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白玉蟾创立的金丹派南宗不但在宗教队伍人员上有相当的规模,而且还有自己固定的宗教修行场所,有严密的宗教组织制度和宗教戒律.南宗的戒律制度,其完善成熟的标志体现在白玉蟾制定的<道法九要>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利用较为全面的史料,即使用官修及私修史书、笔记、文集等各种文献资料,与道书记载相互考证,以梳理晚唐两宋时期龙虎山天师道的发展脉落。全文以龙虎山天师世系为中心,围绕龙虎山天师道的起源;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是否受封真静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与龙虎山天师道的一度中衰;北宋天师谱系的混乱及其原因;虚静先生封号是否世袭;南宋龙虎山天师道的统领三山符箓及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的作用等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茅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北宋文人士大夫前来学道、隐居、观光。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茅山道士与北宋文人频繁交往,促进了当时茅山道教的繁荣。茅山宗主修内丹、养生治心的教理恰好符合文人的生活需求,茅山宗成为对北宋文人最有影响力的道教派别。茅山宗经典《真诰》与《黄庭经》对北宋文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华与佛教因缘甚深,佛学造诣深厚。他为牛头宗玄素作碑铭,明确牛头宗的传承关系,并谓牛头初祖出于禅宗四祖门下,欲在禅宗盛行的时代,为牛头宗争得一正宗地位。李华与其他僧人也交往颇多,并从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受法。这些僧人出现在他生活的不同阶段,并且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至深的痕迹。安史之乱中,李华曾身陷伪职,"失节"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在晚年的贫病困窘中和自觉名节有亏的心态下,佛教为他提供了平衡心灵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5.
"性宗圆教"是延寿"禅教一致"思想的核心,其根本含义是"无相真心不变随缘,与一切法不一不异",该思想以融通性、空、相三宗为特点,其主旨是"以心为宗",而其依据的主要经典则是《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这是他深受宗密和澄观影响的结果。通过研究延寿的这一思想可以看出,其立场是"性宗",并强调"性宗"对空、相二宗的兼容,其目的是试图用"性宗"切换掉"空宗"在禅门中的主导地位,进而为针砭唐末五代禅宗时弊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上清宫,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贵溪县龙虎山山麓,从东汉开始,天师张道陵就在这里炼丹,成为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龙虎山有99座奇峰,峰峦叠翠,千姿百态;66处绝景,景景险峻,各呈妙处;逶迤的上清河水像一条洁白的缎带,绕峰穿谷,碧波荡漾,真可谓是山奇水秀,风光绮丽。《水浒传》对此曾有精彩的描述。道教的“天师”是世袭的,每一代“天师”实际上都是打着“天师”旗号,搜刮钱财、欺男霸女、血债累累的大恶霸地主。世世代代,恶霸地主们利用“天师”的旗号榨取民脂民膏,大兴土木,曾在龙虎山上修建18宫、24殿、81座道院。历代“天师”起居处称“嗣汉天…  相似文献   

7.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8.
从十个方面就《算法统宗》与和算进行了比较,探讨了《算法统宗》对日本数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朝鲜王朝仿效宋朝编修《时政记》,乃是一项重要的修史制度。朝鲜《时政记》的编修,并非像唐宋由宰相或枢密院副使执笔,而是由专职史官编修。为确保《时政记》依时完成,朝鲜建立了严格的监督与考察史官的制度,依据《时政记》的好坏,评定史官的考核等级;《时政记》乃是在《承政院日记》及各司文书基础上,重点记录现行的各项制度并加以评论,是编修实录的重要史料来源;一旦实录编成,《时政记》与史草一同被洗草。因为《时政记》乃记录当朝人物与政事,也成为朝鲜党争的重要因由,朝鲜历史上的"戊午史祸"与"乙巳史祸"皆不同程度与《时政记》相关。研究《时政记》,也可以透视朝鲜王朝政治斗争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德充符》篇第一段前三层,中心在“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一语,所谓“审乎无假”,即明白“其宗”也。宗旨,根本是也。所守之宗与物之迁化相对,而迁化必与差异相联系,由此,所守之“宗”,当指宇宙中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方面。“不与物迁”的含义:从时间上说,是不随着事物的流转而流转;从空间上说,是不为万物的差异所迷惑。  相似文献   

11.
汉代太平道经典《太平经》,上承黄老、董子之学,广纳谶纬与民间信仰,下启黄巾起义,曾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汉代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努力,对《太平经》的兴国广嗣术产生了影响。《太平经》从哲学、神学、社会学等多角度阐述的兴国广嗣论,内容之丰富可谓空前。此外,《太平经》大概还宣扬了合阴阳法。  相似文献   

12.
《尚书·无逸》篇所记商中宗、高宗、祖甲在位年数与其他史籍相同,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所记商末几王在位年数不合于史实。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无逸》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故意缩短了商末几王在位年数,与三位在位年数较长的贤王——中宗、高宗、祖甲,形成强烈对比,以达到训诫周成王"无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慧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恰如《续高僧传·慧光传》所断定的,是仅"其次"于"自正道东指,弘匠于世"的道安的义学高僧。他的功德和业绩突出地表现在:他是地论师南道派的开创者,是四分律宗的开祖,是"以因果、理实为宗"的宗说的首倡者,是"三教四宗"的判教主张的创始人。慧光的独特贡献还在于,他不仅亲自参与了《十地经论》的翻译,而且恰恰是由于他的"奏请",才使得勒那三藏、菩提流支各翻一本的《十地经论》"参成一本",得以传承于世。  相似文献   

14.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安和上传》有关道安出家年龄与俗家所在地"常山薄柳"的记载是可信的,基于行政区考量,宜从《出三藏记集》《高僧传》作"常山扶柳"为妥;《世说新语》有郗超与道安交往的记载,其"损米,愈觉有待之为烦"中的"有待"一词虽源于《庄子》,但其前有"道安答直云",故不必作"形上"的解读,其意为僧人的生活资粮有所"依恃"或"取资";刘孝标注引车频《秦书》有关道安南下襄阳的史实可信度高,但"释道安为慕容晋所掠",应作"为慕容暐所逼"。在新野分僧众弘法时说"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举。"非《出三藏记集》、《高僧传》所说"法事难立。"辨析过程并对《出三藏记集》、《高僧传》"道安传"与学界相关观点展开商榷。  相似文献   

15.
《荆楚岁时记》是我国最早专记两湖地区时令风俗的著作。梁宗懔撰,隋杜公瞻注。此书早佚,仅有辑本传世。今拟就作者与注者的生平事迹及此书的内容、价值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一、关于宗懔系年宗懔,字元懔(《周书》卷34本传、《梁书》卷41本传、《北史》卷70本传)。亦称宗怀正。祖籍南阳涅阳。八世祖宗承,晋永嘉之乱时,以参与平定割据江东的陈敏有功,封柴桑县侯,除宜都郡守(《北史·宗懔传》、《晋书·陈敏传》),死于任上,子孙于是定居江陵。宗承之后,闻人辈出。其孙宗炳,字少文,著名画家,撰画论《画山水序》(《宋书》、《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  相似文献   

16.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黄葆年与太谷学派南北合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谷学派遵循“命由师传”的规范。宗师周太谷死后 ,传弟子李龙川为南宗、张积中为北宗。后张积中在黄崖教案中死难 ,没有指定传人 ,其未遇难弟子星散而以朱玉川为自然领袖。李龙川遗命弟子黄葆年“承嗣北宗”。朱玉川等黄崖孑遗即按“命由师传”的规范予以尊奉 ,1898年到 190 0年间黄葆年完成南北合宗 ,190 2年辞职 ,同年归群草堂创立 ,学派进入“黄门”时代。其间黄崖孑遗中唯虞季升一人曾怀不同意见 ,受到朱玉川的劝说和教诫而终于服膺。而方宝川《蒋文田及其著述》一文论黄葆年出任学派山长系由弟子“共推” ,则属误解文献所致  相似文献   

18.
刘勰家族成员名字特点,符合天师道信仰的特征,属典型的天师道家族,而且,他们属于道教的灵宝派。从所取名字上,可以探寻到刘勰其人与其家族杰出人物刘穆之存在着精神上的呼应和继承;刘勰《原道》篇中,关于世界构造以及"神"或"神明"的概念,与道教灵宝派"投龙简仪"有密切关联;其金、玉相对的叙述方式,也是出于道教的传统。至于刘勰文论中"养气"等观念,更是道教思想的翻版。  相似文献   

19.
唐代李璋编撰的《太原事迹记》,是我省最早的地方志之一。然明代亡佚,不为人们所知,明清以来地方志史亦未见征引。《太原事迹记》,一名《太原事迹》,又名《晋阳事迹杂记》。其撰人李璋,字重礼,宰相李绛之子,赞皇人,唐宣宗大中初年擢进士第,卢均镇守太原时辟为从事,以后“出刺两郡”。新旧唐书皆有传。此书最早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乙部史录·地理类。南宗时期陈振孙,有简略介绍和评  相似文献   

20.
赵宜真道脉与著述文献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宜真是元末明初道教宗派发展史上一个有特殊贡献与地位的高道,作为清微、净明两派嗣师,兼得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之传,将清微派理论、净明忠孝之道与金丹派南宗内外丹学、全真宗旨进行了融会贯通,融诸宗派思想于一炉,体现了元末明初道教宗派思想融合的历史态势与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