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吴"吴语读"ng","鱼"吴语亦读"ng",两者同音;国语"吴"读"wu","鱼"读"yu",发音迥异。吴国传世最早的青铜钟记载称"工",写作"■■",吴王阖闾、夫差剑称"工吾",写作"■■",吴国青铜镜又简称"吴",写作"■";"吾"早期金文写作"■","后省略为"■",《说文》释为第一人称,我释为捕鱼之"帆船",由此释"■"为"大舟"。史载吴国有"余皇大舟",实为"吴王大舟",是为吴国旗舰。  相似文献   

3.
句吴族源族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吴,又名攻敔,工渔、攻(五五)、攻■、攻吴、邗、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曰:“句音勾,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耳”。可见句吴是自称而不是他称。  相似文献   

4.
《左传·鲁哀公元年》记:“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勤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史书记载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的颇多,但夫椒究竟在哪里?却说法不一,殊无定见。我们在编写地方志时,征集到《具区志》、《马迹山志》(此两部书现存无锡市马山镇地方志编写组),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或能澄清古夫椒问题上的混淆,故作小考。  相似文献   

5.
周代,吴地产生的最早的歌谣为清代沈德潜选入<古诗源>中的两首吴地诗歌<渔父歌>和<吴王夫差时童谣>.<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春秋后期吴国产生的第一位文人创作的诗歌--吴申权仪<乞粮诗>.<乞粮诗>特点之一--句尾出现的语气助词"兮",比<楚辞>早了两百多年.可以说,吴申权仪的<乞粮诗>已最早体现了周代南方诗歌句尾多用语气助词"兮"的这一特点.<诗经>中歌颂周人先祖的庙堂乐歌,如<诗经·大雅·生民>、<诗经·大雅·绵>等,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吴地诗歌,但却与吴国王室先祖有着密切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吴”和“句吴”字形、字义的考释,论证了太伯仲雍先入西吴得“吴”之名,后奔东吴荆蛮之地自号“句吴”的历史,并从文字学角度探索了吴人从猎人、虞人到渔人、农人的转变,对吴人的源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干遂”(或作干队、干隧)一词,作为史迹久远的古地名出现,屡见于先秦载籍。如《吕氏春秋·适威》载李克对魏武侯语云:“此夫差所以自殁于干隧”。《战国策·魏策》一载苏秦云:“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秦策》四云:“吴见伎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秦策》五亦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遂为勾践禽,死于干隧。”它如《淮南子·道应》云:“越王勾践……为吴王(原作“兵”,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先马走,果擒之于  相似文献   

8.
吴国是春秋末年大国之一。按《史记》、《墨子》、《荀子》的说法,吴王阖闾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太伯。《史记》说:太伯、仲雍让国于幼弟季历(周文王姬昌之父),“奔荆蛮,自号旬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太伯世家》)。太伯所奔之荆蛮,原来一般均解释为今之江南吴地。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首难,  相似文献   

9.
西施是春秋末年的著名美人,早已脍炙人口,《孟子》、《荀子》、《庄子》中都提到她的美。“东施效颦”的故事就出于《庄子·天运篇》。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指出:后人往往以西施的美色掩盖了她“忠君报国之大节”。因为《越绝书》、《吴越春秋》都记载过,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伐吴的九术,其一就是利用吴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于是勾践寻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献于吴王,助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促进吴文化研究的繁荣和发展,2 0 0 4年4月16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在石湖校区召开了吴文化专题学术研讨会。应邀出席会议的有: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先生,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江南大学吕锡生教授,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吴恩培教授,以及本院戈春源教授、朱小田教授、叶文宪教授、殷伟仁副教授等学者专家。会议由学报(社科版)主编窦炎国教授主持,专家们就吴文化研究的成果、研究意义、如何深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一、吴文化研究成果累累 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吴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出版…  相似文献   

11.
关于春秋五霸,历来说法不同。近见张有智同志《“春秋五霸”正名》(载《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1期)一文,提出了“看其是否号令诸侯,处于称霸中原的盟主地位”的衡量标准,认为春秋五霸应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闾、越王勾践。读之得益非浅。惟关于吴国,文中一方面肯定阖闾是五霸之一,一方面又引述史料,论证吴王夫差通过黄池之盟取得霸主之位。这显系自相矛盾,必然引起读者的疑虑,因而有必要澄清。  相似文献   

12.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13.
说吴族     
研讨吴史、吴文化者大多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语:“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着重点为笔者所加,以下同)这一说法,历来被奉为圭臬。于是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诸如:按历史时间估算,周  相似文献   

14.
关于伍子胥军事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楚国人,生年不详。因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杀害,于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由楚亡命至吴,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年)被逼“乃自刭死”。因他来到吴国后受封于申,故又被称为申胥。伍子胥“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是我国先秦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在春秋晚期吴国与楚、越等国所进行的战争中“勇于策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论吴体诗     
唐以后的吴体诗外延不断扩大,不利于人们客观认识其特征,唐代确为吴体的只有杜甫、皮日休和陆龟蒙的9首题标"吴体"诗。归纳七言永明声律规范,统计病犯数据,比对合律情况,结果显示:吴体专指七言八句平韵体,讲究对仗,四声分立,特别注重第四、七字四声相对(同平声除外),以及第七、十四字的平仄相对(首句入韵除外),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声律联属度略低,由合律的单句随意堆叠而成,声律上属宽泛的永明声律。  相似文献   

16.
先秦吴国的历史,人们论述较多的是春秋后期,也即吴王阖闾和夫差在位期间。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吴国的文治武功达到顶峰,另一方面则是文献的记载比较集中和系统。但对于寿梦以前的吴国历史却不甚了了,有人甚至称自太伯、仲雍南奔立国至其十九世孙寿梦上台的六百年间是一片空白。随着现代考古事业的发展,吴国的文物屡有出土,这就为我们了解寿梦以前的吴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笔者不揣浅陋,结合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这一段历史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楚是长江中下地区的两个强大诸侯国家。两国间的连年争霸战争,为吴、楚人才与文化交流开拓了渠道。吴国任用楚人伍子胥为相,攻破郢都,大败楚国。楚国学习吴越先进铸剑技术,在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吴国仿造楚式青铜青器,吸纳楚民土坑墓葬俗;楚人则效法吴之坟丘,吴、楚文化得到进一步交融。楚灭吴越统一长江下游后,成为"东楚"富饶地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说了今舟山市定海区临城“吴谢”的由来,对民间盛传的“吴谢”地名与“吴王夫差”之间关系的传说进行了评说,并从历史的角度对传话作了合理的否定.虽然传话与信史是两码事,但传说也是一种文化.因此,建议可在吴谢适当增加一些景点,以期丰富定海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19.
西施考辨     
西施,传为古代越国芋萝山下一个打柴人的女儿,生得沉鱼落雀,羞花闭月,倾城倒国,姿色非凡。而尤为可贵者,她受命于难,义无反顾,殉一身以全越国,告别父母、乡亲、故土,侧身吴宫,以天生的丽质,超人的智慧,玩吴王夫差于股掌之间,奋力拯救越国,演就一出悲凉而令人赞叹的文剧,揭示了人生真谛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孙武生长于齐、建功立业于吴,他在春秋时期因帮助吴王夫差大败楚国而名扬天下,又因其名著<孙子兵法>而被誉为兵家鼻祖,流芳百世.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安国全军"的仁德基础上的大智慧、大谋略,因此文章从孙武合道的战争观、慎战的国防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军事境界、对君王和将领的严格要求及其对当代战争的启示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孙武军事思想中的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