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京剧艺术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涛 《理论界》2007,(6):229-229,263
任何艺术都要有创新,有创新才有生命。京剧艺术的发展,浸透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汗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提高,陈旧的歌舞戏剧内容和形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社会变化的快节奏是对京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鞭策。为了振兴京剧艺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艺术家、工作者和爱好这门艺术的同仁要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要想完整地演唱一首声乐作品,就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作品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挖掘、揣摩、总结,全面设计演唱方案,规划声音,雕琢韵味,塑造意境,以情带声。演唱声乐作品仅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完美的艺术表现。本文将从分析声乐作品的音乐、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把握声乐作品韵味与风格、演唱中的声音和语言这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完整演唱声乐作品,如何在演唱中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3.
李京玉 《云梦学刊》2007,28(4):132-134
京剧喊嗓亟待发扬光大。京剧喊嗓训练对声乐大课的改革有促进作用。京剧喊嗓运用到声乐大课是可行的。声乐大课运用京剧喊嗓的原则和操作技巧有:声音与情感相结合,饱含激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勤奋与技巧相结合,科学训练循序渐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互相观摩共同提高;内容的鲜活性与时间的灵活性相结合,节时增效。京剧喊嗓在声乐大课中运用时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京剧在山西虽然流传历时长、范围广,但在艺术上有所突破是很困难的。经过建国后50余年孜孜不倦地探索,山西的京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一些优秀的新创剧目里,无论是剧目内容还是表演艺术都已经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京剧的新特点,这是所有山西京剧工作者经过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而取得的最可贵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歌唱是音乐和歌词语言文字的相互结合体,歌词语言在歌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歌唱语言的规范化和技能化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演唱者的咬字吐字的艺术特定化处理和正确科学的发声以及流畅动听的音乐旋律曲调相结合,给听众塑造深刻的音乐形象。演唱者必须充分认识语言的规律和特征.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的特有规律,做到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充分发挥语言在艺术中的创造功能与作用,以便演唱时能更好、更完美地表达演唱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6.
罗贯中《三国演义》书成,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通过清初毛伦、毛宗岗父子的整理和评点,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剧作者将其改编成各种戏曲,在宫廷、城市和乡村的舞台上频繁演出。京剧中的三国戏蔚为大观,这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同时京剧三国戏又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可以说,京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是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的双重影响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自2002年“原生态”音乐文化现象进入大众的视野,到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CCTV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原生态唱法”新鲜出炉,“原生态”对学院派“民族声乐”的猛烈撞击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作为高校──人类精神文化的传习地,应主动承担起继承、保护非物质传统音乐文化的义务,尤其是各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建立相应的传承机制与保护研究工作,为中华传统声乐文化撑起保护伞,对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以及继承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派京剧与现代美学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83-88
海派京剧是传统京剧范式定型后南下传播,受以上海为中心的工商社会影响和文化转型熏陶,在剧目题材、道具布景、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均表现出强烈革新意识的京剧流派。它传递了新的社会观念,表达了新的审美体验,引领了新的审美趋向。其演变轨迹反映出中国美学形态从古典和谐型向现代对立崇高型的转变,体现了美学现代性进程中从侧重人的解放维度向侧重民族独立维度的逻辑转折。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师声乐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不应仅是练习唱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技巧和演唱艺术。本文着重研究普通高师声乐教学的方法及探索教师科学用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京剧从1790年形成发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京剧,有必要在海外传播,而在向海外传播京剧的过程中,京剧剧本的翻译是京剧有效传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课题组进行了以目的论为指导的京剧剧本英语翻译对京剧在海外传播的有效性实证考察,探讨京剧剧本英文翻译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京剧样板戏的兴起 ,除了与当时左的政治思想路线有关 ,而且还有 2 0世纪中国戏剧史内在逻辑方面的原因 ;特别是 2 0世纪 3 0年代的“主题先行论”、40年代的“旧剧革命论” ,它们发展到 50年代便演绎为一场粗暴与保守的论争 ,而京剧样板戏正是这一论争与特定历史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京剧坤角如何走红——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民初京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京剧长期由清一色男伶演出,坤角则被禁止或限制登台.但至清末,京剧坤角迅速增多,并在民初盛极一时.此现象显然并非政局变化所能完全解释的,而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既受京剧商业化潮流推动,又受观众性别审美倾向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支配,而社会与梨园的礼俗变迁亦为其重要语境.京剧坤角走红是近代京剧生、旦地位转换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瑞芬 《阴山学刊》2003,16(4):75-78
京剧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而发展起来的,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深层的一致性。京剧表演艺术家总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新时期,京剧与传统文化都面临挑战,需要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季戏剧与社会均面临改革,而戏剧和社会改革同样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优伶结交三教九流,与政治从来渊源甚深,清季民初的名伶田际云即其显例。此公一面登台亮相,与文人票友从事戏剧革新,一面广泛交游,凭借出入内廷宫禁之便,相继与维新革命活动发生程度不同的联系。而戏里戏外,情景交融,真假虚实,浑然一体。田际云革新戏剧,与文明戏(即话剧)南北两派的代表关系颇深,其与北派王钟声的交往前人着墨较多,而与南派任天知的关系其实同样精彩。三人在舞台上下的言行如出一辙,浓缩了清季社会风云变幻的时代相。  相似文献   

16.
就音乐学习中常见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声乐学习者在学习声乐的初始阶段提供关于发声与气息的应用,共鸣的技术性把握以及语言技巧等方面常识性的知识,为声乐学习的大众化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7.
声乐技巧与歌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 《南方论刊》2009,(5):93-94
声乐是一门科学的艺术,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共鸣在哪里,气息是怎么回事?”这些是很多喜欢唱歌的朋友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本文即是将这些基本知识系统的回答诸位喜欢唱歌的朋友们,并就教于各位同行。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31-135
19世纪后期,京剧进入上海以后,受到上海工商业社会的影响,面对观众趣味求变的现实,逐渐改变传统表演的固有模式,在题材思想、表演技巧和舞台道具等方面大力改革创新,形成了"海派京剧"。海派京剧改革的趋向之一就是思想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实性,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时装戏。清末民初海派京剧中的时装戏,是上海都市新文化的体现,其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朝鲜族民族声乐唱法从以自然民谣唱法──真声为主的体系,现已发展到以真声、假声相结合的混声唱法为主的新的体系。因此.民族声乐教员与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声音观念,声音训练应注重站立姿势、深呼吸方式、口形准确、发音部位正确。  相似文献   

20.
清末至五四时期,京剧趋于繁荣并高度商业化,知识界对改良京剧颇多建议,五四新文化人更是对京剧予以激烈批评.尽管有的改良主张通过剧界编演新剧得以实现,但五四思潮与京剧舞台仍存在显著歧异.新文化人将京剧纳入思想或政治范畴的努力没有实现,旧剧改革也不像文学革命那样取得显著效果.清末民初一度出现了中西戏剧融合之势,五四以后则随着京剧与话剧日趋成熟而明显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