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部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集环保、资源开发与科教人才战略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开发中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刑法作为环保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预防环境犯罪、保护资源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还不够完善,导致对环境犯罪打击不力.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加重对环境犯罪的刑事抗制,是适应西部开发中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之需要.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范式的变更将对环境刑法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取代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将对环境刑法产生重要作用,环境刑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其保护的客体应是生态关系。因此,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理应成为环境刑法的重要伦理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3.
伦理道德范式的变更将对环境刑法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取代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将对环境刑法产生重要作用,环境刑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其保护的客体应是生态关系.因此,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理应成为环境刑法的重要伦理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的演变与环境刑法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与道德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性,法律应当适应道德观念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人类的生态伦理经历了由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演变,故环境刑法也应当根据生态伦理的演变趋势进行方向性选择,其中包括强化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倾向于对行为犯罪名的认定、侧重于对自然犯罪名的认定等.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视野中的环境刑法法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存在着联系,它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区别.我国环境刑法法益的选择或确定应遵循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我国环境刑法法益应当是人类的生存或安全.首先是人类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的财产这些直接法益,其次是人类的生命、健康赖于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其中的要素这些间接的法益. 相似文献
6.
论英美刑法犯罪故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美刑法犯罪故意观经历了从普通法的传统犯罪故意观到制定法的犯罪观过程,期间,学说众多,演变复杂。与我国刑法犯罪故意理论相比较,英国刑法犯罪故意观侧重"目的性",认识上的"必然性"与"准必然性";美国刑法犯罪故意观则只强调"目的性",而行为引起结果的"准必然性"属于"犯罪轻率"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8.
刑法控制环境犯罪的障碍及立法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预防、控制、惩罚功能是实现良性环境秩序的强有力保障,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立法目的及体系设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与滞后性,这已成为刑事立法控制环境犯罪的障碍.只有对现行<刑法>进行必要的调适与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防范和控制环境犯罪、保护环境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贾学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美国的环境犯罪可分为危险犯和实害犯两种,其犯罪构造设计不仅考虑了环境犯罪的行政关联性,还考虑到了切断行政关联的情形,为惩治环境犯罪构建了严密法网。尽管环境制定法中规定了环境犯罪的罪责要件,但法院却通过判例法免除了控方对部分行为要素的证明责任,从而使环境犯罪演变为严格责任的犯罪。实施环境犯罪的行为人不仅可能面临长期监禁,而且须承担严厉的修复环境责任。研习美国对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可从中获得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口控制与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淑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97-103
人口控制是消解人口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新的环境伦理课题。人口控制就是把人口数量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同时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人类要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就要对传统生育观念进行伦理反思与批判 ,正确认识人口控制的环境道德义务与责任 ,自觉遵守人口控制的环境伦理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原则 ;生育自由与生育控制相统一的原则 ;优生优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刑事犯罪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的时期内,它会使我国犯罪总量有比较大的增长,并通过流窜犯罪、有组织犯罪、暴力犯罪、职务犯罪和高科技犯罪等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理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伦理理论。从理论渊源上看,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方面,与生态伦理理论中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责任以及对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行研究。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对传统伦理和生态伦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采取了一种科学的整合态度,从而实现了伦理思想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商业贿赂的危害性越来越清晰地凸现出来,它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并且成为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在当前运用民事、行政法律手段和措施不足以遏制商业贿赂的情形下,有必要对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商业贿赂行为动用刑罚.反商业贿赂不应是"运动式"治理,应当对现有的有关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规范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孟传香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5):35-39
在网络犯罪案件中如何适用刑事管辖仍然是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网络犯罪可分为网络侵害犯和网络工具犯,网络犯罪的无区域性和虚拟性不可避免地动摇了传统刑事管辖的基础。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应当由国家来行使,以犯罪行为在现实空间中的归属而不是以网络空间作为划分刑事管辖权的依据。确定网络犯罪国际刑事管辖权应以传统刑事管辖理论为基础,以“侵害关联性”原则来限制犯罪地。在解决网络犯罪国际刑事管辖权的冲突方面,应确立实际控制和先理为优原则,各国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多边国际公约以及司法协助的双边条约。 相似文献
15.
施政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39-42
任何犯罪都是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都会在犯罪过程中留下相应的痕迹,后者我们称之为痕迹物证,前者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即所谓心理痕迹。对心理痕迹的研究在侦查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特别是对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痕迹物证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剖析已经成为为侦查提供方向线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惠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61-63
作为义务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关于作为义务的来源问题,我国理论界向来存在争议。通过对海峡两岸作为义务之根据的比较与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国不作为犯的义务根据有四种:法律明文观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行为场的崭新视角研究青少年犯罪。人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犯罪青少年及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中展开,在一定的空间中生成和发展。行为主体、行为、时间、空间构筑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场。行为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行为场同时具有流动性、稳定性、扩散性、封闭性、主观性的特征。通过青少年犯罪行为场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剖析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道教戒律伦理思想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戒律的主体是伦理道德思想,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其特色主要有神圣性、自度性、层次性以及在心的一念处下功夫、禁欲主义色彩浓厚、三教融通等。 相似文献
19.
郎玉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5):50-51
当前,农村中的刑事犯罪案件呈增长势头,其特点是投毒案件显著上升,抢劫案件明显突出,凶杀案件大幅增长,拐卖人口有所抬头.究其原因,一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不学法,不懂法;二是社会上贪污腐化不正之风的直接影响;三是综合治理强度不够,打击不力.农村刑事犯罪活动,直接危害农村以致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州事犯罪的打防力度,把维护农村稳定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制度伦理兼具制度与伦理的特性,这使得制度伦理能够顺应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成
为走出伦理困境的路径依赖。制度伦理取代个体伦理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以德治国的
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