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批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教育手段之一,教师有时需要通过批评学生来达到教育目的。本文根据笔者收集的60份汉语自然语料,在对教师批评言语行为进行界定并分析其使用的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选择批评语用策略的影响因素,旨在深入言语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经典理论之一,提出了"言即行"的语言意义观。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提出应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汉语自然真实会话为语料来源,对执行言语行为的语言及副语言手段、交际者识别言语行为的途径、对言语行为做出回应的方式以及语法结构与言语行为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从语言结构层面和社会层面对言语行为理论做出有益的补充,对交际者有关言语行为使用的交际能力做出具体的描述,对日常会话的有序性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Brown&Levinson面子观的指导下比较汉、英两组建议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的使用类型与频率结果表明,汉、英两组被试行为都极少直接向对方提建议,也不会太过间接、委婉,而是在明确建议的同时采用相应的面子补救策略,这支持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普遍性理论。两种语言间相同的言语行为又具有各自的礼貌特性: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倾向于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英语被试则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并且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更多地考虑彼此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汉英语用规则作用于交际活动,导致语用语言趋异现象产生,同时在言语行为实施策略的选择方面出现差异.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经常使用汉文化的社会语言规则,来理解、解释和评价英语本族语者的言语行为,将汉语语言表达习惯迁移到目的语中,使自己的语用用意被误解或不可理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英汉跨文化语用研究的焦点问题涉及表层的语言形式的选择,以及深层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英汉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主导人们选择不同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制约着语言形式,以至于在对待冲突或矛盾、提出请求、表示拒绝和异议的具体言语行为和事件中,这些语用规则既有对应,更有差异。深化对英汉语用规则差再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克服跨文化交际失误。  相似文献   

6.
某种言语行为的实施往往要受到特定语言、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从而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表现为特定的语言策略。本研究围绕拒绝言语行为在汉英语言文化中的实现展开,采用语篇补全测试问卷收集语料。在对语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为达到交际目的各侧重使用什么样的拒绝策略,着重探讨拒绝策略对汉英文化模式的映射。  相似文献   

7.
论批评语用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是一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之一,但关于批语言语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依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讨论了批评言语行为的不同语用策略,并针对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批评语用策略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教师合理运用批评语策略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汉语广告语篇中语用预设的顺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预设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逻辑学和语言学。文章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指出其成果和不足之处,并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在汉语广告语篇中广告者选择使用语用预设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最后得出汉语广告语篇中广告者对语用预设的选择和使用是与交际双方尤其是广告受众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英请求言语行为策略选择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参照Ervin-Tripp所总结出的英语中常用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对汉语中的请求言语行为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请求言语行为基本策略的运用具有相似性,且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在汉语中更为突出;由于两种不同的礼貌文化观,这些策略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范围、频率以及具体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它是一种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汉语抱怨言语行为和其他语言的抱怨言语行为有着共通之处,可分为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但相比其他语言的抱怨言语行为而言,又具有着汉语本身的独特性.从抱怨实现方式、抱怨策略和抱怨回应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汉语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从而系统地描述和解释抱怨这一语言现象,深化言语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影响汉语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影响汉语批评语用策略选择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权力、社会距离和事情的严重程度。但三者在不同语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社会权力、社会距离两因素决定了交际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一般社会权力的作用大于社会距离,社会权力是首要因素;当社会权力和社会距离同时起作用时,与批评场合有关,公开场合社会权力作用更大,而私下场合时社会距离的作用更大。当相对权势大的一方违反这一原则时,会被认为是有意拉大双方的社会距离,是“打官腔”、“耍派头”。事情的严重程度是批评者在考虑了前两个因素后才会考虑的第三位的因素,作用次于前二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语用学理论为依据,以"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调查分析了中英批评言语行为中称呼语的异同;并从文化差异人手,经由文化深层结构的衍射轨迹,对差异的根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意义既是语言哲学的研究重点也是文学批评的研究目的。语言哲学中的言语行为意义观认为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的最小单位 ,话语的意义是言语交际中实现了的言语发出者的言语意图。各文学批评流派虽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但却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是静态研究。运用语言哲学言语行为意义理论研究文学的意义不仅可以避免文学批评意义研究的不足而且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学批评著作中,诗歌创作与诗歌赏评作为两个独立的话题自古不乏高见与专论,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理论体系来进行论述还很不多见.结合20余年来教学中的探索积累,尝试从诗歌形成的内在机理上,阐明诗歌欣赏评析所应遵循的规律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是“新批评”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定的契机下,中国学者开始译介“新批评”,主要集中在艾略特、瑞恰慈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上;通过展示早期译介的基本状况,对“新批评”引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译介策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道歉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其实现模式在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1984年Blum-Kulka等人进行了"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研究",首次对道歉和请求两种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随着人们对道歉言语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Blum-Kulka等人提出的有关道歉策略的划分也显现出不足之处。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道歉言语行为中所涉及的另一种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即请求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两种言语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具有间接请求功能的话语,在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时,语境因素具有制约作用。通过语用分析,作者认为转换过程中语境因素较传统语法规则具有优先地位,转换时可以借助祈使句式的语法规则,直接把请求者的"用意"转告给被请求方。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使用与理解离不开语境。笔者认为语境是动态的,是由听话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构成的,听话人依据动态语境因素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推理,寻求话语字面意义所传达的言语行为,最终保证交际的成功。文章试图探讨Austin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