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蒙古时代“道佛争论”的真像──忽必烈统治中国之道[日]中村淳(续前)(2)主办者蒙哥眼中的宗教争论在哈喇和林的包括道佛论战在内的宗教争论始终是蒙哥皇帝主持的。因此,以下将进行进一步深人的研究,并以中村、松川1993年介绍的少林寺圣旨碑第一截为线索,从...  相似文献   

2.
1255年、1258年和1281年,在中原佛僧的发难下,由蒙古最高统治者亲自主持了3次佛道辩论会,结果均以全真道的败北而告终。究其起因,学界多从佛道双方矛盾的角度分析,而将蒙古统治者单纯地视为仲裁者。我个人以为,该观点并未真正揭示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内幕,因为在政局尚未完全稳定的当时,佛道学说的真伪、寺观的归属权问题,很难促成如此高规格的活动。对佛道双方而言,事件和结局便可以说明对峙双方所追求的目标,但就蒙古高层统治者而言,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显然要远远超出议题的本身。从全真道屡屡失利的情况看,说明它不仅是佛教…  相似文献   

3.
魏晋佛教的玄学化使佛教得以迅速发展。随着佛教势力的增强,佛与道、儒之间的斗争逐渐展开并日趋激烈。其间较大的争论有“沙门不敬王者之争”、“因果报应之争”、“夷夏之争”和“神不灭之争”,四次争论不仅促进了道教的发展,而且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佛教戒律和道教戒律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概括了佛、道戒律的主要内容 ,揭示了这些戒律的伦理意蕴及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佛、道戒律与儒家礼教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这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争,仅在是非高低,谁都没有把谁看做别种另类。韩愈反佛,也是教门之间的斗争,而不是世俗反对宗教的行为。佛教学者,则从来不仅把儒教看作同类,甚至看作同道。从宋代开始,儒者们一面批判佛教、道教,一面讨论儒教和他们的异同。明清时期的佛道二教学者,不仅不把自己看作儒教的异类,还更加努力地向儒教靠拢,承认儒教的主流地位,尽可能采纳儒教教义来装饰自己。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辟支佛在梵净山活动时期就有“古佛道场”之谓;净土宗传入梵净山后,弥勒道场建立;明万历年间,钦命僧妙玄重开梵净山,把临济宗带到弥勒净土道场,使梵净山禅净双修盛极一时。“弥勒道场”不止一个,是因为各地与弥勒因缘甚深,古有“天下不平,弥勒出世”之说,中国古代多动荡,所以弥勒现世的地方就很多。梵净山被称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可见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儒佛道治理思想研究"优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办的"全国儒佛道治理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5-18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了儒家、佛教、道家道教治理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下是会议探讨的主要议题。一、宏观视野下儒、佛、道的治理思想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梁武帝舍道事佛是中古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大疑案,但此一说法真正被关注是在唐代。与其斤斤计较此说的真伪,不如从唐代宗教文化环境中考察其发生与功能。从现存文献来看,唐代帝王史臣在反思南北朝政教关系的潮流中,将梁武帝崇奉佛教与萧梁亡国联系起来,道教徒也乘势将此提升为佛教亡国论,但梁武帝舍道事佛并未被儒、道二教关注。唐初佛徒对儒家、道教的批判采取了不同的回应方式,梁武帝舍道事佛主要承担起了抨击道教的使命,但受儒、道联合批评佛教惯例的影响,此事同时具有了扬佛、抑儒、贬道的宗教功能。唐代佛徒对梁武帝舍道事佛的叙事突出了宗教对抗关系,这是对傅奕等道教信徒攻击佛教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宗密通过评判禅宗各派、和会佛教与禅宗、会通佛道儒三家,建立了其和而不同的佛教判教思想体系.宗密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先系统地对中国化佛教--禅宗进行判教,论述佛道儒三教合一,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书法与佛教     
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精髓。东汉佛教传入中土后 ,书法即成为申记与阐扬佛理的最合适工具。随着佛“道”的渗入 ,书“道”和佛“道”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而促进 ,不但使书法艺术得以普及和提高 ,而且加速了弘扬佛法的进程 ,使佛教在中国发展至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佛经翻译在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佛经翻译之初,关于究竟应该采用何种对应之意来翻译佛意,一直众说纷纭。有人主张直接以中国的道家、儒家的义理对应佛意,也有人认为"孔老非佛"而主张佛经的不可译性。从翻译一词的源与本探究了不同时代"孔老是佛"与"孔老非佛"的争论,进而浅谈佛经翻译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3.
莲池大师作为晚明佛教思想领袖,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三教一家"说及"儒佛一致"论进行了评论,主张三教虽本一家而非无差别,佛为最尊,儒佛心性论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异.他回应儒、道二家人士对佛教的攻击,对种种错误知见进行了批驳,阐明了佛法的正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揭示王船山有关佛教、道教思想的三个命题的现代意义,指出船山佛道思想虽然与儒家思想、佛教唯识宗的宗教唯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有根本的区别,但对于现代人如何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仍有强烈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佛道二家的最高学理上对佛道关系作会通的理解,从"道与空"、"性与命"和"无生与无死"等几个方面,述说了佛道二家在其基本理论上表面对立而深层相通的情状与实质.以此说明佛道辩证相通的可能性与存在性.当然,文章也不讳言,任何比较都只具有相对意义,尤其依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佛道这样两种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比较,则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传世的道教典籍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变迁,也记载了汉语发展变化的某些痕迹,是汉语历时研究中重要材料.由于佛、道二教在发展中交融渗透,道经中的某些用语很可能深受佛教思想及用语的影响,因此,考求这些道教用语的佛源是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任务.笔者以东晋六朝道教的经籍一上清经为对象,对其中数则深受佛教影响的词语进行了考求.  相似文献   

17.
自摩尼教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甚至几度濒临禁绝.因此,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积极进行华化就成了摩尼教的必然选择,主要体现在摩尼教之佛教化、道教化和民间化三个方面.过去,学术界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摩尼教的佛教化问题,因为摩尼教所尊崇的五佛中本身就有释迦牟尼佛,摩尼教的义理与仪式等都有受到佛教深刻的影响.至于摩尼教的道化问题,囿于史料所限,研究较少,这一情况直到2008年以后随着福建霞浦等地大批摩尼教文献的发现才大为改观.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动向进行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29卷第9期上发表文章指出:(1)佛教初传,以黄老神仙方术和玄学为中介,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互相认同和依附;(2)僧肇、竺道生对佛学原义的把握,标志中国人对佛教由认同走向辨异,佛教由依附走向独立发展;(3)儒道与佛的冲突是佛教由原义、独立而进入辨异、摒斥阶段;(4)佛道相互吸取,道教进一步完善发展,佛教中国化;(5)以佛教中国化为中介,儒学吸取佛学而产生宋明理学,中国文化形成以儒学为主,儒、佛道并存互融,相互协调的新的有机系统;(6)在中国文化汲取佛教文化的逻辑进程中,作者对于汲取外来文化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今存有关佛教的文章30余篇,以至多有评者认为柳宗元是佛教忠实信徒。柳宗元好佛既有家庭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个人对佛教独到的见解。“好佛”是为“求道”,“好佛”是为“统合儒释”,同时也反映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的碰撞。  相似文献   

20.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在矛盾和发展动力及方向。本文从儒佛道三教关系入手,探讨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