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别尔嘉耶夫竭一生之力都在思考着人的“自由”问题,他将自己对自由问题的思考奠基于对客体化世界观的批判之上.客体化是人类受奴役的原因,它使人服从于无生命的现实,并且,客体化是人类一切“恶”产生的根源,可以认为,别尔嘉耶夫追求自由的基础就是对客体化世界观的批判.别尔嘉耶夫经由康德所指示的自由形而上学道路,通过对作为生存主体的个体人格的确认,完成了对客体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汉语世界中鲜为人知的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对自由的追求不亚于西方任何一个论述自由的学者,在其语境下,自由即个性,它源于虚无和非存在,人的个性、个体人格得以凸显。像其他哲学家一样别尔嘉耶夫认为不幸的是人的个性被抛出了,人的客体化、异化、物化后自由受存在、自然界、社会、国家和自我等等的奴役,结果导致自由死亡了。为了重拾自由,使自由走上复活之路,人必须回归个性,继而超越自己,在积极的末世论背景下进行精神创造,从而走向自由的王国。其自由思想显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值得借鉴学习,但却不适合我们把他一切自由思想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精神的客体化与人的自由创造是别尔嘉耶夫哲学的两个基本向度。它们从不同视角分别表述了别尔嘉耶夫思想中的自由指向。若以二者共同的理论归宿——人类对客体化的战胜——作为考察前提,就能在精神与创造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人——神关系,深入理解别尔嘉耶夫自由哲学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背景分析,理论探索,批判了把萨特“自由哲学”简单地视为完全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潮,提出了作者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的危机是第四次哲学危机,这次哲学危机与以往哲学危机的不同在于,它导致哲学可能面临着失去自身研究对象的危险.别尔嘉耶夫认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危机源于哲学斩断了自身的营养来源,哲学不能依托自身来营养,纯粹的逻辑推理和理论思辨,以及抽象的学说表达并不能解除危机;哲学也不能只靠科学来营养,依靠科学意味着丧失哲学的独立主体地位.只有使哲学重新从宗教中汲取营养,才能摆脱哲学危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哲学丧失了自身的独立地位,哲学不是宗教信仰,不是神学,但也不是科学,哲学就是它自己.  相似文献   

6.
晚年胡塞尔与后期海德格尔不约而同地都成了"危机哲学家",但他们对现代实证科学的本质和形而上学基础以及现代科学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在胡塞尔看来,随着"超越论的主观主义"对"物理学主义的客观主义"的胜利,现代实证科学将恢复它对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摆脱它面临的危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要想摆脱现代实证科学的危机,就必须彻底抛弃整个现代哲学把自然对象化、把世界图象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研究了萨特的"无"的思想,指出了"无"与萨特的自由理论的联系,认为"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有(存在)是先于无的,但这种有要"无"去化之才有意义,而人又在不稳定的无中又追求着有,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无"是自由的哲学基础,正因人本是无,人才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无"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力图以"无"为立足点来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老子哲学以"道"为本体论,"道"具有无形无象的的特点,是对一切实有的超越,其本质就是"无"."无"不是无形无象的原始之气,不是无限,也不是乌有,而是指对"有"的无限超越,这是一种否定的形而上学.正因为老子以"无"为本,所以老子哲学决不是权谋之术,而是主张因顺自然,追求体无的生存智慧.以"无"为哲学基础,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存在主义关于人的自由问题所做思考的分析比较,揭示出两者所存有的深层一致性,即两者对自由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以及对"自由"概念本质的理解所存有的一致性,由此探讨"自由"概念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哲学先后经过了知识化解释、主体性解释和实践哲学解释三次转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诉求的政治哲学维度是十分明显的,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也主要是政治自由、政治解放层面的自由,而不仅仅是与"必然"相对应的自然科学意义上的那个"自由"。  相似文献   

11.
罗汝芳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只有先重视人的存在,才能去追求道与心。在求道的过程中,人是自由的,道内在于人自身,是人规定了道的性质,人可以让自己超出感觉的限制,从而达到精神的解放,最终完成道的规定。求道的过程就是人自身的生发过程。而道在于人,人的本性的具备与完足就更重要。它让人的存在成为一种带有美的愉悦的存在。罗汝芳要求人们将自身活动同自然和生命的自觉发展相联,在日用之中、在生活之中完成道,让平静心灵和自然本性的自足完善代替求富求仕成为人生最高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人的存在都是自由的存在,也是审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魏特林和谐社会构想最根本的价值设定是整体的和谐与个体的自由,魏特林认为这两者紧密相关。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由私有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病态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和谐和个人不自由。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的最根本的保证是公有制,以及相应的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制度体系。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和谐与个人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自由和自由观进行了深入的历史考察与系统的现实分析;同时,文章阐明了在自由问题上的种种误解与悲剧;并且强调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只有有限的相对自由,而并无绝对自由可言.由此,本文对于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自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代所经历的艰难生活和经济压迫,使他对 经济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在爱因斯坦的思想中,经济应当以道德 作为基础;经济的发展依靠科学的进步,是科学通过技术引领经济的发 展;个人自由是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人类的历史是由创造者创造的 。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下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闲谈与误解,在文本细读、立足原著的基础上,从人之为人的生存论根基、诗作为此在的生存论言说、栖居作为有死者的存在方式、大地之为大地的生存论意蕴等四个方面揭示出"诗意地栖居"所包涵的生存论蕴含,从而在根基处为真正领悟"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廓清障碍。这种蕴含不可理解为印证与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是应合思想本身召唤之后的前行,只有从此出发,才可能真正理解在当今世界"无家可归"的状态下"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路上》是美国著名"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垮掉的一代"也被称作"嬉皮士",禅宗和存在主义哲学给他们提供了思想基础。他们选择具有个性的私人生活方式,抗拒传统文化,蔑视社会权威和法则,追求精神生活的极度自由,成为传统道德理念的叛逆者。  相似文献   

17.
古典哲学是知识论哲学 ,现代哲学是生存论哲学。康德的先验哲学兼有古典的知论论和现代的生存论两重性。其中 ,作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中介的审美及目的论的第三批判和作为历史理性的第四批判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自由视角观照生命本体,追求一种具有个性解放与形而上内在超越意蕴的自由,是贯穿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中,庄子强调个体应通过“心斋”、“坐忘”的方式,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束缚,返归与道为一的澄明之境;尼采则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到小孩的三种精神变形,持守生命本真,成为具有强力意志、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强者。两者的自由思想对启示人们关注生命、塑造独立人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读周作人《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可以看出他一贯坚持的自然人性、个体自由、艺术独立等人本文学思想。周作人把文学分为“人的”和“非人的”、“为艺术的”和“为人生的”、“即兴的”和“赋得的”,再通过比较、选择、整合,构建一种理想的合乎人性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