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晚年,“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毅然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适时地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运动的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是三民主义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的业绩和思想曾经光照人间。他是一个愈挫愈奋,开拓进取的革命家,直到停止呼吸的最后瞬间,仍没有停止过振兴中华的事业。把三民主义发展为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晚年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孙中山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晚年“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而提出并实行的。三大政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联俄”是发端,“联共”是关键,“扶助工农”是其必然。作为“联共”政策的主体,是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而作为客体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政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联共”《求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倡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基于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和本阶级力量的现状,希望和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实行合作。在共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简要地叙述了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以后,继续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立场,同一切违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耗费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他晚年实现了思想上的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领导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起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6.
宋庆龄是中国妇女的楷模,“国之瑰宝”。她的一生是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本文主要谈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之后,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立场,同一切违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建立的不朽功勋。1孙中山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后,宋庆龄没有被悲痛压倒,也没有像当时有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因此消沉,“悄然退居幕后”①。她化悲痛为力量,很快地振作起革命精神,勇敢地投入了为实现孙中山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他为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断地寻找真理,探索革命的道路。他一生的革命实践,经历了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革命时期,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反袁”、“护法”的斗争时期,以及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的时期。概括地说,他一生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曾有人说,这是“共产党替我们想出来的”,“是共产党代我们定的,也是共产党在替我们宣传”。由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决议案、会议记录以及孙中山在一大前后的讲演确实没有提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文字,因此,也有一些人对此提出质疑。事实上,三大政策名符其实。它是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的革命需要;它加速了国民革命的节奏。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上海和三大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制定三大政策,是在上海开始形成的,这为上海人民近代革命斗争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值此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之际,科学地考察一下形成这些政策的历史过程,对当前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于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把国民党改组为几个阶级的革命联盟。这次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大大加速了国内形势的发展,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民主派包括两部份人。一是国民党左派,他们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始终遵循与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们是最初的民主派,一贯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一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背离反动营垒的反蒋派,他们曾受过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又从亲身经历中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幡然醒悔而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线上来。组织政治力量,高举联共抗日旗帜,呼吁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的震撼下,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邓演达先生在大革命时期,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参与建立黄埔军校,为健全军校各项制度、维护军校内革命统一战线,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无论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还是“国共两党结合”都不是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因为这都是在新三民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孙中山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发动北伐战争,依照新三民主义确定北伐的目的,遵循新三民主义理论创建革命军队,并以新三民主义武装广大民众,从而使新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胜利的旗帜。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国民革命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找到了夺取胜利的途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在平时做训练工作和组织工作,是宣传新三民主义的模范,而且在战时冲锋陷阵,奋勇争先,是执行三民主义的楷模,从而唤起民众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新三民主义不仅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根基,最终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因此说,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是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 廖仲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主义斗士、“无产阶级的好朋友”。他自1903年认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同盟会以来,毕生追随孙中山,为拯救中国、振兴中华而奋斗,特别是晚年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16.
邓演达烈士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决执行者。大革命时期,他热情倡导并积极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无情揭露和批判对农民革命运动的种种诬蔑,为民主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邓演达烈士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决执行者.大革命时期,他热情倡导并积极支持农民革命运动,无情揭露和批判对农民革命运动的种种诬蔑,为民主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王杰同志在《论三大政策的时代性》一文中认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一科学概念首次使用于1926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关于国民党左派问题议决案》中。(《学术研究》1986年第5期)笔者觉得此提法与史实不符。因为我党对三大政策的基本精神,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而最后在192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其科学地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议决案》,首次将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内容作了概括,其中就包括“赞助工农运动”、  相似文献   

19.
<正> 宋庆龄同志是二十世纪世界上伟大的女战士之一,她的一生是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的伟大光荣的一生。宋庆龄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满怀爱国热情,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亲密战友和革命伴侣,她全力支持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和广东地方军阀的斗争,热情欢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磋商合作及与列宁所派特使的会谈中,她做了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她坚决拥护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  相似文献   

20.
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爭,是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右派从思想战线发动的进攻所作的反击,是新民主主义道路和旧民主主义道路、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爭学说和反馬克思主义的阶级合作谬论的斗爭在当时的一个重大回合。这一斗爭的历史意义十分值得重视。戴季陶主义是以当时戴季陶的反动理论而得名的。戴季陶反对以阶级斗爭学说来解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主张以什么“中庸之道”来解释它,说什么自尧、舜以来的中国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至孔、孟而中绝,到孙中山才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且说什么要以“国家民族的需要”为它的“最高原则”,不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才是“纯正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