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静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61-63
以对《石壕吏》、《新婚别》、《又呈吴郎》三首诗歌来解读杜甫所塑造的老妪、新娘、寡妇三种类型的劳动妇女形象,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劳动妇女形象所体现出的一种在苦难生活中诞生的坚强生命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
周中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5):94-101
本文以确凿的事实说明 ,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只有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宣扬守节、尽孝等封建的妇女观的一面 ,还有受戴震等人的进步思潮的影响 ,反映出某些新思想、新观念的一面。如他从不歌颂烈女 ,在对节妇的褒扬之中又揭示她们的艰难与痛苦 ,歌颂母亲在治家教子中的杰出作用 ,宣扬“唯贤者为尊 ,其于男女一也 ,”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 ,等等。因此笔者认为 ,在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的同时 ,不应忽视其民主性精华。 相似文献
3.
田惠珠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6)
管同不仅宣扬守节尽孝等封建保守的妇女观,同时赞扬女性在持家教子等方面的作用,歌颂女性的刚毅、机智、勇敢等优秀品质.童年母教对管同这种复杂妇女观的形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舒耘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37
本文从社会、婚姻,性格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指出妇女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不把婚姻当作自己的唯一归宿是妇女解放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论孙犁小说妇女形象塑造的思维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元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3):17-20
孙犁塑造妇女形象暗含三个尺度外部形象尺度、道德尺度、政治尺度.三尺度间既有矛盾,又存在"政治道德一体化"倾向.这些矛盾和"一体化"倾向给孙犁小说创作带来明显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董玉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过去在研究鲁迅小说的诸多著述中,都将鲁迅塑造的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分为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类,却忽略了儿童形象,即鲁迅着力塑造、极力为之“呐喊”的主要人物群之一。鲁迅先生怀着对儿童的真挚感情和无限希望,描写了遭受种种不幸儿童的共同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揭示了中国的希望只有彻底地推翻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共产党高举妇女解放的旗帜,动员和组织广大劳动妇女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和管理,形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劳动妇女参政的热潮。通过党的种种努力,中央苏区劳动妇女的参政热情和革命积极性空前地进发出来,她们积极参政议政,支前生产,入伍参战,为中央苏区革命与建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所形成的劳动妇女参政的理论和实践,为党领导和组织劳动妇女参政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民歌内容宏富充实,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妇女形象进行具体分析,揭示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在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压迫下所遭受的爱情和命运的不幸,这一个个质朴自然又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或温厚、坚贞、端庄;或决绝刚劲,豪健而有丈夫气)血肉丰满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史上典型女性形象的画廊. 相似文献
10.
田美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张贤亮小说语言的诗意美,主要表现在刻意追求凝炼、简洁、形象、传神而又富于色彩美、节奏感的语言和创造诗的意境上。用新颖的比喻和精当的动词,传达人物的内心体验。含蓄、蕴藉的语言,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饱含诗情与哲理的议论,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1.
曹禺笔下的奴仆形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思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4)
曹禺笔下的奴仆形象分为三种类型,具有四个特点。曹禺塑造奴仆形象时存在着贬男褒女的差异,这主要是创作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心灵化的结果。具体有创作思想、童年生活和情感纠葛三个原因。有着一致的审美视角──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表现灵魂,尤其重视展示奴仆们被损害的心灵和影响他们言行的道德因素,即对封建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又显示了对传统美德和人格美的张扬。 相似文献
12.
雷家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
一提起沙汀的创作,人们自然想起《在其香居茶馆量》《淘金记》等名篇,脑海里浮现出么吵吵,方治国、林么长子、白酱丹这一系列讽刺性形象。确实,三、四十年代,沙汀同志独辟蹊径,致力于国民党基层政权及其社会基础的各类人物塑造,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众多的讽刺性人物形象,这是沙汀为现代文学史作出的特有的贡献。但在对 相似文献
13.
朱凡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2):18-22
英国早期的帝国文本一味体现白人种族的优越和不可一世 ,而漠视殖民他者的抵触和呼声。帝国文本中的非洲黑人妇女被牢牢框定在父权话语之中 :落后、野蛮、不可调教 ;非洲女人是颠覆白人种族的一股暗流。事实上 ,非洲黑人妇女以绝对的沉默和屈从为帝国文本的符号服务 相似文献
14.
雷勇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
世情小说妇女形象从《金瓶梅》到《红楼梦》,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明末清初大量出现的世情小说是联系这二者的重要环节,其妇女形象也经历了一个由写貌到写才、由写欲到写情、由写理想到写才女的悲剧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石世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1):95-98
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超凡脱俗、慈祥仁爱的内质,放在闭塞落后的西部地区,积淀在文化心理结构中,更呈现出古朴的美学意义.在性与婚姻的冲突中展示女性的人格独立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6.
罗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6(4):117-122
妇女形象由文化建构。在宗教世界里,它更是由宗教文化建构。通观世界各大宗教建构的妇女形象发现,最初宗教文化建构的是肯定的妇女形象,那时的妇女积极向上,富有创造性,那时的宗教并不歧视妇女;当父权的先知宗教赢得胜利后,宗教才开始歧视妇女,这时宗教文化建构了否定的妇女形象,这时的妇女表现为从属的、堕落的形象。可见,宗教最初并不歧视妇女,父权宗教建立后,才开始将妇女打入被歧视的深渊。要实现两性平等,有待父权宗教文化的退位,有待两性和谐宗教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王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4-90
抗战伊始,中共在华北根据地领导的妇女运动试图通过建立妇女组织及一系列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塑造属于乡土社会的"新女性",鼓励她们走出家庭,加入到抗日大军中。但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革命颠覆传统,革命凌驾于惯习之上的情境,妇女运动不但使乡村两性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突出,更影响了抗战大局的稳定。于是,中共调整妇女运动的方向,不再一味地强调农妇走出家庭、颠覆传统的父权制家庭体系,而是借"立典推英"鼓励妇女参加生产,藉此塑造了鲜活的"新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18.
张春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9(1):36-38
杜甫的劳动妇女诗篇是其"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战乱带给广大劳动妇女的不幸和灾难,歌颂了她们深明大义的美好品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体现了杜甫诗歌所特有的抒情特质,同时也表现了杜甫对劳动妇女题材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昌丽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从个性气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方面分析北朝乐府诗歌中的妇女形象,她们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开始坍塌,正经历着自由独立到被动依附的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
苏童的“妇女系列”是以《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为代表的专门描写女性的小说。在这些小说里,他塑造了形象、个性不一的女性。从这些女性形象里面,可以看到男性作家视角下对于女性角色的理解和描写的创新。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男性作家对于女性解读的局限和误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