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好的故事》具有相当丰富而多元的内涵,它既是一种作者的精神原乡,这里的故乡当然既有具体所指即绍兴,又有精神泛指和皈依;同时又是一种回归母体的欲求满足,当然也可能包含了对黑暗的不满和自我洗涤.《好的故事》也是鲁迅对一场美好春梦的象征性记载,其中既有意象的有意融合,同时又不乏对女子及姿彩的强调.在这种回望性的故事书写中,鲁迅自有其私密情感记载,又有情节性设置,值得仔细探勘.  相似文献   

2.
贺爽 《船山学刊》2005,(1):120-123
《喀尔美萝姑娘》是青年郭沫若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用长达2000多字的笔墨描述“我”的一个与情爱有关的梦境,试图用“我”的夜梦描写,揭示人的潜意识心理特征,验证精神分析学关于梦的观点,即:夜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  相似文献   

3.
广告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巨大功效实际上是利用了人类的梦想和追梦心理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孙国江 《阴山学刊》2009,22(4):18-21
在整个黄粱梦故事系列中,梦是连接两个世界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化主题,整个故事的核心又在于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如梦的思想。“人生如梦”这一思想主题在各个时代关于黄粱梦故事的文本中既有延续又有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梦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不仅是国内近期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它也成为了世界舆论场的热点,许多国外学者,尤其是一些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梦"产生了浓厚兴趣。国外学者对"中国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提出背景、内涵与期待三个方面。他们对"中国梦"的解读代表着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反应。全面把握"旁观者"的看法是建构"中国梦"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借助认知诗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讨论文本中关于人生的概念隐喻。小说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一生经历都蕴含着LIFEISAHARD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从这一角度进行剖析理解该作品,探索舍伍德·安德森对人生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红学” ,与“莎学”、“浮学”一样 ,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与价值。从胡适“红学”范式开始 ,便延续着反 1 2 0回的《红楼梦》的基本思想。“红学”的真正意义 ,应以主题学为骨干 ,涵盖作者学与版本学。曹雪芹是 1 2 0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王国维的“红学”范式 ,是新红学的创始模式。美学批评学、文艺心理学、史学索隐学、文学考证学等学问为“红学”的研究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形成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显学文化。《红楼梦》从“真事隐去”说 ,说是南京梦 ;从“假语村言”说 ,即是北京梦。 2 1世纪的红学 ,不是反对《红楼梦》 ,而是支持《红楼梦》的  相似文献   

8.
如何解读中国梦战略,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方法论问题。对中国梦战略的解读,应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理路,即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倡导的实践思维方式去解读,以主体的实践作为理解中国梦战略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从而才能够阐释出中国梦战略的“基本内涵、出场意义和实现途径”等所富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呈现出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意蕴,由之所开拓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中国梦战略问题)研究的新路径,它把“中国梦战略”理解为一个受具体实践规定而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把实现“中国梦战略”理解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地协调处理一系列重要矛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章一直以来都是《论语》注疏史关注的焦点之一。曾子是假借"忠恕"言"夫子之道"以喻示、劝勉门人,还是认为"忠恕"即是"夫子之道"?"忠恕"与"夫子之道"的关系当如何把握?这是其中引起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之一。文章结合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指出:一、就价值取向而言,"忠"、"恕"可谓与"仁"完全一致,它们所指向的虚灵境地显然是通向作为一种极致状态的"仁"的。另一方面,就价值取向所指的虚灵境地的义蕴而言,"忠"、"恕"又可谓收摄、贞定于"仁",而"仁",在推扩的过程中必定不会止步于"忠恕"的内涵,在提升的过程中亦必定不会范围于"忠恕"的德目。二、"人""己"、"己""人"在以"己"为重的前提下在"忠恕"这里被处处联为一体,如此对孔子之学乃"求诸己"之学、孔子之教乃"近取譬"之教的认可可谓无以复加。只是在这一前提下,以共通的"恻隐之心"为端倪的"忠恕"才从一般的德目提升出来,成为最佳的入德之方、趋"仁"之途。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指出:“三讲”教育,是结合新的实际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的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教育。理论学习是搞好这次“三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具有质和量的内在规定性。"中国梦"的质就是"中国梦"的阶级性,是我们认识"中国梦"的起点;"中国梦"的量是指它的实际发展的阶段、程度和水平,使我们对"中国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中国梦"的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中国梦"特定质的量的限度,也是"中国梦"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等方面的阈限和范围,并使我们能正确地对待当前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缘起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历史的尘烟中也曾几度为世界的经济繁荣中心,但是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大生产,将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进入商品流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时候,东方帝国还在沉睡中喃喃呓语。当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难以承受先进的技术和工业革命导致了近半个世纪战争的灾难。然而,新中国的建立在给传统的旧农民带来希望的同时,国家一次次的社会政治运动再一次让农民的生存空间像是一个乌托邦的神话一样历经拷打和发难。那么,中国的农民是如何在动乱的年代中获得生存?是如何游离于国家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如何在历史戏剧性的巨变中适应环境而且走出自己的草根工业之路?乡村工业又是如何在国家运动和自身落后的夹缝中获得生机?江村与生俱来的草根工业动力、方向,历史的人的主体性?面对一系列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矛盾,农民是如何调适和互动的呢?以及在探索中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与张力是如何在苏南经济的变迁中得以承载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文学观,确立于对民族、民众与知识者自我的生存境遇"三位一体"的体验之中,他确立了改变这三者生存困境的精神动力,这就是他的"梦",即焕发人本有的"天性"以"立人":一方面,鲁迅的"梦"与民族、民众的生存境遇又存在着巨大反差,他愈是要缩短自我与群体(民族、民众)之间的距离,就愈加感到这种距离的不可逾越,<彷徨>较之<呐喊>对民众生存困境的审视,消解"梦"与"境遇"的对立,在对"境遇"的表现中深化并强化了他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孤独个体存在的体验;但另一方面,<彷徨>并非真正放弃了对与"境遇"对立性萌生的"梦"即对人的"天性"的追寻,这"天性"中不仅有"诚"与"爱",更有"憎"与"复仇",后者较之前者,同样为鲁迅的现实生存困境所逼发,更切近他思想性格的个性特征,显现了他的"梦"与"境遇"在对立中更深层次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构成鲁迅前期创作<呐喊>、<彷徨>的核心语汇和中心发展线索,通过对五四<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导话语的剥离,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中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大乘起信论》与其他许多大乘经论相比,对真如的看法有不少独到的观点.真如这一概念本身也表现出很多非同一性的特点.这种异质性或非同一性表现在《大乘起信论》中对真如与无明、不变与随缘、空相与实相、觉与不觉等几对范畴及其关系的看法上.  相似文献   

16.
《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章一直引起学者热烈的争议.本文就其中两个聚讼不已的论题深入考察了近代以来众多注家的相关论述,指出:一、孔子之道的“仁”的价值取向对孔子之学提出“觉”的品格的要求.无论是孔子对弟子所作的以“近取譬”、“范本引导”为特征的示教,还是曾子、子夏等对先师之训的遵从,无不是由“效”而“觉”以致“道”.二、“仁”、“人”相即不离、相互成全.只有真正领会了践行“仁”德方面的“知(觉)行合一”精神,把“仁”、“人”、“道”把握在一种向着无穷远处动态升进的视野里,才可以说真正理解了“一以贯之”,理解了孔子学说的形上之维.  相似文献   

17.
梦文化常与理想文化相关,西部梦定与中国梦相通。作家多有梦且善写梦,西部作家阿来的西部梦即尤其值得关注。本文主要结合其"博文"(博客与微博之文),从阿来之梦与西部之梦的关联中探讨相关问题。进入网络时代,博文亦是文献,博文可通心灵,从作家"博文"可以便捷地接触到作家的心理世界,窥见其若隐若现的心梦或新梦。本文认为,阿来是一位"触网"水平很高、流露心迹较多、民本意识强烈的西部代表性作家,其博文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库,对人们了解文学文化以及蕴含的西部梦都多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黄有东 《南方论刊》2005,(12):64-65
一湖畔的诗人依然在孤独的吟唱,但驻足听歌的路人越来越没有耐心。行色匆匆的人们纷纷向现实深处赶去,而忘记了身边的诗人,他们把诗人童心深处的吟唱留在了遥远的彼岸。这是个越来越没有诗意的年代。然而,有人还在固执地守望着那块“麦田”,哪怕“麦田”里早已是空无一物。在廖若辰星的守望者中,窃以为,蓝天雁是其中高贵的一位。每每,我为蓝天雁的孤独的守望而感动,又苦于找到解释他执着行吟的理由。原来,游吟,早已成了蓝天雁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蓝天雁永远怀有一颗真心,在风浪中跋涉,在乡村田间缓行,在晨曦里歌唱,在夜半时分吟哦。一个永远…  相似文献   

19.
齐峰 《南方论刊》2007,(2):8-10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遇到了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现行体制弊端和农民素质不高的阻碍。为此,必须从科技、制度和农民三方面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晓筠 《理论界》2010,(10):145-146
《伊芙琳》出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片小说集《都柏林人》。小说中,伊芙琳在生活的苦痛与僵死的社会氛围中成长,日程式地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当面临改变困境的人生选择时,她却仓皇恐惧,拒绝逃逸。乔伊斯以此揭示都柏林的民众生活和精神状态,隐喻爱尔兰民族坎坷多舛的命运与迷茫不定的前程。本文围绕乔伊斯对国家与民众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过往经验与未来图景"、"生存状态与国家隐喻"、"从自由选择到境况的力量"三方面解读伊芙琳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