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满铁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侵略政策的“国策会社”和经济侵华“大本营”,是日本侵占与掠夺我国东北煤铁资源的最庞大机构。在满铁的各种侵略事业中,煤铁业仅次于铁路交通运输业而居第二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煤铁资源,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的野蛮  相似文献   

2.
蔡梓 《人文杂志》2022,(11):48-59
一战后英日关系逆转,英国开始疑惧日本对西沙的经济渗透暗藏军事企图,于1920年主动介入西沙问题。英国基于西沙对日本有用但对自身用处不大的判断,且囿于“十年规则”,以遏止日本侵占西沙为决策目标,逐步形成“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日本势力于20世纪20年代末暂时撤离西沙,法国则从1931年12月起就西沙归属对华交涉。基于西沙可能为己所用的新认知,英国将决策目标提升为遏止任何强国侵占西沙,同样以“策略性支持中国”政策应对法国。1933年,英国开始同时遭到日、德挑战。英国在调整帝国防务战略的同时调适西沙政策,既坚持抵制日本侵占西沙,又于1934年决定在中法西沙交涉中不公开表态,但在对法互动时仍委婉表明它承认西沙属于中国。英国从介入西沙问题到西沙政策定型,均以帝国防务安全为决策立足点,把承认中国对西沙的主权并敦促中国加强行使这一主权作为策略,认为中国保有西沙最符合自身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战与日本的南进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总的战略企图,分为侵占中国、“南进”和“北进”三个组成部分。实现这个战略企图的次序则是“先中国,后世界”,首先进攻和独占中国,实行“中间突破”,然后实行“南进”或“北进”,或者“南北并进”。中国抗战粉碎了日本的“中间突破”计划,困住了日军的主力,箝制了日军“北进”计划的实施,延缓了其“南进”的步伐。在中日战争长期化、日美矛盾尖锐化和德国侵略战争扩大化的世界战略态势之下,日本终于铤而走险,实施“南进”政策,经过从“良机南进”到“有限南进”和“南北并进,优先南进”以及从“优先南进”到“专事南进”三部曲,走上了发动太平洋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大举侵占中国东北的行动,对此国际上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当英美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集团根据绥靖日本的政策而各行其打算时,苏联是世界上唯一坚决要求对日本侵略者实行集体制裁的国家。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苏联人民给了中国人民全面的援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外交李良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且迅速扩大事态,野蛮侵占了我国东北。次年3月,它又一手导演,成立了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近代对华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严重恶化了中日...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台湾,并建立起总督专制独裁、警察恐怖统治和“保甲”“连坐”制度三位一体的殖民统治体系。作为日本统治台湾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的台湾总督,凭借着日本政府所赋予的立法权和军事统年权,滥施其专制独裁的淫威,对台湾人民实行残暴的屠杀政策。“警察万能”是日本政府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特点。台湾是当时日本统治的所有地区中,警察配置人数密度最大的地区。台湾的警察不仅管辖的领域极为广泛,而且掌握的权势也极大。此外,日本殖民统治者还把实行“保甲”“连坐”制度,作为其实施“以台治台”政策的重要手段,用以大力“强化”台湾的地方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7.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北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此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南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吞并了朝鲜;1931年,它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为全面占领东北亚、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它又企图向北进攻苏联,由于这种“北进”未能得逞,转向“南进”,侵占了中国的大部及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亚太地区进行的大规模的侵略中,尤其是在对外经济扩张中,东北亚地区显示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在当今“东北亚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的时侯,回顾这一区域的历史并加以论述,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华北沦陷区的经济地位及日本统制掠夺之特点居之芬1997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60年祭。在60年前,日本所以要发动这场赌国运的大规模侵华战争、甚至不惜扩大为太平洋大战,其主要目的是要侵占和征服大而弱的邻国———中国,侵占她广袤...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本着它蚕食中国最后独占中国的既定方针,于1933年春侵占我山海关、热河,为越过长城侵略华北作准备。中国一部分爱国军队在长城线上奋起抵抗,曾给日军的侵略气焰以相当的打击。但由于蒋介石及国民党政府顽固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与日本妥协,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使当时华北陷于更加深重的危机。 鉴于这一历史事件至今著述较少,本文拟结合近年来看到的一些新资料对此作一综合叙述。 一、日军深入侵略内地的开始——山海关事件  相似文献   

11.
张鼓峰事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8年夏,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其“大陆政策”,侵占苏联远东地区,试探苏联的军事力量和战斗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挑起了震惊中外的张鼓峰事件.本文拟就张鼓峰事件的历史背景、经过以及结果作一探讨,希望史学界老前辈及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国民党内部各政治集团在抗日问题上态度不一,形成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不抵抗”派;以冯王祥为代表的主战派;以李宗仁为代表的“焦土抗战”派等等。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晋系地方实力派则独辟蹊径,提出了“守土抗战”的政治主张,轰动一时。然而,所谓“守土”并非阎氏首创,而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与近代中国“守土型”的国防观一脉相承的,是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密切相关的。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又于1933年侵占  相似文献   

13.
190 7-1 90 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 ,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 ,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 ,以“间岛”为筹码 ,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 ,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考察“间岛”交涉的得失 ,不能孤立地分析 ,而应该把它与同时期的其它问题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孤立地看待 ,难免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4.
日本帝国主义在黑龙江建立“集团部落”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发动侵略战争,迅速占领了辽吉两省的大部分,并向北染指黑龙江,11月侵占省城齐齐哈尔,此后,东三省沦陷于日本殖民统治下长达14年之久.日本侵略者为维护其在东北的殖民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日力量,隔断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强制推行了一项“集团部落”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15.
“甲戌台湾危机”时中日军力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4年5月,日本扩张主义者无视中国的领土主权,出动军队在台湾南端的琅桥地区登陆,侵占该地区,挑起“台湾危机”。软弱的清政府竟出银50万两换取日本撤兵,以解决危机”。当时,日本军事力量远不及中国,其外交上亦陷于孤立·清军以武力驱逐侵略者绝对胜算。本文试就该胜算进行讨论。在台湾的中日两军实力从1874年5月6日首批日军270人在社案登陆起,至5月22日狂热的扩张主义者西乡从道中将抵达琅球止,聚积在台岛南端的日本侵略军“不满二千”“。其部署为,“大浦角者二百余人,琅桥者六百余人,龟山后者千余人”②。6月份,曾有一些日…  相似文献   

16.
海外雄飞论——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德川幕府末期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其代表人物佐藤信渊就提出征服中国的扩张主义思想体系,不仅确定了侵略目标,而且规定了侵略步骤和完成步骤的方法。在其思想影响下,吉田松阴进一步提出不仅要吞并朝鲜和中国,还要君临印度。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其得意门生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明治维新的重臣。木户孝允的“征韩论”,山县有朋的“利益线论”,无不直接师承于吉田松阴的对外扩张主义。而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正是在上述思想前提下形成的,所以说:“海外雄飞论”是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1935年9月至1936年底,日本外务省和关东军向国民政府要求两国在华北实施“共同防共”。本文探讨了日本要求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的真实意图,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针对日本要求的“共同防共”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认为:日本之所以要与中国实施华北“共同防共”,是想以“共同防共”为借口,推动华北“自治”的实现和阻止国民政府中央军北上;同时还想以此诱导中日结盟,隔断中苏联系,阻止红军向华北发展。针对日本的这些意图,国民政府一方面拒绝实施“共同防共”,另一方面加强了与苏联的沟通和联系,并相机控制绥远。此外,在对共产党和红军实行武力围剿的同时,也将以政治手段解决共产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些政策措施说明西安事变前国民政府因华北“共同防共”问题的提出,对苏政策、对共产党政策和对日政策都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冷战前期,为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新中国对日奉行了三手政策:一是反对日本的“两个中国”政策(打);二是鼓励日本扩大对华贸易(拉);三是与日本人民联手,迫使日本政府废除日台“和约”(压)。  相似文献   

19.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开始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了抗战的准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三省后又南越长城,在华北大地上燃起战火,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卢沟桥事件能否解决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第一次公开表明了中国将以“应战”的态度来对待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挑衅。8月7日,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正式决定实行“全面抗战”。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次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面抗战的时代。 中国的抗战持续了八年,但直到1941年12月9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民政府才对日本正式宣战。为什么在全面抗战进行了四年多后,国民政府才对日宣战呢?这一问题以前史界很少涉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求正于先辈同行。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以来,日本存在两种对华政策,一种是以华为友的政策,一种是以华为敌的政策。在以华为敌的政策主导下,日本先后发动了多次对华侵略战争,日本中国学研究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通过歪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侵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利用中国传统儒学文化资源,为天皇制政体服务;炮制文化“方策”,为侵华战争政策献计献策;直接参与文化侵略,掠夺中国的文化资源。日本侵华战争准备如此之充分、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影响如此之广、民众卷入如此之深,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成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反过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又刺激了日本中国学的畸形发展,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把日本引向战争歧途,使日本早期现代化取得的成果葬送在战争的烟火之中,这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历史教训。在这一时期,日本中国学沦为日本侵华政策的工具,正是这一教训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