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律例 番例     
律例 番例这里说的“津例”,指“蒙古律例”,“番例”指“番例六十八条”。青海牧区蒙古族藏族,长期实行本民族的《卫拉特法典》和习惯法,不执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即不执行《大明律》和《大清律》。罗卜藏丹律事件后,清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不想统一法律制度,但...  相似文献   

2.
阿柔部落是青海省一个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由纯血缘形成的土著游牧部落,系历史上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由于环境、历史的原因,阿柔部落直至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部落制结构,血缘关系浓厚,政治上一直保持着部落民主制特点,但又受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的制约。阿柔部落在清廷对其用千百户制度进行管理之后,除了原来部落中的习惯法以及道德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制约外,《番例》成为其成文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满族入主中原后,如何正确处理与北部蒙古族的关系,是清廷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清廷吸取总结了历代民族统治经验,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先后制定了《盛京条例》、《蒙古律书》、《蒙古律例》、《理藩院则例》和《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等法律。  相似文献   

4.
清初,散居在今夏河地区的藏族各部落,多被列入“河州口外诸番”之内,名义上归清王朝统治,实际上受青海蒙古厄鲁特部控制。这种状况延续到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才随着“南番二十一寨”的设置而有所改观。“南番二十一寨”是自唐代以后,中央封建王朝首次在今夏河地区设立的基层行政建置。它的设置,对当地社会历史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早在蒙古统一西藏后,达木(今当雄)一带即有蒙古驻军负责藏北驿站。明代中叶以后,又有一批蒙古人迁移到藏北地区。《三世达赖喇嘛传》中记述,三世达赖于1578年在青海会晤俺答汗之前,即曾应邀到藏北蒙古部落中进行宗教活动。清代达木蒙古则主要是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人,其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元、明时期在此地区活动过的蒙古人后裔的成  相似文献   

6.
印茶侵销西藏与清王朝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嘉靖时期,川茶实行引岸制度,分腹引、边引,后来又增加土引,共三种。引票明确规定茶商的采购和销售地点。腹引销售于四川境内腹地,边引销售于松潘、打箭炉口外少数民族地区,土引在天全土司境内就地销售,总称为边茶。其中灌县、安县、平武、大邑、什邡等地茶叶,主销售于松潘、理番、茂县者,称西路边茶;雅安、荣经、天全、名山、邛峡所产茶叶,经打箭炉销售于康藏地区者,称为南路边茶。本文着重论述边茶与藏区的关系,蒙古、青海从略。  相似文献   

7.
才桑加 《西部蒙古论坛》2020,(1):93-98,127,128
《印藏蒙史略》是一部19世纪二十年代初由顾实汗后裔劝请下撰述的著名藏文历史著作,内容涉及到印度、藏、汉、西夏、蒙古等地区的王臣世系和佛教传播史,而全书的叙述重点在于蒙藏关系史与顾实汗后裔王室传承史。作者依据一些稀有的青海蒙古史料,对研究黄河南蒙古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0-60%。我国的草原、荒地、山地和森林大多在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渔业生产,对增进民族团结和经济交流,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视察广西、内蒙古、新疆、青海、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许多重大方针政策。例如,在生产上,实行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的方针等。同时,国家采取许多特殊政策,让少数民族群众休养生  相似文献   

9.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七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1%。由于这里历史上就是少数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地区,因此,做好民族工作,对青海政治的团结稳定,经济的繁荣昌盛,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解放以后,我们党在搞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做好民族工作,为落实胡耀邦同志在青海的讲话精神,为开拓青海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蒙地     
蒙地清代蒙古王公的领地,是清政府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土地制度。清康熙年间实现了对蒙古地区的统一。清政府为稳定蒙古地区的统治,按当地历史传统,继续委任各蒙古王公军事、外交以外的统治权。与世袭的封爵相适应的土地领有权是这种统治权的基础,而蒙地的领有...  相似文献   

11.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集体创作的一部史诗,在国内有藏文本和蒙文本。藏文本流传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广大的藏族地区,也流传在土族和纳西族部分地区。蒙文本称为《英雄格斯尔可汗》,国内流传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地区,国外流传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匈牙利、伊朗等国。现在国内搜集到的藏文版本已有六七十种之多,仅就说唱  相似文献   

12.
西海“流虏”是指经常往来于蒙古草原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部众,他们为护持藏传佛教而频繁来往于蒙古与青海甚至是西藏之间。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密切了蒙古与青海西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格鲁派在蒙古迅速普及并在西藏占据了优势地位。从长远来看,流虏”对蒙藏关系的沟通为清朝进一步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来接连读到芈一之教授的几本民族史佳作,例如:1987年出版的《青海民族史入门》,1990年底出版的《撒拉族政治社会史》,现在又读到由他主编的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一书。共约24万字,正文分五章十八节,前有一篇引言,后有两篇附录,还有14帧历史文物照片。这本史著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考述了自公元13世纪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活动在青海大地上的蒙古族的七百年历史,史料丰富,内容翔实,观点正确,论述精当,是当前民族史研究领域中又一个崭新硕果。它的出版面世,不仅填补了蒙古史研究的空白,促进和完善了蒙古史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也使青海地方民族史和蒙藏关系史的研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吴星  陈昆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34-137
民间舞蹈源自民间并广为流传,还与民俗文化、即兴表演等多种风格相衔接,在舞蹈形式上,稳定性和娱乐性程度较高。少数民族尤其是中国蒙古民间舞作为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格格其玛》作为其间的翘楚,从该舞蹈出发,以挖掘中国蒙古民间舞的审美价值,深入挖掘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更好地实现对民族舞的传承和发扬。本文概述了《格格其玛》的舞蹈艺术形式,进一步总结了中国蒙古民间舞的审美价值,为实现中国蒙古民间舞更好地发展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16.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为了削弱和硕特蒙古的势力,强化清朝中央对青海蒙藏民族的控制,清朝在政治上实行了蒙藏分治和“扶番抑蒙”的政策,其结果是经历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元年,青海蒙古族不仅人口锐减、牧地日缩,且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贫困;而藏族则人口与牲畜数量剧增,蒙藏两族从清初期的“蒙强藏弱”变为“藏强蒙弱”.为了拓宽生存空间,自嘉庆朝开始,居住在黄河以南的藏族各部就不断向黄河以北迁徙.这既冲击着清朝划定的“北蒙南番”的居住格局,也使蒙藏地区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那彦成基于当时情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以保证青海蒙藏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清政府对台湾少数民族施行的政策,大体以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台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基本上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恩威并用”,促进归化,实行羁縻政策;为海疆“安谧”,采取与汉人隔离的政策;设置理番同知等官员,加强番族管理。这些政策的实施,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它基本上维持了番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番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后期,清政府对台湾少数民族政策有较大调整:着眼于巩固海防,大力推行“开山抚番”政策;着眼于香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开禁招垦”政策;着眼于番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广设“番塾”,实施“教化”政策。这些政策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促进了番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番汉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相似文献   

18.
清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在借鉴康熙朝遣官办理青海事务的基础上,于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设立了“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代表中央政权全面统管青海民族地区军政.其后随着青海社会的逐渐稳定,乾隆在雍正设立西宁办事大臣的基础上对这一重要的民族地区管理建制多有调整,其间既有员额、人选、任期、养廉银等具体内容上的不断规范和充实,也有过两次临时裁撤西宁办事大臣的动摇决定;乾隆时期对西宁办事大臣建制的调整使西宁办事大臣建制渐趋完善,同时也折射出清廷对青海统治政策发生大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的民商事习惯规则,多以成文的、法典的形式表现,其原因之一就是蒙古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统治时期,即元朝.其后的朝代(明、清时期),仍承袭元朝的做法,将治理蒙古社会的规则进一步法典化、专门化.本文以1640年蒙古族的《卫拉特法典》为基本线索,并结合调查的结果,就法典中的有关民商事习惯规则条款以及该法典对现今青海海西蒙古族地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滇南访古     
今年春节刚过,我要到昆明参加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座谈会。许多朋友听说我要去云南,都对我说:“你去云南,应该到通海县看看咱们的蒙古族乡亲”。我从《云南省蒙古族历史简述》中得知,元代蒙古族阿(口束)帖木耳受命任云南都元帅镇守曲陀关时,曾率蒙古大军从北方大草原出发,戎马倥偬经甘肃,入四川,越过青海、川西草地和川滇间的高山狭谷,到达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