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生代女作家是指出生于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 ,活跃于 90年代 ,创作题材以城市生活为主 ,写作极具个人化的作家。对于她们的创作 ,文学评论界历来就众说纷纭 ,该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 ,试图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 ,说明新生代女作家作品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西部作家在消费时代仍捍卫着文学的尊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精英文学最后的圣洁与光芒,他们以普罗米修斯式的践行和苦行僧式的写作摧毁了文学已经消失的谬论。他们站在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立场关切着西部大地上被文化规约着的人,书写着巨变时代西部人的灵魂变迁。他们的创作在强调文学的社会性、现实性与参与性的同时,尽力复现西部特有的文化气韵与人情世态,使西部文学传统得以延伸和拓展。新生代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别一指向是浪漫主义文学精神的再度兴起,而其潜在的意图则是以自然对抗都市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颠覆世俗生活的平庸与奢靡,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新生代西部作家的文学活动与生命活动的高度融合,使他们有足够的耐力抵御文学的商品化所带来的文学性的流失和审美想象力的贫乏。同时论及了新生代西部作家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分析了他们走出困境的诸多可能,而他们走出困境的时刻也将是他们缔造经典的时刻。  相似文献   

3.
对经典文本的疏离与消解 ,拒绝提供“精神镜像” ,摆脱文学由来已久的精英主义与启蒙主义理想 ,直逼形而下 ,认同世俗 ,放逐欲望 ,在同一个平面上与当代生活同流合污 ,已构成了近年来文学写作观的转型。这种转型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虽然有其过激和消沉之处 ,但其把文学从本质叙事的玄虚格局中重新归位于普通百姓的生存本真 ,还文学以久违了的民间色彩和大众色彩 ,使新中国文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贴近现实 ,贴近民间 ,贴近大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结构中 ,保持文学与历史对话 ,与现实对话 ,这成为近年来新生代作家的求真之道。新生代作家的这种价值取向 ,应该说是对文学艺术品格的新的奠基。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作家的小说创作明显疏离了前几代作家们所习惯关心的话题,而显示出较为独特的文学追求。他们更关注对“当下现实”的书写,其创作很少有宏大的主题,更多的是对生活表象的个人化体验和书写,他们以“边缘化”的立场和“非代言人”的角色书写个人的感觉经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是面向自身个体生命的欲望式倾诉。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与市场化浪潮同步成长的新生代作家表现出对城市生活想象性的写实,使得他们的写作与影视有了某种一致性,进而成为影视改编的一种基础性资源。与此同时,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影视浪潮之中,参与影视编剧,使他们的作家身份带有明显的影视特征。在这种强烈的影视文化和商业意志的渗透下,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出现想象贫乏的状态,自我重复现象比较严重,作品的原创性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现已成为城市主要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最大困难就是,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所以他们的住房问题也成为这几年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现状为视角,研究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住房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住房问题提供对策建议,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住房上的公平权。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愿意留在城市里安家立业。然而,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排斥,在他们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社会资本的缺失,称为内因;二是社会体制的阻碍,称为外因。因而,需要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的社会资本、破除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性壁垒、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层面去消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江苏南京的朱文与韩东是新生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以文本研究方法对二人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小说在性爱的描写、“游走者”的刻画、写作立场、叙事策略以及“口语化”语言等方面既有相似点,又存在许多相异之处。在此基础上,认为他们以其各自的精神立场和个性写作使新生代小说呈现出另一种价值与深度。  相似文献   

9.
关于移民融合问题的既有研究普遍存在“主体缺失”的局限。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发现,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之间的理性转换是他们在城市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行动策略。他们通过教育投资、交往投资、印象管理等方式实现了三种资本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转换过程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各种资本的数量增加与结构优化,丰富了他们城市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推动了他们的城市融合进程。不过,资本转换的策略行动对新生代农民工(移民)融合的回报效应并非一成不变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制度安排、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初始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思想内涵是文本的灵魂,那么,样式、体裁则是其躯体、生命。长时期内报告文学徘徊于文学与新闻之间,居于“亚流文学“的地位。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群以独立的文体规范、美学意识为基石,更新报告文学的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突破既有报告文学叙述模式,使之作为日臻成熟的文学样式,在文坛勃兴。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湘西是一个被众多作家一再书写到的地域性乡土。湘西书写,是指以湘西为表现背景,展示20世纪中国人在湘西乡土中的生活习俗、情感方式、价值判断和生存形态,以及书写者本身在这种书写过程中所体现出对湘西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湘西书写可分为“诗意化”与“审美化”的湘西书写、“写实”与“批判”的湘西书写、“左翼”与“革命”的湘西书写、“传奇”的湘西书写四种形态。这是由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诸如反现代与反都市、追求现代化、追求左翼与革命、追求形而上的终极与民间狂欢的立场和角度将自己对湘西的记忆、想象、感受和期盼文学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以降,由于“中间代”诗人和研究者共同的努力,“中间代”诗歌也逐步走出历史的遮蔽,以丰富多样的文本世界吸引住诗坛的目光。他们秉承诗歌艺术的多元化旨向,拓宽了“及物”写作的表现空间,以口语语感的平滑流动,描摹日常生活的意趣,并汲取各种文体的优长,打造圆润、纯熟的诗艺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家创作风格呈现前后期之不同,其外在表现因人而异,但总的趋向是前期慷慨陈辞,直面苍生,而后期创作风格趋于深沉平淡,艺术性上大多较前期更臻完善精美。造成前后期风格不同的直接原因当属社会巨变及仕宦荣辱升迁,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观、人生观、生活道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陕西作家创作上的成败得失,都与其"楞娃"做派密切相关.他们对文学生死以之,并因此而具有一种悲壮精神,但却是在不需要壮烈的对象上过于壮烈的悲壮.他们在创作题材、创作潮流上缺乏开创精神,却往往以将其推向极端的方式推波助澜.把握"一根筋"的"度",对陕西作家及当代文学都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女性小说创作及其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和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生于70年代的一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的影响下,高举性别旗帜,用独特的女性话语描写女性心理与生活体验,在文本中凸显女性意识,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学进行解构和颠覆。从“私语小说”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性小说具有不可质疑的文化反抗的积极意义,但也包含着致命的偏狭。  相似文献   

16.
诗歌写作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人生意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认。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这些不同的体认不仅构成中国传统诗歌价值观的多个层面,同时也形成中国古代对诗歌人生意义认识的阶段性。具体说,就是由"不巧之盛事"、"其文在即其人在"、"以诗为性命"到"文字流传胜子孙",人们对诗歌人生意义的体认愈益向人生本身回归,并最终影响到文学批评的观念和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7.
一直致力于女性问题探索与写作的铁凝,在《笨花》中已经不是仅仅站在女性立场书写女性体验的女作家,而是用一种超越性别的中性写作,以更加温婉的语气为我们展现历史风云变化下一群平凡的乡土人物的选择,无论是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描写,还是对惨烈战争的表现,或是乡土人物的刻画,都融入到世俗烟火的情趣中,体现出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把目光对准了都市生活,两者都有其浓厚的都市情怀,而这种都市情怀的落脚点即是上海,他们运用各种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使上海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新感觉派作家们表现出他们对都市病态人性和生活的批判与伤感,而张爱玲眼里的上海是个灰暗、阴郁的人性沦丧地。张爱玲描写上海多是写上海的街道、公馆等比较琐细的小地方,这就从新感觉派作家描写的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吧生活转移到每日每时发生的平凡而有质感的家庭这个都市细胞里面,是世俗人共同过着的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让上海(都市)作为一个全面复杂多层次的审美对象出现,利用他们手中的笔和他们的天赋才情将都市真实的面貌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19.
50、60年代旅外作家与80、90年代"新移民作家"是20世纪继"五四"时期大规模的留学浪潮之后两个大的移民作家群体,移民后的"离散"状态使得他们的小说呈现出对故国的共同怀想,凝重的写实是他们怀想中国的共同方式之一,在此共同方式之下,他们的小说文本又显现了群体的差异与个体的多样性。以华文文学史为背景,对这两个移民作家群体的小说进行比较,能彰显他们的群体差异、个体的独特以及"离散"状态下小说创作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