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艺与民俗,原有不解之缘。一是民俗遍布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起居饮食、宗教信仰、交往礼仪、生活禁忌……等等民俗民风,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二是任何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氛围之中,而不可能“免俗”与“脱俗”。因此,如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有意无意地对民俗有所描写。何况,文艺作品中的民俗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曾经轰轰烈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批判的热潮,近年来突然沉寂下去了(其中盖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原因),而代之以民族文化传统之弘扬的提倡,但继之而起的一般情形,却亦有令人疑惑之处。其一为非理性倾向的相当浓厚,这主要表现在对《易经》、道书等的片面研究,以至专门走入气功乃至算命、相术一路,似乎中国文化之精髓尽在于此了,甚至孟子为一气功大师(因其提倡“养吾浩然之气”),《老》、《庄》尤为卓越的气功  相似文献   

3.
读苏轼《方山子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十分别致的传记体文。本文拟就其写作时间、当时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等方面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方山子传》究竟写于何时?目前,大家的看法尚存在分歧。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文之“解题”、牛宝彤先生选注的《三苏文选》、丛鉴和柯大课两先生合著的《苏轼及其作品》中都认为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而颜中其先生编注的《苏东坡轶事汇编》附《苏东坡年表》、刘乃昌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王水照先生选注的《苏轼选集》中则都认为写于元丰四年。 《方山子传》中有这…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近藤邦康认为章太炎在戊戌变法运动时期(一八九五—一九○○)的思想主要是「种类」和「志士」这两个问题。关于「种类」,章太炎热心吸取西方思想,主张中国「发愤图自强」,同日本合作,一起抵抗泰西、俄罗斯。他提出建立学会,使「吾教」「吾学」昌盛,以唤起「种类」觉悟,争取团结。政变后他也以为汉人和满人应该一致御白  相似文献   

5.
田登高同志的《十月的汇报》是他立足于他所熟悉的生活土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短快活的政论体裁,把对新闻工作的真知灼见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全部奉献给读者。《十月的汇报》这部文集中的新闻评论,新闻业务文章,如《党报在任何时候都要同党保持一致》,由于有思想高度,因而抓住了新闻工作最本质的政治方向问题;又由于文章有理论高度,因而对这些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这部文集对树立无产阶级的新闻观点,加强队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月的汇报》中,散文的篇幅不多,但它熔情、理、事于一炉。情随景迁,真挚深沉。如《早市观鱼》就鲜明地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9,(4):105-108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当代著名哲学家钟泰先生以学贯孔、老二家,而又益之以恣肆之语对庄子的地位给出了评价。庄子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范显示了他的出世精神。司马迁在为庄子做传时,没有过多解读他的思想,而是列出了他的几篇代表作,之所以选择这些篇目,当是表达了司马氏对庄子的认知,因此,我们研究庄子,就不能忽视距离庄子最早时期的社会有关评价。  相似文献   

7.
关山 《社科纵横》2010,25(11):109-111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是以儒家传统唯道德理性的思维方法为基础,对孟尝君的史实进行唯道德的片面评价,而非科学的历史评价,为了维持这种唯道德思想的统一性,文章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虚假前提等一系列借题发挥的诡辩方法,所以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它是一篇谬文。但是当从文学创造的角度和文章的谋篇的角度来看,《读孟尝君传》正是巧妙利用借题发挥的方式,抒发心中块垒的妙文。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第一次“婚姻”毛泽东第一次“结婚”时才8岁。是在他父亲的强迫下成的亲。女孩子比他大6岁(14岁),当时毛泽东迫于父亲的压力,很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而可怕的婚姻仪式,很有规矩地向每一位来宾磕头。但是,当仪式过后。他拒绝与这位大姐住在一起,并发誓决不碰她一指头。毛泽东作为农民的儿子,没有采取逃跑等方法来对付娶媳妇,而是用既默认又不顺从的独特方式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实质上  相似文献   

9.
<正>在专注于书写精英男性的古代史学中,女性群体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方,女性群体被称为是"失语"的群体。而见于正史中的女性形象,又大多是男性用于对女性的教化而记录,因而她们的历史,也往往被认为是由男性构建出的历史。由此,中国古代的女子在历史上的真实样貌,被盖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20世纪初,由于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增强和西方史学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历史  相似文献   

10.
对许多文人来说,“乡村”是一个凝结着乡愁的难舍的梦,那里窖藏着陈年的记忆,是回响在工业文明巨大的机器轰鸣之外的一曲田园牧歌。《乡村社会关键词》这本书似乎并不适合他们看,那些切肤的真实恐会惊醒这梦像,使人叹息“田园将芜,魂归何处”。  相似文献   

11.
《曹禺传》是田本相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该著以其整体宏阔的结构原则,史实考订与艺术想像并重的阐释方式,注重心灵探寻的写作向度,重建了伟大作家曹禺的生命史和灵魂史。《曹禺传》所提供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透视曹禺本身,对探求文学背后所隐含的政治、思想、文化的解释,以及克服当代作家传记写作的隐与忧等亦有诸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可以说,自从人作为主体自觉地观照自己的这一特殊的精神创造活动起,这些问题就开始困扰着几乎所有沉思艺术的人。自然,正象人在认识其他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情形那样,处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的人,由于实践范围和认识视界的限制,对于艺术的本质,也执持着相异的见解。而每一种对艺术有着湛思慧解的理论,就仿佛一个金色的圆环,一部美学思想史,便是由这些圆环续接而成的长链,只有攀缘着这样的链索,人们才能到赫利孔山和帕耳那索斯山上去欣赏艺术的胜景。我们认为,陈传才教授的《艺术本  相似文献   

13.
1979年,日本东京潮出版社出版了新井宝雄编著的《革命家周恩来的实践》一书.这本书深受日本人民欢迎,已再版多次.作者以周总理生平的历史事实为背景,描写了周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高大形象.在周总理生前,作者曾任日本《每日新闻》驻北京特派员,曾多次见到过周总理.他在前言中写道,周总理作为"人民的总理","忘我地彻底地为大众服务.而且,他的实践,可以说达到了人类所能作到的极限.这一点,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4.
《大共和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党派报纸之一。本文对该报的沿革与定位、经营与管理,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在依据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力求勾画出该报第一任社长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和新闻思想,勾画出《大共和日报》几次易帜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5.
郑瑞祥 《南亚研究》2010,(4):154-156
朱新天博士的新著《印度教万神殿艺术——印度王后井探秘》,是她近20年来苦心研究印度艺术的结晶。该书已分别以中、英、法三种文字同时出版,在国际印度艺术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袁崇焕研究的丰硕成果──读阎崇年著《袁崇焕研究论集》(港)刘健明在过去十多年来,袁崇焕的研究在海内外有长足的进展,这一方面是学术风气日趋活跃,研究袁崇焕的课题拓宽范围,其涵盖面包括总论、传记、政治、军事、经济、党争、斩毛、议和、死因、诗文、籍贯、家系...  相似文献   

17.
高利华<亘古男儿--陆游传>,为万斌主编<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种.本文就书中陆游<钗头凤>一词的真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同时对当前学术界的"伪作"问题作了尖锐而深刻的抨击.  相似文献   

18.
杨一凡同志所著《明初重典考》一书,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不囿成说,坚持论从史出,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精心考证,澄清了长期以来在研究明初朱元璋的重典之治问题上的许多不实之论,是一部力求恢复历史真相,在历史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在中国法制史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的著作。朱元璋作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立国伊始,就高度重视封建王朝的法制建设。他亲自主持了《大明律》的制定工作,同时颁行了大量条例和法令。在“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指导下,他“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实行了自唐宋以来空前严峻的重典之治。然而,长期以来在对明初法制的探讨方面,学者们大多倾向于朱元璋偏于轻刑或虽用重典而不及于平民的观点。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作者首先就明律、《大诰》峻令、律诰外诸峻令等逐一进行研究。通过对洪武年间的三个基本法典即吴元年律令、洪武七年律和洪武三十年律诰的制定,沿革和量刑情况的考察,认为前两个法典要比洪武三十年所颁《大明律》为  相似文献   

19.
摧残人性的宦官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虽然古代世界如希腊、罗马、埃及、土耳其、朝鲜等国都曾有过役使残阔人的历史,但就人数众多、时间长远、规范完备、制度严密而言,中国在世界上则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特殊的热点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兴趣,目前专门描绘宦官阴险毒辣、淫秽奢靡、篡政害国、蠹民为烈等方面的书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在“可读性”名义下过分渲染残阉人的性饥饿、性荒诞、性变态,但真正侧重于考证论析、系统总结的纯学术著作很不多见,尤其是将人性毁灭与制度典章结合起来的历史专著尚无一本。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余华青先生集数年之功,终于推出了一部洋洋40万字的大著《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版),弥补了这一学术  相似文献   

20.
曲英杰先生所著《先秦都城复原研究》一书最近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余字,另附古城址勘测复原示意图20余幅。此书旨在对《史记》所载先秦时期王及诸侯国都城的复原等问题予以全面系统的考述,立意新颖,史料详实,考辨精当,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而皆有理有据,求准求实,不做空疏之论,堪称是古城复原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古城复原是一项极的意义的研究课题。著者在此书的序言中写道:“面临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趋势,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历史上城市的起源及其最初的发展,以寻求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联系;并且已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从总体上进行概括研究,而是希望尽可能地使历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