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昏”一词出自《太一生水》,目前对其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读作“请问”,一种认为是“道之名”。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然从上下文来看,“青昏”应与“土”为地名、“气”为天名相类,它应指“道(太一)”的名。其含义应为“情昏”,分别代表了“道(太一)”的有、无之双重特征。这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特征的论述有着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墓竹简》出版至今已有10年,其中的《太一生水》由于行文别致、论证生动一直备受学界专家关注,就其学派归属问题曾有颇多争议,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本文以此为论题,先辅以图形简要解说《太一生水》的内容,后采用文献对比的方法具体论证《太一生水》的思想,最后将《太一生水》归类为道家。  相似文献   

3.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太一生水”的“太一”是郭店《老子》的“自然”之“状”,又与北极星有关,是主客体相融的“自然”。与“道”也 有区别。“太一生水”可以在先秦和汉代的文献中找到旁证。“太一生水”的逻辑生成系统是是本体论生成,与《易》学 象数、方向、五行生成系统不同。但可在象数系统上投射而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5.
枟道德经枠言"大",除有"四大"之论,更主张以"大"名"道",可见其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但为老子所重视的"大",并不是日常的程度比较之"大",而是指"容"或"有容乃大". 是故,以"大"名"道"就不仅意谓"道"之崇高伟大,更意谓包容性是"道"的基本特征. 它包括三个层次:大道以潜藏万物的一切可能而称"大";大道以总揽万物的一切生成而称"大";大道以保全万物的一切价值而称"大". 第三层次最为核心,也是"域中四大"的"大"之所在. "四大"之"大"表现为价值上的包容,又被老子界定为"公". 这既是指不以外力干涉具体存在者的发展,也是指存在者因自身之故堕落时能有所补救. 总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全"万物之自然".  相似文献   

6.
家,就是人得以存在的处所.所谓开天辟地,就是人为自己筑造得以存在的处所(家).为"乾坤""立极",就是人为自己开辟天地,筑造世界,筑造处所(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确立以"仁"为天地之"极".人开辟天地、筑造世界必须以"仁"作为支柱,才能支撑起人得以存在的处所(家).对于如何才能持守"仁"这天地之"极",则只有通过"精一",即由"诚"而达到"执中"、"用中",即把握"道",从而实现对"原于性命之正"的"道心"的持守,实现天地之"极"("仁")牢固地树立.  相似文献   

7.
《离骚》“遵道得路”解《离骚》曰:“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王逸《章句》解曰:“遵,循也。路,正也。尧舜所以有光大圣明之称者,以循用天地之道,举贤任能,使得万事之正也。”洪兴祖《补注》与王逸《章句》所见不同,而曰:“上言三后,下言尧舜,谓三后...  相似文献   

8.
将《太一生水》上下两部分当作一个整体,只是郭店楚简最初整理者一个权宜的处置,学者们很少怀疑这种处置的合理性,反而千方百计试图为文本内部思想的统一性寻找证据。下半部分的内容成了上半部分《太一生水》篇的辅助材料或注脚。这正是《太一生水》的研究歧义迭出、难以整合的原因,也是上半部分备受关注、下半部分不受重视、难以深入的原因。《太一生水》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独立整体,没有必要在其内部再分章节,可以命名为"天道贵弱"篇。  相似文献   

9.
"道"不是思维的内容,而是思维的形式。"道可道非常道"应该理解为:道是可足道的,而非普遍有效的,即"道"是类比(推理)这种思维形式。《道德经》的伟大贡献在于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就模糊领悟到思维的形式比其内容更为根本。它与其他先秦经典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类比的思维特征,而导致中华文明更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强包容性和强融通性的传承优势。《道德经》虽然谈了许多天地人生的深刻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借用天地人生的深刻道理来谈"道",也就是展示可以增加对这些深刻道理的理解和接受的类比方式。"道"是偶真的普遍思维形式,"德"是确定可靠性的具体思维内容。"道""德"益彰,就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而彰显尽善尽美。"名"是具有不确定性定义的概念,作为概念的"名"在类推形式的"道"与思维内容的"德"之间架设了桥梁,由此,《道德经》成为人类文明源头之一的完整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0.
《庄子》"悬解"一词,源自对古老丧葬礼仪及安死精神的概念化提炼.在此基础上,庄子乃借取"悬车"("县舆")作为隐喻意象,来表达"安时处顺"的循道思想及伦理实践原则:一是"情之悬解"——絷束"形名"造成的生死情执,以让生命主体顺行天道之序;二是"帝之悬解"——悬置"形名""有为"政治实施方式,主以"无为""不用"理念来安治天下.要言之,庄子着重提出"悬解"这一思想范畴,乃旨在实现黜形名、尚无为的政治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11.
《文子》与郭店楚简的道儒两家文献都有密切关系。在道家有《老子》、《太一生水》 ,在儒家有《五行》、《成之闻之》 ,其中一些是久已失传或不见于载籍的古佚书。《文子》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联系 ,体现了以道合儒 ,兼采百家的融合互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太一生水》之主旨并非在于论述天道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在强调人道的无为而治,且整个篇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太一生水》与《老子》丙本内容的分析比较可知,二者具有相同的旨归,只是《太一生水》在以天道明人道方面补充了《老子》丙本在天道论述方面的不足,继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天道无为与圣人无为而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上承老子之学的同时,《太一生水》又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和影响了后来以《黄帝四经》《鹖冠子》等典籍为代表的黄老之学。  相似文献   

13.
《太一生水》下半部分"天道贵弱"篇所见"道"和"名"均需从"天道"的角度去理解,"道"指的是"天道","名"指的是"天道"的原理与作用。从天道至人道是此篇基本思路,由特殊地理形势引伸出的"天道贵弱"是原理,政治上的成功与生命的长久,是实际的功效。"天道贵弱"篇与《老子》第77章有着密切关系,但究竟是在"天道贵弱"篇基础上形成了《老子》第77章,还是"天道贵弱"篇属于对《老子》第77章的阐发,则难以断定。  相似文献   

14.
德川日本时代的儒家知识人在摆脱佛教丧葬仪轨束缚后,全面继受朱子《家礼》并积极倡导先王礼制中的"古义"思想,将死生观建立在《家礼》仪式的日常实践上,这是日本社会受容朱子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为使儒家生命礼仪进一步本土化,并论证德川时代家礼与中国"先王道统"一脉相承的合法性,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学派知识人主张跳出宋儒"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的礼理一体观,从"道者统名"的角度重新理解"先王之道"与家礼中"孝弟之道"的关系,并试图在批判宋儒礼学的基础上证明华夏儒学道统的"日本化".古学派通过对家礼思想的本土改造,其本质是要在东亚儒学世界的彼此对视中重新界定"华夷观",对"他者"文化解构的同时彰显"自文化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道的根本内涵是周行不已,因此才体现为"道路"或"道理".论文原道,在于把文艺之"文"与造化之"文"一体贯通,使个体人心与天地之心统一、艺术创作的法则与万物生化之道统一.文以载道,在于突出儒家道统所建立的伦理规范,但其中仍然保留了道周行不已的含义和藉言通要眇、从物见几微、在优游涵养中获得道的生机流行活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老子》的道,应从矛盾中来分析其思维理路的历史展现亦即其历史性。"道"有不可"道"之常道与可"道"之非常道之分,"名"亦有不可"名"之常名与可"名"之非常名之别。正负之间恰好形成矛盾。黑格尔说《老子》之道以"无"或"虚空"为最高本质。若果真如此,那么老子的哲学就真的像他所说"停在初级的阶段"了。《老子》全书重在说"道",而"道"的丰富、发展与致用必须从抽象进入具体;而进入具体之路,首先是由道而理,进而是象与数。要专就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讨论,那么,"道"从抽象进入具体的途径之第一步,就是由"道"而"德"。"道"经由"德"而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具体功能与作用。"德"正如同其来源"道"那样,其自身中也包含了内在的矛盾。综观《老子》由"道"而"德"而"仁"而"义"而"礼"的论证,可以看出那就是一个矛盾在以上诸层次上不断展开、演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每个后一阶段皆为前一阶段矛盾的必然结果。因此,这样的展开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不具有其必然性。《老子》从"道"与"德"的内在矛盾看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这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世界哲学史上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一、名实问题的提出《道德经》开篇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名称一旦赋予(可名),它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非常名)。老子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语言观,实际上表达了语言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词与思想的关系。天地之始,混沌也,万物产生,有序也。人脑的思想储存犹如天地之始,一团混沌,而思想的表达(书面语言中以词的形式出现)则井然有序。老子当然没有指出思想如何从无名到有名,但语言学家的观察却表明,在人脑的记忆中,意思和词是分别储存的(桂诗春,1985:191)。这种意思和词分别储存的特点有时会使说话者感到辞不达意,有时说话者话在嘴边,却说不出来,这类例子枚不胜举。思想无形词有形,研究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对于语言研究及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易学"总体上持"大化"观念,"西式进化论"在其思维框架下,不过是无限运程中之一环节而已。《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言已完整描绘出中国人特有之"大化观":"天下万物生于有"着眼于"进化","有生于无"着眼于"循环"。《庄子》描述的"大化历程"以"种有几"为起点,以"万物皆入于机"为终点。《列子》描述的第一阶段"自太易到太始再到太素最终达于浑沦",可以"进化论"释读之;第二阶段"自一到七再到九最终复变为一",只能以"循环论"释读之。《淮南子》的所谓"生物进化观",实际只视"生物进化"为"天地循环"之一环节、一阶段:"生物进化"之前,已有三个阶段之"天地进化";"生物进化"之后,亦应还有三个阶段之"天地退化";然后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墨子、韩非子、王充,均持"大化"思维。晚唐无名氏之哲学著作《无能子》认为不把"进化论"置于"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以及"天地既位,阴阳炁交"之宇宙背景上来定位,就是讲不通的;其"自然而虫之,不自然而人之"命题的提出,不是为了高扬"进化论",而是为了贬抑"进化论",不是为了倡导"不自然",而是为了倡导"自然"。晚清以降学者对"进化论"之质疑,则至少有严复"以易化西"、章太炎"俱分进化"、宗教界驳"生物进化论"、科技史学界之争论等尝试,从另一侧面证明中土思想家所讲就是"大化论"。  相似文献   

19.
原始的"道"概念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就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的公共资源.但在后来,在它自身的发展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意义上的分裂.正是这次意义的分裂导致了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而老子独特道论的出现,是"道"在其意义发展及演变过程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文源于道"是一个古老命题.根据对"道"的不同理解,各家形成了其相应的文学观.本文在比较易学、儒学、老庄"道"论的基础上,指出庄子文学观的特质是根于无为、虚静的"境界"之"道",是源自动静与天地同流的"大化"之"道".道"化"生万物,万物"化"而入道,就是"物化".在道的物化背景下观照文学,就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物化文学观".物化文学观,重视文学的道缘与化境,破解文学的僵滞与现成.文学缘道而生,向道而化的本质决定了其重化、求真、尚正的本真品格.这也构成了庄子"物化"文学观与儒家"尚用"文学观及老子"法自然"文学观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