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作为一种价值性存在,其价值走向经历了戊戌文学革新时启蒙社会、开通民智的文学救国论;五四时期以民主与科学实现人的启蒙与觉醒,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整体转换;30年代在救亡背景下的文学社会化转向;40-70年代大众化的政治工具论;80年代在非艺术的轰动中复兴文学之梦,以找回人的尊严和文学自信;90年代在边缘中寻找本位,文学在非轰动的艺术坚守中回到自身等发展阶段.基于历史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可以对百年中国文学的价值范式作出这样几种判断一是意义认同--社会本位的"世纪波";二是形态复归--构筑价值载体的"同心圆";三是本体认知--价值转型、价值游离、价值接轨的"三级跳"等.  相似文献   

2.
肖鹰 《浙江学刊》2001,2(1):17-2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是它追求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学的变革与社会变革交织,更由于整个中国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各种思潮、观念,相竞而出,错综冲突.但是,在文学的基本观念,即美学理论的层面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集中表现在三个新的要素的产生和相互作用美学观念、强力战斗精神和现实主义典型原则.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的错综曲折的变化,构成了近百年中国文学在其美学层面的演变历程.本文是对这个演变历程的一个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在世界东方和西方的流传播扬迄今已逾千百载。20世纪随着文艺思潮的繁盛、学术思辩的深入以及科研手段的进步,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这个世纪末叶的数年间,从总体来看,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目前“中国文学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说,已成为不可移易的定论。国外中国文学研究正日益壮大、乃至形成了若干堪与国内研究相媲美的学术实体,也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本文拟就西方、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典型的学术板块,对1995年以来的有关研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在为<诺顿世界文学选>第三版工作了数年之后,我把世界文学首先看作是对失落的世界遗迹的收集①.事实上,许多已经遗失的著作只是偶然之间才被重新发现的,这些著作的幸存几乎是个奇迹.如果不是抱着将来有一天,那些消失的著作可能会被重新发现的期望的话,那么想一想我们已经无可挽回地失去了什么,就是令人非常悲伤的事.  相似文献   

5.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绕不开和说不尽的一个传统和话题。文章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对五四文学与30年代文学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方式和观照视角,由此来透视言说者和评价者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所持的不同的文学思路。五四文学秉持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思路,而30年代文学信守的则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思路,而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阐释和评价以及其间的种种复杂纠葛,在此都可找到准确、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30年代与"五四"所持文学思路的差异,还可以反观五四文学传统以及把握30年代文学的转型,总结五四文学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和不断深入,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也在不断地创新,近日读到王言锋女士的专著<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中国16-18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就是一部打破旧有研究模式,从方法与视角上进行了新尝试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文学转型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转型,它所依靠的主要推动力是政治.政治既是改变现实的一种力量,也是引发作家诗意的一种想象.这表明在文学史上存在着文学与政治相关联的一体时期,它出现在政治转型与文学转型的同步期,建构了雏形状态的中国现代的文学政治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新古典主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生态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经建  罗四林 《浙江学刊》2005,11(6):115-120
新古典主义(文学)是学界近年来已开始引起关注的话题.本文首先确认新古典主义是一种在"现代性"语境中生成的创作思维理念和艺术审美倾向;继而在与启蒙现代性和伦理实用(中心)主义的比较中,从审美现代性和道德理想主义的层面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新古典主义创作进行艺术审美阐释和文化价值判断,力求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作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古典主义现象.  相似文献   

10.
经历漫长的沉寂,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异军突起,名列欧洲乃至世界的前列,产生了世界瞩目的文学巨匠。俄罗斯民族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学潜能受到激发,俄罗斯民族深沉的情感以及强大的文学批评力量的支持,是俄罗斯文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大众化是历史命题下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领域,从五四运动开始,新文学以普世价值作为引领历史进程的重要文学形态,文学大众化成为新文学联系大众的重要创作基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创作尝试,到左翼作家的文艺大众化探讨,都是新文学联系大众的重要尝试。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大众化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海派创作的具有市井故事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贴近市井生活,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是文学大众化的典型代表。左翼作家对文学大众化问题的探讨推动了文学创作与工农有机结合,也是向海派作家学习的结果,文学缺少大众的审美将会沦陷为空中楼阁,因此,海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大众化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2.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10,26(1):106-110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学东渐出现高潮,其间中国文学受到全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观、文体形式、思想意蕴、美学形态等方面。西学东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本土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由此生成。  相似文献   

13.
林霖 《唐都学刊》2002,18(3):68-70
文学在沉寂与无奈中迈进了 2 1世纪。回眸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创作高峰 ,反思 2 0世纪 90年代文学的喧嚣与冷落 ,作家只有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文化氛围中 ,重新找回文学应有价值 ,获得审美的新生  相似文献   

14.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13,29(2):127-128
立足地域视角开展地域文学研究,乃是近年来学界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就中国古典文学史言,至明清时代,随着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过去以某一文学思潮和时代风尚为主导的局面,转变为以地域性为主的文坛格局,文坛上形成了诸多创作实力强劲、地域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学群体和流派,地域文学传统意识日益凸显.因此,近十多年,从地域角度切入,探讨文学家族、文学流派、作家群体、文学社团,成为明清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且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5.
如何阐释中国文学?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用来阐释文学的理论大都是西方外来理论,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学阐释学.杨义在<感悟通论>中提出建立一种"感悟学"的文学阐释学思路,他认为,感悟是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的传统优势所在,我们应该在中西文化特别是中西思维通融的宏阔视野中,充分激活感悟思维这一民族智慧优势,立足具体的文学文本,通过涵咏浸渍与生命体验来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悟性细读"是这种文学阐释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吴松林 《学术交流》2005,(10):176-178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裔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文坛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华裔文学仍然处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束缚和抑制之下,而华裔作家内心既非美国人,又非中国人,而是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变形的他者,他们所创作出来的形象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华夏文明的传承标记,是该文化的变种或对立物。因此,美国华裔文化依旧是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陈吉猛 《学习与探索》2007,2(6):191-193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出现了两次重大的"转向":一次是深入内部研究的语言转向,一次是开拓外部研究的文化转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文论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文艺思潮、文学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到法国的结构主义,从英美新批评、女权主义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可以说,中国文论用20多年的时间几乎走过了西方文论近一个世纪的学术历程。但在广泛引进西方文论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几十年前就提出的老问题,至今不仅没能解决,甚至没有多少进展。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即从不同的方面为此做出些许努力,期望能对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程,战时中国文学地理的变迁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时间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显示其作用,空间则在时间运行的轨道上证明它的价值.到了1942年前后,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大体确定下来,此时,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地理区的主导政治力量先后加强了对文学艺术的规约和辖制,明显标志是各区域文学政策的先后出台.这些既排挤和压制异己之文学、又强力推行自己所需之文学的文艺政策,构成了三大区域文学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实环境.从此,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文学板块的主体特征得以凸显,各区域之间的文学界限愈益鲜明.  相似文献   

19.
俄苏汉学家善于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将中国解放区文学置于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发端的中国新文学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考察和宏观把握.他们认为,中国解放区文学作家发扬光大了鲁迅战斗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文学遗产和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充满现代内容的新型的人民文学.新生活、新人物、新思维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自19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创立至今,关于学科自身合法性的问题,如学科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科建制等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其中既有来自外部某些文学专门学科的质疑,更有比较文学学者们对本学科的自省.可以说,比较文学是对自身学科质疑最多、最具有自我批判意识的学科.比较文学学者们的著作不仅包括在不同时代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比较实践研究,更包含了大量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理论潮流下对学科自身合理性的考察、方法的修正及理论的更新.比较文学开始于19世纪浪漫主义盛行的欧洲,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把自然视为由不同物种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一观念启发了文学研究者把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视为文学表现和审美意识的统一体,具有可比的主题和特征."[1]4因此,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初创时期是以欧洲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跨文化、跨民族/国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