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948年中山大学易长与国民党的派系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兵 《学术研究》2008,(1):97-105
1948年围绕中山大学校长王星拱的去留而展开的政治角力,背后不仅牵涉国民党内各种派系的争权夺利,而且卷入国共斗争的漩涡.从抗日战争后国内政局波谲云诡的全局观察,可以凸显近代中国大学作为社会脉点的重要位置.大学内部的国民党派系冲突,造成国民党形象的私利化,一方面使得校内师生对国民党日益离心离德,另一方面激起社会的连锁反应,成为其失去大学乃至整个政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国 《理论界》2012,(6):95-97
进入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建设所起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且以消极的作用为主。同时也应当看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对全民族的抗战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抗战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试论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嬗变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是一个内部派系林立的政治集团,自其前身于东京创立同盟会始迄今孤悬割据台湾一隅,派系斗争始终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尤其是在国民党统治大陆的22年间,从宁汉合流到桂系逼蒋第三次下野,内部之纷争更是刀光剑影、错综复杂,其派系之庞杂、斗争之激烈、性质之多重、影响之深远,在中外政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学术界对此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然而综观目前研究状况,大多仍局限于个别派系的微观分析,尚不多见宏观层面上的全面总论,即或有一些文章曾做过整体把握的工作,但对派系斗争历史作用的概述则又未免失之于笼统,无法揭示…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内部分裂“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内部亦四分五裂。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由来已久。在党政方面,有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角关系,互争领导权。军事方面,国民革命军发展到长江流域后,由于蒋介石的跋扈,以致原北伐的八个军中,第二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一系列重大政策选择的错误及其所引发的严重后果,是导致国民党大陆政权迅速走向衰微的重要原因。1927年的清党反共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场运动所造成的后果为日后国民党政权迅速走向衰微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其内因而言 ,则是腐败所致。腐败成为国民党政权的毒瘤 ,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李宜春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54-158
新政学系与黄埔系、CC系并称为蒋介石最倚重的三大嫡系派系.新政学系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是资深官僚、高级军人、实业金融巨子、名流学者的松散结合体,其政治立场相对而言较为温和,不固执于国民党一党专政.新政学系在国民党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对其政权影响甚大:民主派出走,杂牌军倒戈,蒋桂交恶,蒋介石嫡系内哄,令国民党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最后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11):98-108
一般认为,国民党的腐败是抗战胜利以后发生的问题。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是在背弃国民革命及其精神的基础上而建立的,由于缺乏政治信仰,其政权建立后很快从上层到下层形成了腐败之风。整体看来,蒋介石在全面抗战前对国民党内的腐败现象的认识基本上是清醒的,内心也是忧惧焦虑的,一是他检视了国民党内的经济腐败和生活腐化等问题;二是他检视了国民党的党政军纲纪松弛、政务荒废懈怠、政风虚伪自私问题;三是他检视了国民党派系内斗和派系腐败问题。一方面,他站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场上,抨击腐败,痛恨腐败,抑制腐败;另一方面,他又掩饰腐败,纵容甚至利用腐败,因此对普遍性的腐败现象无可奈何,无力治之。面对内外各种压力,蒋虽然对上述腐败现象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治理之策,但整体上看,是"无以治之"。之所以"无以治之",是因为没有"立法度",即建立制约腐败滋生与发展的根本性机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波 《江西社会科学》2003,1(5):146-149
南京政府成立后,就面临着一系列合法性危机,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对立、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日本侵略中国;经济上南京政府抽取大于供给;意识形态上,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信仰体系。新生活运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合法性危机,为南京政权提供合法性基础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关注战时国民党政权边疆政策的转变与开发,探究战时围绕边疆展开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体针对蒋介石下令设置的边疆工作人员介绍所,战时边疆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边疆工作人员应征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其中,从边疆工作人员介绍所的设立与活动不难看出,战时蒋介石与国民党政权试图对边疆加以强有力的直接统治,同时也可窥见国民党政权战时边疆政策中官僚主义要素的萌芽。另一方面,战时的人们积极响应边疆工作人员的招募,体现了国民党政权组织下的边疆工作人员介绍所的招募活动,即战时边疆政策中非动员的一面。此外,战时人们所树立起来的边疆观,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边疆研究的广泛影响。由此,对战时国民党政权的中国边疆有着积极志向的,政治与学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空间。  相似文献   

12.
1928年初,中国的民主党派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从而揭开彼此关系史的序幕。在以后近十年里,它们之间既存在着组织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政治立场和态度上的明显分歧,相互斗争较为激烈,但此时的斗争仅局限在一定阶层、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正> 国民党改组派是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初期的国民党派系之一。它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旗帜,既反蒋又反共,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中颇有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面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集团。夫于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改组派是民族资产阶级在野派,国民党改组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的则认为改组派是打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幌子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反动政治集团,其实践活动是地主买办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投机活动。笔者持前一种观点。(一)国民党改组派和国民党改组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迫,这是出现改组派和改良主义运动的阶级基础。一九二七年,民族资产阶级跟随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他们本来希望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14.
人际关系在中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种文化被应用到政治上 ,便形成了政府中的派系。在抗战前的南京国民政府中 ,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孙科担任立法院院长后 ,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加强了对立法院的人事控制 ,从而也使自己在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在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在野八年的国民党终于击败执政的民进党,重新赢回政权.加上在2008年年初举行的台湾地区立法委员选举中,国民党也是大比分告胜,国民党在岛内政治生态中的强势地位基本确立.国民党的全面执政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我们当前的对台工作必须把握两岸关系改善的契机,大力推进对台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1928年冬,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出一个政治派别——“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即改组派。由于改组派指名道姓地反蒋,有人因此而产生了错觉,以为改组派反蒋是革命的。其实,尽管国民党改组派对蒋介石政权的批评愈来愈尖锐,但他们仍然没有越出“改组”的基线,对于国民党,他们既不要求“重建”,也不要求其改弦易辙,更不否定其“党统”和“训政”,仅只要求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宣称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重构宪政时期的立法院是其"行宪"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涉及国民党内部权力格局的重新调整,与各派系的话语权息息相关,各派系都将其视为必争之地。在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中,各派系围绕立法院地位与权力的配置、立法委员、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等职位的选举以至于日常的议事活动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这些争斗与倾轧不仅影响了立法院的重构与运行本身,也加剧了国民党组织机体的败坏,削弱了蒋介石的个人权威。蒋欲在立法院内成立党团以消弭争斗,加强控制,国民党中央也有一些体制内的自省,但都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黄文华 《天府新论》2005,(Z1):260-262
从抗战胜利到国民党统治彻底崩溃的四年多时间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内战的最终爆发,伪国大的召开,民盟的被解散,人民的反内战,直到国民党在军事上的一败涂地,社会的舆论始终关注着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舆论的分析、褒贬、扬抑在客观上对大众有着导向的作用,对国民党的看法由"国民党的反动派"到"国民党反动派",揭示了国民党政权崩溃的过程和政治原因,也是在这种逐渐明朗的舆论下,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最终陷入孤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冲突胡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十年代末胡适与刚刚建立政权的国民党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上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舆论冲突,矛盾集中在“人权”与“法治”两点。这场冲突显示了胡适与国民党政权在后几十年思想文化上根本分歧的...  相似文献   

20.
灾祸连年1931年冬,陕军孙蔚如部奉扬虎城之命,率军人甘,击走西北军残余雷中田,进入兰州,结束了国民军在兰州的统治。1932年夏、南京中央政府为遏制陕军的发展,以“军民分治”为借口,任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邵主席暨省政府委员贺耀祖、孙蔚如、邓宝珊、谭克敏等及秘书长杜斌丞在兰州宣誓就职,国民党对兰州的统治从此开始。次年初,邵因地方割据,财政困难无法克服,派系斗争复杂,托故离兰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