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可乐》2006,(7)
母子间的相互依恋我的生活轨迹和我的同龄人差不多。我出生在"大跃进"年代,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浪潮中,下放锻炼过,恢复高考后考回城。4年大学生活波澜不惊,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书,然后经人介绍和同事老杨结婚。婚后生活乏善可陈,我和老杨相敬如宾,儿子杨阳(化名)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变老,日子就这样过得平淡充实。老杨在5年前因患脑癌去世,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只有3个月时间,那3个月里,我们一家三口从号啕大哭到沉默不语到平静相守。人的生命就是那样脆弱,谁也无法抗拒。亲人走了,日子还是要继续。办完老杨的丧事,我就守着杨阳过日子了。杨阳虽然有些少年特有的叛逆,但还算听话,学习也差强人意。2年前,杨阳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学,我本来让他报武汉市的学校,但他说想出去闯闯,在妈妈身边永远也长不大。我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他不再是小时那个什么都要找妈妈的杨阳了,他有了自己的主意。2004  相似文献   

2.
刘宝锋 《社区》2012,(9):50-51
有位朋友,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大师",无论办什么事情,他脑子里第一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因为多年专注于此,他的"人脉"非常广,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人。但是,"事事找熟人,时时找熟人"的他,有一次买件衣服也想找熟人打折,结果请人吃了好几次饭,花的远比省得多,闹了个大笑话。  相似文献   

3.
上两年班.辞职休假一阵子.玩够了再找工作;过一段时间,钱赚得差不多,又"炒"掉老板开始休假,如此由长期休假而形成的生活状态.被称为"飞特".胡晓辉没想到自己的这种工作和生活状态会被称为"飞特"(Freeter的音译).而他周围的人除了羡慕他之外,还没有人想过要去模仿尝试他的这种生活,"每个人  相似文献   

4.
易立竞 《可乐》2008,(11):52-52
陈可辛说:"在香港演艺圈,我只会管一个人叫大哥,这个人就是曾志伟。今天的香港电影圈,起码有一半比他年轻的导演是他帮过的。我觉得电影圈没有一个人会比他更无条件地去帮人。他是一个永远不计较自己会得到什么的人。不论什么人找他,他都会帮忙。他就是为了帮别人而生的。"  相似文献   

5.
丽丽橙 《可乐》2008,(6):27-27
1872年,俄国海军军官莫扎伊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子,就爱上了她。莫扎伊斯基每月一次徘徊在安子家门口。他的舰队要远航,只在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才归航。他就在这一天,跑到安子家门口。"小伙子,你的衣服还没有洗呢。"看到他又要找安子,战友提醒他。  相似文献   

6.
星期三,我看到赵仔旭的书包鼓鼓的,便笑着对他说:"你的书包该‘减肥’了!"他笑了笑,什么也没说。要上美术课了,可我美术书没带,我对赵仔旭说:"借我用一下美术书?"他爽快地说:"自己拿。"我就在他的书包里找,一大堆东西,很不好找,我边找边想,他的书包怎么还没"减肥",找本书也这么难?我一本一本地找,嘴里还念念有词:"找本书实在是太难了!"哇,终于找到了,我高兴地叫起  相似文献   

7.
小露 《可乐》2008,(8):7-8
天壤之别其实很小,因为天有天的辽阔,地有地的宽广。一起卖苦力1987年7月底的一天,21岁的李勇想去深圳打工,却没有边防证。在关口徘徊时,潘石屹突然拉着他的手说:"去深圳吗?我们一起找个熟悉的人带路吧。"他俩找了个"路熟"的人,各交了50元钱,在那人"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进深圳。机  相似文献   

8.
幽默二则     
《老友》2014,(6)
正不在人事了小王在10楼人事部工作。一个月前,他被调到9楼行政部去了。小王的同学打电话到人事部找他:"小王在吗?"接电话的同事说:"小王已不在人事了。"小王同学:"啊!什么时候的事啊,我怎么不知道啊,还没来得及送他呢!""没关系,你可以去下面找他啊。"  相似文献   

9.
归来兮,诚信     
几天前,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突然造访。见了他我怦然心动,喜上眉梢,我以为他是来还钱的。他借我的一万多块钱,成了太太和我许久的不愉快话题。没想到他竟然又是来借钱的,并满腹牢骚,历数众亲友的不仁不义,我按捺心头的不快告诉他,为何他落到如此处境,因为他已经借遍所能伸手的每一个人,至今却没有还人一分钱,甚至没有丝毫还钱的意念,因此,在大家心中他已经完全丧失“信用”。我对他说,人逢困难,都需要朋友援手;朋友是什么?朋友好比一座森林,需要时可去砍伐,但也别忘了补栽补种,浇水施肥,否则只顾一味地砍伐,最后只剩下一片光秃,不仅再也找不…  相似文献   

10.
杨医师:陈大爷是我的邻居,他是个公认的好心人,只要邻居、朋友们有困难找他帮忙,他从不推托。不过,时间长了,大家好像并不喜欢找陈大爷求援,有时甚至害怕找他。这倒不是因为陈大爷会把事情办砸,他的办事能力还是很让大家放心的。真正让大家有所顾忌的是,陈大爷在帮人之后,总喜欢把自己的"功绩"挂在嘴边。诸如"老李家这次好险,要不是我,家里说不定会出大事……"  相似文献   

11.
薛冰妮 《源流》2012,(21):16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张帼英这样形容老领导林若。张帼英认为,林若勤政务实、真诚公道、清正廉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威信很高。"你到下面找70多岁的老人,或在省委大院里问问老干部,你就会发现林若的口碑很好。"在林若病危之时,张帼英曾到医院看望他,还在他耳边鼓励他争取回家过中秋。获悉林若逝世的消息后,张帼英到林若家里慰问他的夫人。"他走得很平静",张帼英说,林若活得踏实,走得平静,让人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2.
田妮 《山西老年》2009,(10):18-19
1997年年关,河南省卢氏县城。听说父亲从郑州回来,在县委工作的黄松波趁着周末休息,回家看望父亲。还没到家,他看见一辆卡车停在门口,几个人正七手八脚地往车上搬东西。父亲黄克斌向儿子解释道:"我寻思,家里的东西还值点钱,就找人卖了,先给工人发点工钱……"  相似文献   

13.
陈永江 《社区》2012,(13):50-51
有位朋友,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大师”,无论办什么事情,他脑子里第一想法便是“有没有熟人”?因为多年专注于此,他的“人脉”非常广,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人。但是,“事事找熟人,时时找熟人”的他,有一次买件衣服也想找熟人打折,结果请人吃了好几次饭,花的远比省得多,闹了个大笑话。 其实。“办事找熟人”的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人们因为血缘、地域等关系,在交往中通过人情、面子、信任与规则,  相似文献   

14.
白天,皮皮一个人在家里玩。玩着,玩着,他想玩纸飞机了。到哪里去找纸张呢?皮皮找啊找,找到一本故事书。他想也没有想,就把故事书一张一张地撕下来做成一架架纸飞机。  相似文献   

15.
施文  李安然 《华人时刊》2011,(11):78-79
转眼间大学毕业了。还没有来得及再看到一次什刹海的荷花,嗅到学校西门外的饭香,也没有来得及向所有人一一告别,就踏上了回归的路程。记得很多人都说过,"毕业了就等于失业了"。而找工作的状态就像寻求"半就业"一样,在毕业季里引起一阵阵骚动。社会总是充满戏剧性,主角的身份在不断更换,而硕大的舞台上总会为每个人留下一个小小的角落。有个广告描写的一个乡村的小女孩,穿着大红色的  相似文献   

16.
杨洁 《今日南国》2007,(24):76-76
在南昌市洪都航空集团7区住宅区内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收藏了一屋子的报纸,屋里找个下脚的地方都很难,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办一个报纸展览馆,让人们共享他的收藏成果。他叫罗来辉,人称老罗,1997年从街道办事处退休,今年71岁。他有个特别的爱好:收藏报纸。记者想采访他的时候,他去外面"淘宝"了,等到了下午6时,他还没回家。邻居说,你想找他,事先要跟他约好。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招工难""就业难"的现象,应当从教育培训的角度找问题。职业教育培训既不是为获得职业技能,也不仅仅是培养肯干、肯吃苦者,而应着眼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适应职场、融入职场的程度和速度。职业技能要不要?要。光有"派司",没有动  相似文献   

18.
<正>张爱玲在《半生缘》里有一句话:"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倚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有个网友特别困惑,为什么直男喜欢手串,还喜欢包浆的,"那得多少人天天摸过啊!汗和油都渗到玉里,下一个直男还接着戴。据说那家金刚手串生意还特好,真是直男的迷之审美。"  相似文献   

19.
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坏了,来电话没有声音,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住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对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相似文献   

20.
柬埔寨在赶路!历史在沉默!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艺术光辉的东南亚文明古国,直至本世纪80年代末,世界上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柬埔寨通史。 这是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柬埔寨王国的王室里,珍宝数不胜数。然而,当王室的主人有一天要找一部自己国家的史书时,他的部下捧给他的却是一本西方人写的小册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