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没出席中共“一大”的原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虽然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却被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为什么没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原因至今没搞清。1936年,陈潭秋在《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说:“陈独秀未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那时他在陈炯明下做广东的教育厅长。”这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关于陈独秀没出席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对于他的错误我们应当客观、科学的看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反对陈独秀错误路线的斗争,这些斗争是完全应该的,但其方法有缺点:一方面,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以致后来又可能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另一方面太着重个人的责任,未能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工作.对于陈独秀的错误,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我们应当正确地看待共产国际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失败的原因完全归结于陈独秀个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我们应当尊重事实,尊重历史.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又在建党初期担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他对军事问题的认识,对我党早期的军事史影响很大。顺着陈独秀关于军事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到:他确实是在中国的独特条件下在探索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之路的同时,探索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之路的。然而,由于这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领袖理论和政治经验的不成熟,他探索的成果中,有正确的东西,也有不正确的东西。而他同时用这两样东西来指导中共早期军事工作,自然是既有成绩也有失误。(一)反抗反革命暴力的认识发展过程陈独秀在他尚属民主主义者时,即对中外…  相似文献   

4.
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自然不能不研究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因此也就不能不研究当时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的陈独秀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我们认为,陈独秀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先后是有明显不同的。国共合作之前,陈独秀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及其对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之后,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反复的,但总的倾向是由于摇摆到妥协进而走上了投降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正>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于是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陈独秀作为政治犯被国民党当局释放出狱,结束了他将近五年的铁窗生活。陈独秀出狱后,立即引起一些人的“关注”。有人想请他去美国写自传,有人想利用他作招牌,另组什么新党,还有人要拉他参加国防参议会,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装饰门面。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打动陈独秀,他表示要抗日救国,参加抗日运动。随后,陈独秀便发表了一些政论性文章和讲演,谈论抗日战争及有关时政问题。其中有几篇,如《民族野心》、《资本主义在中国》、《我们为什么而战》、《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还涉及到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判定问题,并提出了中国已经是一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论点。这是陈独秀的晚年定论,值得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从一九七七年以来我们在编写《安庆史话》的过程中,对陈独秀生平、家世和在安徽的革命活动做了实际的调查研究。国内外不少研究陈独秀的专家都声明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到他的家乡来实地考证过,因此在介绍他生平和家世中难免有一些不准确或需进一步明确之处,现根据我们调查研究的材料做几点补证: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五四前后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反帝反封建的斗士,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唤起中国人民新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陈独秀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种不协调的思想:他既有要摧毁一切旧的封建残余的信念,又有维护旧东西的一面.这正体现了当时我国思想界刚从封建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客观实际.对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的发展进行一番剖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史学界对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特别着重对其右倾错误的研究。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原因,既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需要强调的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不等于陈独秀个人的右倾机会主义,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政治范畴。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复杂的人物,史学界对他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特别着重对其右倾错误的研究.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的产生有其主客观原因,既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有关,也与他个人的主观因素密不可分,但需要强调的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不等于陈独秀个人的右倾机会主义,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政治范畴.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宗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的宗教观艾以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思想领袖。但是,陈独秀毕竟是从旧营垒走过来的前清秀才。从秀才到共产党总书记,他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从他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也反映出他思想演进中的艰苦...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尽管此人晚节不终,为了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试就陈独秀对创建广东党组织的历史作用,作初步的探讨。一、对广东思想界的深刻影响和密切联系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劫的倡导者和五四运动的实际领导人之一。在五四时期,他曾被誉为中国“思想界的明星”。他和李大钊等倡导和宣传的新思想、新文化,对广东的知识界、思想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燕 《东岳论丛》2008,29(3):196-198
陈独秀与苏共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欢迎、合作到怀疑、批判的演变过程。在晚年,陈独秀对苏共的党内状况和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苏共党极端缺乏民主、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等重大问题。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进行党的自身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更是一位一生中有过许多曲折变化的复杂人物.纵观其一生的历程,不难发现,陈独秀生命的最后五年或者说最后十年都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环境中渡过的:就在“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年十月,陈独秀被政府当局逮捕入狱;正值全民族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之际,即1937年8月,陈独秀获释出狱;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于新文化运动期间,用他所选择的启蒙主义的价值观,探讨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形成了他的人口思想体系。这是陈独秀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本文拟就陈独秀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陈独秀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大致呈现出如下倾向:首先,他在反对孔教的视野中肯定基督教存在的合理性,否定独尊孔教的言论。其次,他对于宗教悉怀尊敬之心,将宗教与迷信作了区别。再次,他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以科学代宗教的观点。五四以后,陈独秀一方面赞同非基督教运动,一方面提倡将耶稣的人格感情来拯救民族。在非基督教过程中,陈独秀是将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教会截然分开的,呈现出强烈了民族主义色彩;在赞同基督人格与精神中,陈独秀是将基督教文化当作拯救民族的西方文化资源看待的。在陈独秀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态度中,可以明显看出陈独秀强烈的社会关怀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陈独秀真理观朱洪陈独秀真理观是陈独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思想界关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研究比较集中,而涉及陈独秀哲学思想特别是皙学专题研究则不多见。陈独秀的政治寿命并不长,如果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是他的政治生命的起点,1927...  相似文献   

17.
郭秀文 《学术研究》2005,1(9):117-122
陈独秀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他在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论者大多从政治、哲学思想的角度予以探讨.本文则尝试从另一角度对这一转变做出概括,即认为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在五四时期经历了一个从专注个人到重在社会的演变过程.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三是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8.
韩慈 《兰州学刊》2012,(5):181-185
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是在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最终形成的。"人权"和"科学"两面大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构成了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的主线;"主权在民"的"惟民主义"是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的核心;为人民谋幸福之宪政国家是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政治生涯和莫斯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提到他三次拒绝去莫斯科.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和其他资料的研究可知,中共五大前后,国际代表也多次提出让陈独秀去莫斯科,最早提出陈独秀赴莫斯科是远东局;以往研究者只注意到陈独秀几次拒绝赴莫斯科,却没有注意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拒绝他赴莫斯科;中共中央把陈独秀拒赴莫斯科作为开除其党籍的理由是不合适的,共产国际根本没有召开过审议陈独秀被开除党籍的会议.  相似文献   

20.
尤小立 《学术研究》2007,7(11):39-44
近代中国知识人的"崇西"倾向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他们如何在"崇西"时"用西"。因为"崇西",陈独秀接受了杜威政治哲学中的民主思想;由于开始倾向于"直接行动"、国民参与、大众民主、社会革命,因此他吸纳杜威思想时又有着明显的选择性。而陈独秀并未意识到这一吸纳方式可能产生的根本理念上的内在冲突。晚年陈独秀回归民主立场后,他的思维原则与杜威实用主义有许多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