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从学科意识的萌发到学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近20年的实践过程。本文就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进程作了一个线性的描述,同时也回顾了中国近20年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身份的构建主要取决于主流意识形态,而这些女性形象对本土文化身份又起到了塑造作用。中国内地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文学翻译中的代表性女性形象就清晰地反映了这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出现了缤纷多彩的言说或者关注人的世俗生存,细说种种"烦恼人生";或者审视商品经济时代的现实,执著追问"情为何物?";或者对"家务事"、"儿女情"说长道短,毫不掩饰作个"小女人"的惬意;或者走进"一间自己的屋子",无所顾忌地敞亮女性的秘密,诉说女性经验等等.这些引人注目的女性言说,构成了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的热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文学中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四十年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至2003年左右)为重评与整理阶段,研究着重于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掘与重新评价;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为拓展与深化阶段,着力于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进一步发掘其内在理路与独特内涵。这两个阶段既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又形成了颇有内在关联的逻辑关系与衍变风貌,从而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而其研究属性也逐渐从沦陷区文学一部转向女性文学、都市文学一部,但始终围绕"民族主义"立场存在张力。在过度民族主义与去民族主义立场之间保持平衡,在发掘女性文学内在理路的同时强化不同理论工具的运用,充分引入抗战社会文化史、都市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是推动沦陷区女性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女性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表现在目前的研究格局不仅仅局限于当代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评论上,还在纵向上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回溯,横向上向海外华文女性文学推移;同时女性文学理论水平日益提升。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女性文学研究在广度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三个维度的数据检索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女性文学研究也在向纵深发展,其标志主要有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高素质的研究队伍;高目标的学科建设。女性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世界文学",所以,开放性是十分重要的,包括研究目的的开放性、研究论题的开放性以及研究队伍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很长时间里被排斥在以男性文学为中心的所谓主流文学之外,一直处于弱势话语的地位。在经历了以自我描述为主的早期文学阶段和寻找黑人妇女身份的文艺复兴阶段之后,黑人女性文学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迎来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期,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完美地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预示了21世纪黑人女性文学的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女性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20 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从研究对象的发现和研究格局的初建以及研究空间的拓展与研究层面的深化两方面,对大陆有关方面的工作加以评介分析和概括总结,以促使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绩来源于区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史批评的不断增长。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对传统的文学史理念和写作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女性文学史批评的细化。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化生态研究等多种批评融合视阈的产物。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在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绘制“女性文学地图”,探寻女作家的“地理籍贯”,开掘女性文学的“地理基因”,阐释其具有“区域地标”意义的地理意象,探寻女性文学的地理叙事特点,发现女性文学区域性文化和审美差异,从而建构中国女性文学生态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陕西的女性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20世纪以来,陕西女性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延安时期以丁玲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是陕西女性文学的辉煌。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陕西的女性作家曾出不穷,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创作成就,这其中,更有60、7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年女作家创作势头强劲,展现出不凡的艺术功力。但是,陕西女性文学的声音还比较微弱,陕西女性作家无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还是所形成的文学影响力与陕西男性作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陕西女性文学要获得更大成就,就要强化女性意识,更新创作观念,在题材上扬长避短,在艺术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里评析了英国女性文学自19世纪至20世纪末,过往漫长的发展历程,其间的艰辛与伟大逐步构建出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共同体。文章分为三部分研究英国女性文学从过去至将来的发展,首先探讨其初期发展的重重阻力,之后“女性阶段”和“女权阶段”不断与男性文化抗争的发展历史,最后女性文学在“女人阶段”超越之前的反抗模式,进入探索自我的新层面,建构女性文学特有的共同体,可以自由进入文学大厦里专属女性的一间屋。  相似文献   

12.
女性文学研究栏目设置的目标是梳理各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展示女性文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探讨女性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性别与民族、种族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总结女性文学对妇女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等。今后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策划应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建构女性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反映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反思精神和人文情怀,探索中国女性文学本土化道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女性文学研究成果沟通和交流,分析和研究华文女性文学多民族性、多文化性、多地域性所形成的多元与融合、归属与失根等生命体悟和文化体验,揭示和发现21世纪初女性文学、乡土女性文学、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特点等。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女性文学成为新的潮流,这使得女性文学的研究更加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战争叙事、知青叙事都趋于消沉,乡村叙事还是她们涉足的话题,都市叙事基本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文学的主旋律,女性文学也就从性别压抑、性别遮蔽而真正走向繁荣。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和90年代多元文化的转型之外,女性叙事从本质上来说是摆脱不了原生的性别意识和母性思维。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女神文学与女胜文学——中印文学比较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和中国文学中存在一个奇特的女性世界——女神文学和女胜文学。在这个世界中,女性是优胜性别,是主宰,是正义、智慧、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与现实世界存在巨大反差。其成因是:女性本能抗争,对父权社会的必要修正与母权的部分回归,反映女性社会功绩。女神文学与女胜文学有三点差异:前者发祥早,后者出现较晚;前者富于浪漫,后者以写实为主;前者多配偶神,后者既有配偶,也有单身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两性关系、"母爱"情结四个方面探讨"十七年"女性文学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旨在从伦理道德表象入手,挖掘"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战后日本的民主进程,日本女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当代女性文学的空前繁荣是其在文坛上的集中体现。研究日本当代女性文学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及发展特点,能为我们考察日本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丰富而极具价值的研究素材,同时也为我国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日本女性文学源远流长,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洗礼下,日本女性文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日本女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梳理分析近现代日本女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丰富完善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与实践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各个时期的女性文学发展都极具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清代女性文学史。顺康雍是女性文学理论与活动范式的创建时期;乾嘉道是两类女性文学传统重构与女性诗学理论完善时期;咸同是闺秀诗史观念凸显时期;光宣是女性文学最后的辉煌和落幕时期。理清清代女性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去审视女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从而使清代女性文学的研究更深入,更理性化。  相似文献   

20.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写女性而又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它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其次,它塑造了追求自立平等,维护女性尊严的新型女性的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最后,它把两性之爱升华为两性的心灵契合和精神交融,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