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生育指标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作生育指标的动态分析或者比较不同地方的生育指标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 一、人口年龄结构对出生率的影响 出生率说明人口出生水平,结合死亡率可分析人口自然变动情况,但用出生率说明生育水平时要考虑年龄结构的影响。出生率=育龄妇女(普通)生育率×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出生率受普通生育率和育龄妇女比例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用出生率分析生育水平时要考虑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以上海市卢湾区资料为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1960年最低(21.37%),1980年高达29.76%。用1951年人口构成算得的1960年校正出生率为28.63‰,比1960年实际出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生育文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发展在转变人们生育行为和降低生育率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有时候当具体到某一时间或某一地点时,这两者间的关系会不十分明显。于是,学者们就想到了在经济之外的诸如生育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生育文化和社会经济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就业对生育的微观影响,同时检验了个人资本(受教育程度和户口性质)和经济支持(丈夫收入)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妇女的就业对其生育(生育数量和初育年龄)存在消极影响;总体上个人资本会增强妇女就业对生育的消极作用,但经济支持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研究还针对妇女生育与就业的矛盾及未来政策着力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米娜 《西北人口》2010,31(1):71-74
本文利用2004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分析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中国已婚女性意愿生育数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类型及月均收入水平对其意愿生育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社会因素如城乡、所在省份亦对意愿生育数有影响;但家庭因素,被调查者有无兄弟姐妹对其意愿生育数影响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已婚青壮年的生育动机和生育需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计划生育就是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它是人类为了使自身实行有计划的发展,根据固有资源和生产发展,对自己的生育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措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驱使人产生生育行为的原因是很多的,但究其原始动力,则是人的生育需要,这正象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出于自己的需要”。人的生育需要是对客观现实需求的反映,它在主观上通常以生育动机的形式为人们所体验,而作为激励人们产生生育行为的直接动力的生育动机,又常常以生育意愿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人的生育行为可表达为“生育需要——生育动机(意愿)——生育行为”这一简单模式。  相似文献   

7.
略谈我国传统文化对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预期目标相比却并不尽如人意。正如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被称为人口学之谜一样,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状况也往往为人们所始料不及。这一切都显示出中国育龄妇女生育率转变的独特性。 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由高向低的转变,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诸多问题,人们已经作了许多分析。我们还要看到,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转变是在具有独特风格、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一特点也不能忽视。本文打算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迁移对北京市人口的发展,特别是对北京人口的各种构成的变化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仅对迁入北京的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构成和职业构成作初步的研究。 一、本文所依据的资料 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居住在北京市的持有常住户口的城  相似文献   

9.
<正> 一、概况翼城县自70年代以来,就十分重视计划生育,特别是党的十二大将计划生育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后,翼城县更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近几年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5‰以下,计划生育率在92%以上,全县基本无多胎。1983年和1984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计划生育红旗单位。1985年该县又遵照中央七号文件精神,完善具体生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人口计生委始终坚持宣传教育工作“首位意识”,全省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从转变人们传统生育观念递进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再发展到促进生育文明,呈现出梯度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也为全省文化大省建设和精敝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对我国农村生育文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所发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大事之一,中国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彷徨之后,毅然在经济体制领域进行变革,以使中华民族重焕青春。在改革之前,与大多数城市居民相比较,国家直接给予农民的利益最少,因而制度的改革将至少不至于损失农民...  相似文献   

12.
生育文化的传播、转型、替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社区两种生育文化交织传播的现实文化总是在传播之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作为文化之魂的价值观念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总是在纵向和横向传播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它也处于演化之中。生育文化亦然。如果我们期望把一种新的生育文化渗透到传统的生育文化中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农村主动放弃生育二孩指标,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动因是什么?是不是都从根本上转变了生育观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527对主动放弃生育二孩指标的夫妇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借助国际经验加深对低生育率的认识与理解是国内低生育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欧洲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大范围低生育率现象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一直以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内大多数对欧洲生育率变动的考察多停留在总和生育率(TFR)水平变动视角,较少关注TFR的构成变动。这对本身存在内部差异且正在经历第二次人口转变、婚育行为已经发生较大改变的欧洲而言是不全面的,因而也难以对生育率变动的原因作出恰当的解读。为此,本文选择了5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代表不同生育水平的低生育率国家作为近期欧洲TFR变动的缩影,通过对其TFR的构成分解,试图从构成变动视角解读欧洲近期生育率变动。研究发现,这些欧洲国家的TFR在年龄构成、婚姻构成上变化较为显著,TFR回升的主要动力来自非婚生育的补充。与欧洲相比,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并无依赖非婚生育补充的现实可能性,而欧洲国家婚内生育推延效应的加深以及非婚生育补偿效应的减弱警示我们,即使存在非婚生育的补充,也不能对低生育率发展趋势掉以轻心,促进生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农民生育决策的影响罗蓉目前,占总人口77.6%(1993年)的农村人口的生育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农村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中,经济因素固然是个主要因素,但对深受传统文化儒染的中国农民来说,文化因素对其生育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生育率研究中 ,学术界习惯于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传统家庭模式的几个主要特征对生育观念或偏好具有显著影响 ,这说明我国生育行为与传统生育文化的关系是以传统家庭模式作为制度基础的  相似文献   

17.
刘琳 《南方人口》2006,21(1):11-19
改革开放后的20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人口迁移无论从规模或强度的强势状态激发了我国学者的研究兴趣。虽然我国目前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的文献,但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即便有,其方法也较单一。本文将运用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基于200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关注不同职业的迁移人口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力,以力争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也算是为立足于这一视角的研究的深入提供方法和途径上的初探。  相似文献   

18.
生育目的的含义及其对生育选择的影响生育目的反映了人们的生育动机和生育期望需求,构成生育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选择,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此,这是深层次的基础性的生育文化现象。生育观是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而生育目的则是生育观、价值观在"生"和"育"两个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它制约着与生育相关的各个环节文化现象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就生育文化系统内部来说,生育目的在生育观中又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我们将生育目的界定为:人类为了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4年8月在西藏拉萨市进行的15~49岁育龄妇女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拉萨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节育、生育意愿及孩子价值,从中发现藏族妇女的生育观念较汉族先进。  相似文献   

20.
我们根据对最近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有关《上海市新婚夫妇避孕情况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家庭和文化因素强烈影响着新婚夫妇的生育行为。总共有7826对上海地区的新婚夫妇接受调查,其中1049对夫妇有提前妊娠时间的意图,通过调查其原因,结果如表Ⅰ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