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党史简明词典》(肖超然、梁柱、汪其来主编;以下简称《词典》)一书,将陈延年及其胞弟陈乔年的生年分别定为1899年和1901年。有些工具书则分别定为1898和1902年。陈延年、陈乔年为陈独秀之长、次子,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都有较大影响,都曾是党第五届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被称为“思想界的明星”、“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先后经历了封建主义的儒说——改良主义的“康梁派”——反清辛亥革命的“乱党”——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与共产党领袖——托洛茨基主义的反对派——超阶级民主主义者的道路。追溯陈独秀富有传奇意义的一生,探讨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研究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找到那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概况。  相似文献   

3.
郑伯农 《中华魂》2012,(11):9-10
回顾100多年来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变革史,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艺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文学革命"这个口号就是陈独秀在《新青年》提出来的,文章的题目叫《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文学改良”,他的文章叫《文学改良刍议》,后来他也使用“文学革命”这个口号。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任最高领导人瞿秋白是“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他本人还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曾译配《国际歌》、创作《赤潮曲》。  相似文献   

4.
在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对二者进行比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因为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继承与发展。本文系统的阐述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进行了的异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出现差异的原因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蜕变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如何正确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不是本文的任务。本文仅从“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出发,揭示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 ,还是一位教育家。不论在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还是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期间 ,陈独秀对教育的本质、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密接、教育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对中国教育的理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评价陈独秀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影响及其在“五四”运动前后的转变时,我们很少甚至还没有把他的宗教观作为他博杂思想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探讨它与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关系。其实,当时陈独秀很明确地说:“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的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中也自然不能没有他。”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陈独秀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基督教这个侧面来论述它对陈独秀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过去我们把李达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这一定位忽略了1920年至1922年间李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伟大贡献。“一大”召开前,他与陈独秀、李汉俊一起积极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他是论战的主将;他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从1921年2月到“一大”召开,李达一直代理总书记的职务并担任“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五四”运动到今天已经六十年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有过重大影响和功绩,以后又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过去对他已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这本来也是正常的现象。可是,在林彪、“四人帮”大搞封建专制和现代迷信的年代,却成了一个“禁区”。一九七○年出版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以下简称《斗争史》),以伪造历史,挥舞大棒的卑劣手法,把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关于在“五四”和建党时期的陈独秀的评价,诋毁攻击成为陈独秀“树碑立传”。到底对“五四”与建党时期的陈独秀应该怎样评价?这不只是对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正确总结我党初期历史经验和坚持历史唯物丰义原则的重大问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五四”时期陈独秀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五四”前,陈独秀把教育与社会经济并列起来,认为同是社会进化的根本。①这种认识显然不科学。“五四”后,陈独秀用马克思主义考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得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主张和意见。本文仅就陈独秀在这方面的认识、主张等,作一点探讨。一陈独秀认为,教育属于心的现象,即精神现象。教育是“经济的基础上面之建筑物,”是经济这个物的表现。②教育与经济基础互相依存。他指出教育这个精神现象对经济基础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一定的教育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所决定。因此,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革命史上,陈独秀是一个历史复杂的人物,一生经历坎坷。由早年积极参加辛亥革命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到“五四”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组织创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在晚年最后落伍于革命时仍然顽强思考,着力追踪时代的步伐。一般地说,陈独秀思想认识的转变发展和成熟与他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我们要研究陈独秀某方面的思想乃至对他整个思想的述评都必须与他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和实践联系起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陈独秀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故而评说不一。但对他早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业绩,应是一致公认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进程而言,陈独秀对“科学”理解的嬗变与重塑是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不可或缺之前提。受中西、落后与文明框架影响,陈独秀早期将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与社会进化论的混杂体,使其更容易向往西方政治体系。1917年初至1920年,陈独秀科学观在嬗变中重塑。他对科学内涵、方法、精神理解的深化为其审视、接纳马克思主义预留了空间,以科学为信仰奠基观念的形成,则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铺平了道路。陈独秀循科学进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与科学在中国的交融影响深远,不仅为党的创建积聚了力量,亦为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吹响了前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邓中夏、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积极参与“科玄论战”,不仅有其特定历史机缘,更是他们自觉贯彻党的政策主张的组织行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为改造社会的真理而与各种社会思想的流派辩论”、建立“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确立“科学的奋斗的人生观”。不仅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与“科玄论战”,而且当时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宣传工作、党员个人言行的组织纪律要求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人当以“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参与“科玄论战”。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出版物”等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对于党员个人言行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要求,强调“无论何时何地个个党员的言论,必须是党的言论,个个党员的活动,必须是党的活动,不可有离党的个人的或地方的意味”。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组织纪律等方面看,陈独秀等中国共产党人参与“科玄论战”绝不是他们各行其是的个人行为,而是有领导、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行为,具有集体行动性质,其参与“科玄论战”的配合情况和基本格局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参与“科玄论战”确立了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科、玄、马”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既积极宣传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正> 三十多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陈独秀从一九一五年创办《新青年》到一九二一年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阶段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对他大革命时期(一九二四——一九二七)的功过,对他的被“撤职”与被“开除”,以及对他的后半生如何评价,却还有很大的分歧。我认为,过去评论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往往是评功不足,论过有余,甚至有抹功加过之弊。从陈独秀连任五届党中央的总书记看,他是功大于过的。虽说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毕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突出代表,他以自己的革命思想和实际行动取得了同志们的信赖和拥戴,否则怎么会连选连任呢?至于说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指他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理解还不够好,尚不能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领导、动力、前途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可是,当时又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陈独秀在革命领导权和革命前途两个问題上的观点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在陈独秀的思想中,虽然有许多错误的观点,有的甚至于近乎“二次革命论”,但他思想中更多的是对“二次革命论”的否定。陈独秀的真实思想应该是:革命的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陈独秀不是“二次革命论者。”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1880——1942)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著名人物之一,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一九一五年九月由于他创办((新青年》杂志,树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使他声名大振,成为中国很有影响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思想家和先驱者之一,从五四运动前夕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个通常被称为“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大学历史系七六级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教师学生共同讨论了关于陈独秀的评价问题。陈独秀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著名领袖;五四运动以后又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接着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并被选为党的“一大”至“五大”总书记。然而这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却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了右倾机会主义者,最后竟堕落为托派,走上了叛党的道路。对于陈独秀能不能一分为二?对其早期的历史功绩要不要给予应有的肯定?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倡导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给辛亥革命失败后死寂沉沉的中国思想界以巨大震动。“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等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建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然而他却被日后革命的洪流所淹没,从而没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但是,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其早期即五四时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不论是倡导新文化运动,还是传播马列主义,乃至创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在林彪、“四人帮”炮制的书刊里,陈独秀在党史上,一出场就被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右倾机会主义者。这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对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当象列宁对待早期的普列汉诺夫那样,作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