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国奇才”于右任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他一生致力于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和斗争活动 ,其间十分关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形成了他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事业的主线、通过报纸进行社会教育、以诗歌为教育媒体实施诗教等一系列特征。这些都体现了于右任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宣传家和书法家 ,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和建立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中,华侨起了很大的作用。孙中山曾经说过;“华侨有功于革命”,“华侨是革命之母”。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这些革命的华侨、有工商业资本家,也有更名的工人和小工商业者。他们在海外受尽了帝国主义反动派的肮脏气,迫切希望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不但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而且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封建斗争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矛盾。“民生主义”乃为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提出“民生主义”的“社会革命”纲领。这个革命纲领,既表现出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格,则又反映出二十世纪初所处的时代特点。 孙中山所主张的“民生主义”,其内容所含有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外历史上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重大的胜利,是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但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又被帝国主义和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联合力量所扼杀。无数革命党人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民国政权,很快又落入帝国主义的新走狗、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尽管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后没有成功,但国家政权还是被北洋军阀所控制,孙中山大半生奋斗的成果——中华民国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块空招牌。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孙中山面前就摆着两条道路:或者是承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第一次是1902~1903年之间在越南河内(或檀香山)将兴中会改建为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1910年将美洲及南洋同盟会机构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这两次改组活动在孙中山革命奋斗经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前一次,他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誓词运用于新组建的革命团体,...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我党经常开展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既表达对于辛亥志士与孙中山的缅怀,也通过纪念活动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政策。所以,纪念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研究延安时期我党开展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基本情况、特点,总结中共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经验及它所给予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七十年了。辛亥革命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它以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他们在祖国灾难深重的年代里,为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爱国热忱。他们热烈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为其实现而奋斗,而牺牲,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忠诚儿女。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的《革命军》的作者、在辛亥革命舆论准备阶段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1885-1905),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斗争中,会党是一支冲锋陷阵、浴血沙场的重要力量。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初,寻求到的第一个支持者即是会党。尽管会党落后、散漫的特性在辛亥革命的历次斗争中或多或少地衍化出消极作用,但史学界在论及其中有些人物对革命的作用时,仍有称之为“开国功臣”、“革命元勋。潭人风在评述会党在反清斗争中的作用时,也称会党无役不与,认为其中某些人物“在民国实不得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的光辉节日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历史功绩。它在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传播俄国1905年革命的经验和批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它成为革命党人团结战斗的一面光辉旗帜,统一了革命党人的思想,使许多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曾言:"华侨是革命之母。"长期以来,在孙中山研究领域,孙中山与华侨关系的研究,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的华侨关系,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事实上,孙中山在整个革命阶段都与华侨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且,以辛亥革命为分界,其前后的侧重点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一个阶段主要是向华侨寻求军费支持,以利于革命事业的顺利开展;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向华侨传播民主共和思想,使其对新生的民国充满信心并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论述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指出孙中山针对国民素质低下的一些表现,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大力推行普及教育,积极提倡教育平等,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热情支持女子教育,极力促进教育改革,同时非常关注社会教育。从孙中山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中,可看到中国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多重影响,并有与时俱进、与国情结合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民国初年,在蔡元培和他的同事们领导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制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力图清除封建主义的影响,改变价值取向的单一.这一切不仅在指导思想和学校制度层面为中国教育近代化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而且在实践层面有力地促进了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使清末以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蔡元培在投身新式教育、从事革命活动以及留学德国期间,积极译介和传播进化论伦理观、互助论伦理观、包尔生的调和论伦理学、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等西方道德哲学。他用西方的价值观与科学方法发掘和探索中国古代伦理学遗产,取得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他在儒家伦理价值基础上,融合西方价值观和伦理学说,建构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新教育体系,并把道德教育改革从思想理论层面推向了制度和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一百多年来社会各界不同人士对其有不同的评论,然而却少有人研究民国佛教界对辛亥革命的评论。该文以民国时期佛教界对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评论为视角,来考察佛教界眼中的辛亥革命,并浅略分析其评论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杨文会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晚清国势衰微,杨文会提出以佛学教育振兴佛教,拯救人心,进而振兴中国。他主张佛学人才必须具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精神,通过兴办佛学学堂、刻印流通佛经、建立佛学研究会等教育实践培养佛学人才。杨文会的佛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思想文化革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文化强国缔造、教育条件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是为了解决民族独立、主权在民问题,民生主义则是为了解决国民生计问题。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和创建中华民国的根本出发点。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最重要的是传承三民主义,特别是将民生主义的基本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社会的变革使教育为之发生嬗变 :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 ;颁布了学制改革方案 ;革新了教科书编写制度 ,从而为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法制近代化,是指法律及其制度脱离古代传统,迈向近代文明的转型与发展过程。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法治实践,涉及了与法制近代化相关的一系列核心问题,诸如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民主共和宪政主张,进行了建立民国、民主立宪、保障民权等伟大宪政实践;提出了法律至上的法治主义主张,以此否定人治主义和法律工具主义;提出了"五权分立",主张并推行司法独立;反对等级特权,主张并实践平等自由人权;从理论与实践上改变"诸法合体"的传统;反对重刑酷罚,主张并实践刑罚人道主义等。因此,孙中山对中国法制近代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历史贡献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词恐怕是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而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到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