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的出现,已引起创作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关注与纷纭论争。无可讳言,“寻根”只是一个比喻,在字斟句酌的推敲面前容有不够严谨之处,现有作品水平亦参差不齐。但相当人数的一群作家所见略同并迅速形成不小的声势,决非偶然。有人视为拉美文学“爆炸”在中国的余波,自不无道理。但文学史上任一稍具规模的现象都非单一原因使然。对于“寻根文学”这样的现象,不把它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去考察,便更无法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研究”既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学科 ,又不完全是“当下”的文学批评活动 ,这种两不着边的处境表明它作为学科的不成熟 ,这种不成熟源于它从“新文学”分离时是以意识形态而不是以学理为依据的。“当代文学”学科在词义和内涵上都名实难副。本文强调当代文学研究对象的“当下”性质及其学科特征的即时性、动态性 ,主张为它设定一个切近真正“当代”的上限 ,同时把已成为历史的“十七年”文学等都归入“现代文学史”框架中 ,使“当代文学研究”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3.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虽然只有短暂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它的普及程度却是勿庸置疑的。作为一种比较年轻的艺术形式,这种体裁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取得了特别引人注目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在本世纪上半叶盛行的三个文学流派——自然  相似文献   

4.
王燕 《学术交流》2006,(10):177-179
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之分,但它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因此,从世界范畴看,19世纪俄罗斯贵族文学时期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群体形象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多余人”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多余人”形象绝非俄罗斯文学的专利,早在11世纪的东亚文坛就已浮现出了一位颇具“多余人”特质的早期文学形象———光源氏。  相似文献   

5.
刘佚阳 《社科纵横》2004,19(5):150-151
反腐败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文坛的关注。在文学题材的开拓、视角的选取、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很大的收获 ,但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日趋明显。本文旨在分析反腐败文学在正面人物塑造方面“钦差大臣”式、“高大全英雄”式、“概念化群众”式的模式化倾向 ,探讨模式化给作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寻根文学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检视“过去”;纪实文学则是一种“现在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折射“过去”。新潮文学是“未来时态的文学”,它立足于未来,通过现在,去反叛过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自从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产生以来,西方文学一直以其固有的审美方式审视着人的生命价值和本体意义。西方文学中人的形象从界定为神、英雄,到普通人、多余人,再到“非人化”的异己物,不同时期的西方文学站在不同的支点上,企图把握人自身永恒的确定性。但自我认识之路永无尽头,这道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成了无法猜破的命运之谕,贯穿于西方文学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9.
苏联《莫斯科大学学报(语文类)》1983年第3期刊载卡尔采娃撰写关于保加利亚文学的题材问题的文章,摘译如下: 文学作品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人——人的独特个性、内心世界、与周围生活的联系和关系、人整个活动的道德目标。六十年代是保加利亚文学中的一个独特阶段——散文作品从过去10年不重视乃至轻视个性问题的公式化中解脱出来的年代。文学对探索普通人的命运、人的内心天地、心理状况的兴趣日增。六十年代中期很多引人入胜的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文学描写的“心理化”:着重于剖析“普通”人的心灵世界、通过个别人的心理活动别具一格地衬托出社会历史和道德方面的迫切重要问题。这  相似文献   

10.
<正> 社会主义文学是年轻的。从严格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文学只有七十几年的历史。倘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受其影响而出现的进步无产阶级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反映工人斗争生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性质的作品也算在内,也不过才有一百多年的时光。而社会主义文学在中国,确切地说只有四十年的历程。然而,社会主义文学却以它的巨大的生命力,不朽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以它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气势磅礴于全世界。二十世纪以来,谈论世界文学的发展,倘若忽略或无视社会主义文学这条醒目的线索,那是不能设想的。从历史的宏观视角看,社会主义文学虽然还未必完全成熟,但却节节胜利,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中,充当着开顶风船的角色;社会主义文学在人类审美文化进步的征途上,勇敢而艰难的跋涉,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实际已经攀登上了人类审美境界的新高峰。早在1920年,列宁就曾自豪地宣告:“我们也是站在‘当代文化的顶点’上”(见蔡特金:《列宁印象记》,1979年版,第10页)。  相似文献   

11.
稍许了解当代文学的人,都不会忘记,1954年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的问世,是当时轰动文坛的一件大事。从此,一颗文学新星升起,确立了杜鹏程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严格地说,杜鹏程文学活动的真正开始,应该从这部小说为起点,虽然在此之前,他就发表过一些作品。这是因为,构成杜鹏程作品艺术独特性的几乎一切因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这还  相似文献   

12.
庞弘 《北京社会科学》2023,(11):37-46+115
惯例为审视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惯例指人们在思考和行动中约定俗成、无须言明的一整套法则、规范或秩序。通过维特根斯坦、迪基、贝克尔等人的理论建构,惯例逐渐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意义话语,成为文学阐释中颇具启示性的参照和坐标。在文学理论中,惯例通过赫希的“意欲类型”、卡勒的“文学能力”、费什的“阐释社群”等学说彰显其潜能,一方面保证了阐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又为释义活动设定了相对明晰的界限,从而有效避免了“无限衍义”所带来的混乱。当然,作为阐释路径的惯例论同样存在着一些理论盲点,它可以为阐释提供一定的引导,但无法成为贯穿其中的权威律令。  相似文献   

13.
<正> 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小说品类——京味小说。它是近年来日益兴起的“北京文化热”这一独特的背景下发韧、繁盛并渐致蔚为大观的。其实,“京味小说”并非始于今日,如果追根溯源,老舍的小说当是“京味小说”的滥觞。早在20年代后半,老舍便以他充满北京地域生活风貌的风俗画般的作品,开创出这一独特的文学品类。然而,“京味小说”这一概念的产生,则是在80年代初期了。那时,北京文坛上的一批作家,宗承师法老  相似文献   

14.
日本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读《日本当代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均洋出席学术会议或在大学授课,同行之间常有这么一种说法,日本文学研究是“中间多,两头少”,即研究近世特别是研究近代的多,研究古代和当代的少。没有具体统计论文和专著,但这似乎是一...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文学自五四时期兴起,至新时期中兴,直到90年代,其发展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马鞍型脉络。女作家的创作视点亦随女性文学的兴衰强弱而变化,即从五四时期的描写“自我”到十七年的表现社会直至新时期以来的两个世界同时进入女作家的创作视野中。她们所塑造的一批批流光溢彩、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实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比之男性作家,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是当代文学50年来最活跃、又最复杂的时期。创作上的空前自由给当代文坛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尤其是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为曾经一度死寂的文学领域打开了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西方文学思潮涌入中华大地,当代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传统的、现代的、写实的、抽象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与价值承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 ,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 :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 ,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面对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这匹“文坛黑马”心存疑虑 ,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文学“新星” ,甚至是时下落寞的文学苦旅中升起的一颗文学“救星” ,也有人认为这个“技术的劳什子”只能是加速文学式微的“克星” ,数字媒体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将会和历史上用纸介印刷替代简牍布帛一样 ,从许多方面改写文学成规 ,乃至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其实对网络文学质疑与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网络与文学是否联姻 ,而在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律能否构成意义的存在 ,使文学更加“文学”。时下许多网络原创文学的稚嫩、粗糙、苍白和良莠不齐 ,人们还难以建立起对它的充分信任 ,而当一种文学仅仅止于传播媒体的改变却无从实现艺术提升和意义重建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通向自由理想境界的艺术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衍柱 《求是学刊》2005,32(1):97-99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 ,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 :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 ,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面对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这匹“文坛黑马”心存疑虑 ,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文学“新星” ,甚至是时下落寞的文学苦旅中升起的一颗文学“救星” ,也有人认为这个“技术的劳什子”只能是加速文学式微的“克星” ,数字媒体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将会和历史上用纸介印刷替代简牍布帛一样 ,从许多方面改写文学成规 ,乃至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其实对网络文学质疑与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网络与文学是否联姻 ,而在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律能否构成意义的存在 ,使文学更加“文学”。时下许多网络原创文学的稚嫩、粗糙、苍白和良莠不齐 ,人们还难以建立起对它的充分信任 ,而当一种文学仅仅止于传播媒体的改变却无从实现艺术提升和意义重建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思维这一概念是钱学森同志1984年在《开展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提出来的。人的思维不完全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社会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维是社会思维。社会思维的本质是集体思维,是指人作为社会群体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无数个人思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多元复合的观念体系。首先,从思维的属性看,人类思维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