症,希望晚年来得越晚越好,现在的你认为,多大岁数才算开始进入晚年了呢?A.50岁以上B.60岁以上C.70岁以上1晚年从27岁开始科学家们最新发现,人在22岁达到精神力量的顶点,之后的5年里,能够拥有青春的尾巴和浅显的智慧,但是到了27岁,人们不得不向时间缴械投降,开始走向晚年。研究结果显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11):176-178
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他认为要给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就要通过广译图书、兴办新式学堂等来加快西学传播,进而在国内形成一种"西文"、"西艺"、"西政"的全面引入。吴汝纶提出了振兴新学、造就人才等外语教育理论,并亲自参与到外语教育实践活动中,其立足于当时国情,放眼世界、倡导西学,为外语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开化,融中西学于一炉。本文首先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人生平进行概述,其次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在外语教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毕向阳 《社会》2005,27(4):183-194
近些年来,随着布迪厄的著作越来越多地被译介到国内,以及众多运用他的概念与理论进行的理论的或经验性的研究陆续发表,布迪厄的学说,如场域和惯习的理论以及象征资本、符号暴力和参与性对象化等概念,还有他所强调的实践与反思的社会学立场等,在社会学、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等多学科领域都已经广为人知。然而,这些概念、理论多属于布迪厄早期和中期的学术思想,晚年布迪厄的思想其实经历了一个相当显著的变化,学术与政治立场更加锋芒毕现,进一步确立了他作为一名著名的公众知识分子的牢固地位。作为布迪厄晚年的一本代表性著作,《世界的苦难》(L…  相似文献   

8.
陈友良 《社科纵横》2012,(10):121-124
晚年严复依据英文报刊持续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他观察到一些相互冲突和矛盾的现象:德国的强盛与霸权,英国的民主与集权,国民程度与国体",能者"与"伟人"等等。这种两歧性的观察使他更深一步认识中国的改革必然面对许多复杂、矛盾的难题。晚年严复颇受非议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国体论,至少部分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钱钟书的文字风格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渊源。他首先融会了汉魏风骨与六朝文章的精髓,又受到近代中国一系列大文章家的文字风格的影响。而钱钟书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对传统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的神韵风格,从而完成了中国古典文体写作史上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风格变革。语言是一种人类文化的符号,也是有意味的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影响钱钟书语言风格的各种美学因素的研究来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内在沿革,因此可说是一寻找文体学与历史微妙契合点的尝试。作者还认为,钱钟书文章中的西学神韵与古文文体风格取得了高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就罗伊·哈罗德来说,给人的印象是文笔华丽,读过他的名著《凯恩斯传》的人都为凯恩斯有这样一位文笔出众的高足而赞叹不已。可是如果你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你就会知道他的母亲是既会写小说又会画肖像画的才女,他从孩提时代起就受到家庭文学艺术气氛的熏陶。母亲给他的幼学启蒙不是儿童读物,一开始就是莎士比亚和雪莱的作品。他晚年曾说过大体意思是:如果你想要  相似文献   

11.
"谪仙"成为李白的社会角色既是当时所形成的"谪仙"形象与李白客观条件相契合的结果,更是李白主动投入其中并积极扮演的结果."谪仙"角色为建功立业的仕途雄心提供了合理化、使命化,长安三年和其后的二十余年李自在扮演"谪仙"角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实现仕途雄心的机会,成为影响他命运的主要因素,也使得李白这一个体在当时和后世成为一个极具文化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12.
木斋  尚雪红 《求是学刊》2012,39(3):104-109
陆机应是南人中写作新兴五言诗的第一人,其五言诗风格和成就,是陆机入洛学习和仿效曹魏文化的结果;陆机代表作《赴洛道中作》,应是陆机多次赴洛中的晚年之作;陆机对曹植代表的建安诗风的模拟仿作,正是陆机对曹魏文化学习和模拟的结果,其中对十九首的拟作,也应该是陆机在北方生活了相当长时间之后的作品,而非陆机赴洛之前所作.  相似文献   

13.
《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二曲)晚年“心解”著作。与新兴起的经学注疏方式不同,二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以建立的工夫、本体、适用范畴框架为基本依据,对四书进行了高妙阐解,从而提升了其形上境界。  相似文献   

14.
徐艳萍  杨跃 《唐都学刊》2006,22(5):16-19
汉武帝刘彻是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毛泽东曾作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来喟叹汉武帝文采的不足。汉武帝是将汉王朝推向极盛的一代英主,他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文学家。“略输文采”对他来说实在有失公允。有事实为证,汉武帝爱好音乐,爱好诗赋,赋写得颇有水平。其代表作被视为佳品,流传至今。他还招揽四方文士建立乐府,大规模收集民歌,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庞德崇尚他的诗赋,把他看作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庞德将其悼念李夫人的赋改写为诗《刘彻》。庞德的《刘彻》成为美国诗歌史上的名篇。  相似文献   

15.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1,17(4):31-32
“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但人们常常由此以为李白的生活个性同样“飘逸”。究其实,从李白的个人经历及其诗歌创作中不难看出,李白一生更多的是壮志无从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幽愤,甚至有时还免不了媚俗。  相似文献   

17.
The just world literature implies that when someone is a victim of suffering, observers will somehow attribute the suffering to the behavior of the victim. In the current study, participants read a scenario about a person who had either converted or not converted to a new religion. This same person later either experienced no tragedy or was a victim of an unrelated brutal robbery which permanently disabled him. When the target person was victimized, participants were reluctant to attribute blame to the person or to his morality; however, they were quick to assign blame to the victim's choice to convert. Interestingly, even when the victim had not converted, participants still assigned blame to the decision to not convert.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李贤直音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波 《唐都学刊》2006,22(1):14-17
李贤所注《后汉书》中直音部分除了注音目外,还含有其他信息。将其分为同声符的单纯注音、非同声符的单纯注音、协韵、读曰、古今字和借用字、其他等6个部分进行整理和分析,依据释例探幽索微,指认注者作注的依据和意图,从语意学、训诂学角度切入,对6大类直音注音予以精准确切的学术评价,对于研究唐代的语音系统资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飞舟 《社会》2017,37(4):143-187
本文是对费孝通先生晚年思想转向之成因的研究。费孝通晚年的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力倡"文化自觉",由早年注重西方文化变而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费孝通晚年著作的详细考察,本文认为,费孝通的思想转向是他在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间断的调查、实践和反思中形成的。这种思想转向是一种"社会科学"的转向,而不是文化立场的转变。本文以四个部分来论述这种转向的发生。前两个部分讨论费孝通晚年谱写的"两篇文章",即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研究、民族和边区开发研究。在这两个领域的经验研究中,费孝通都遇到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挑战,他发现:乡村工业、民族和边区的发展都不只是经济社会政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问题,而是和其背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心态和文化有关。如何把握这些心态和文化,是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即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费先生从英国人类学家Leach因《江村经济》所提出的两个方法论问题入手,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里展开了漫长而严谨的反思。反思的结果一方面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看法,也是对上述两个经验问题的总回答,另一方面是对"文化自觉"理论的方法论补充。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讨论的是费孝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家,晚年如何身体力行,在"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是为真正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窦春蕾 《唐都学刊》2000,16(3):70-73
李贺是中国诗歌上的卓异之才,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生活在混战分裂的唐代中期,怀才不遇,抑郁早逝。他憎恶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和幸福。他的诗,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艺术上,其诗力求新奇诡异,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巧夺天工的构思、瑰丽多姿的语言、光怪陆离的技巧使人目眩神摇,应接不暇。本文试图从其23首《马诗》入手,简析其中的寄托寓意,以见作者的苦心孤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