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第三人称叙述"是个学界普遍接受的非常常用的术语,在学理上却无法自圆其说,因为任何叙述声音源头,只能自称"我"。所谓第三人称叙述,实际上只是尽可能不说到自己的叙述者,因此有一些理论家认为第三人称叙述根本没有叙述者。这就必须到对叙述者的根本形态中寻求解答:叙述者经常在人格与框架形式之间互相转换。哪怕在叙述框架中,叙述者也会用各种人格方式冒出来说话。因此,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框架叙述方式,是叙述文本的底盘,在这个框架内,各种叙述主体以不同方式杂糅,都会发生。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小说“议论”的主体有作者、叙述者、故事中人物.作者或与叙述者合二为一,以旁观者的身份直接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评价;或潜入叙述者、故事人物,通过“议论”这种形式与接受者间接对话,从而引导接受者体会作品的创作主旨.在叙述故事进程中,作品往往用“引证明理”“比较论理”“假言推理”“指谬析理”等方式进行“议论”.这种在作品中陈述观点的方式,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认知和态度,成为作者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升华主题的重要创作手段.不仅影响了接受者的阅读视线,使接受者的阅读感受超越故事本身的精彩而直指人心,而且作者也通过自己意图的阐发,引领接受者体味故事中所蕴含的更为广阔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中的论赞诗或赞美、或讥讽、或感叹,泾渭分明地传达出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论赞诗的插入虽然中断了情节的叙述,但是增加了感情强度和对接受者刺激的力度,契合了接受者的理性审美需要,是作者"依史以演义"叙事意图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嫉妒>的叙述结构的构建、叙述者的构成和叙述语式的特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而揭示了这一小说的新奇之处.文中指出,<嫉妒>采用了非线性的网状结构法构建整个作品,从而使文本产生独特的阅读效果;这部小说采用外视角为主、辅之于俯视视角的手法,使文本的叙述者别具一格;作品以竭力排除叙述中的人工因素和主观性词语的方法,构成非人格化的叙述语式,从而使文本留下众多的情感色彩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接受者参与创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 ,对话本小说“拟书场”的特殊叙事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出话本小说以模拟的说书人为特殊的叙述者 ,以假想的听众为程式化的叙述接受者 ,而固定的叙述者声音与全知的叙述者眼光构成其基本的叙事视角方式  相似文献   

7.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堪称一绝,在叙事上独具特色。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不同,莫泊桑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笔下的叙述者"我"并非都是全知全能,大部分叙述者权利有限。更为独特的是,他在这类作品中首创的叙述分层的手法,使得人物成一种对话关系。他对叙述者权利的限制使得作品意义留有空白。叙述语调的中立要求读者积极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这极大增强了短篇小说的可读性,也使他的作品带有现代主义的气息。  相似文献   

8.
作为历史叙述文本,《史记》主要由两个叙述层次构成.由于主叙述者司马迁在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跨层"叙述的方法,因此《史记》的叙述形式不但提高了这一历史文本的"真实性"价值,而且对后代的小说叙述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玛拉沁夫的现实主义原则总是消融在浪漫情感的氛围中,他的小说总体上有一种诗化的意味,这是由于玛拉沁夫在叙述过程中注意利用叙述文本的可能性空间.并专注于构建情感多维空间造成的,它增加了小说的叙述魅力.在叙述过程中,玛拉沁夫尤其重视叙述者的叙事功能的构建,根据叙述对象的性质和所表达的题旨的不同,以接受者接受程度为参照,正确处理了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创造出第二种声音,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玛拉沁夫在叙述过程中,用强化议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议论具有明晰性,受制于玛拉沁夫这一民族作家的独特心理和思想,形成了玛拉沁夫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的交流模式采用了设置多层次的可靠叙述者的方式。一是故事外的叙述者,他用读者的眼光探究故事;二是故事内的叙述者,她用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讲述和感知故事;三是人物叙事者,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和情感的自我剖白真实地袒露自身。作者依靠三重叙述者的叙述构建了与读者的交流模式,成功地为一个虚构故事获得了真实的现场感,赢得一百多年来读者的信任。从交流模式的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叙事特色,往往为评论者所忽视,却是探索作品艺术魅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入口。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塑造了一名叛逆而又执着的少年形象,但小说并不像许多读者和批评家认为的那样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叙事。相反,小说在叙事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的“不确定性”:不成熟的霍尔顿是个“不可靠的叙事者”;受叙者“你”的身份有着令人生疑的两种诠释;而二层叙事结构更是进一步增强了整个文本的“不确定性”。不确定叙述是叙事修辞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它让读者开始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到与作者的互动当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史上的中间路线,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或第三方面的政治路线。许多中间派民主人士都对中间路线进行过精辟的论述,其中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有着较为独特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特点。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初步形成,40年代中后期逐步完善。在此,主要对张东荪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内容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前期延安文学观念形成的最初动力和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中是一种富有统摄力的意识形态,也是前期延安文学观念最初赖以形成的内在动力与逻辑起点.民族主义对延安文艺的渗透与规训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民族主义不仅导致了延安文学观念的最初形成,而且也为人们观察新文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运用J.R.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对课文“A Good Heart to Lean On”的叙事手段进行分析。将整篇课文置于评价系统中,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方面具体地分析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迁在词汇方面的体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事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以此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相似文献   

15.
电影音乐叙事的基本要素涉及叙述本质与类型、叙述内容与结构、叙述话语与方式、叙述行为与效力四大方面。就功能倾向与传达方式而言,以非语言媒介为载体的音乐以表现情感为主,无法通过自身的符号系统直接完成叙事,而需假借受众的想象与虚构。就内容与方式而言,电影音乐可以以其特有的话语元素,通过标题拟用、基调定位、节奏调控、音画配合等多种手段来提供信息、表述思想。电影音乐的叙事主体非常复杂,包含作词、作曲、歌唱、演奏、编剧、导演、演员等种种能够有效操作电影叙事系统运转的力量。在现代尤其后现代电影音乐叙事的研究中,叙述者、受众、视角等与叙述行为有关的要素,以及音乐形式结构与外部世界的关联等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反腐倡廉建设,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个时期的反腐倡廉经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历史经验的学习,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式的照搬,也要反对对历史经验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推翻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中国民主党派的这一政治选择不仅原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民主党派自身的先进性等政治层面的因素,更蕴涵着价值取向层面的因素——对强国富民这一理想的不懈追求。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探讨,不仅对中国民主党派史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的颁布与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了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产生的背景 ,阐明了陕甘宁边区人权的法律概念 ,概括了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的重大措施 ,总结了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主要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共中央的大力号召与精心指导下,逐渐兴盛于延安地区的一种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思潮。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治史机构的设立和扩大,以及历史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这"三驾马车"之间的积极配合。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共党史、农民问题、民族史和国际问题研究等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学术成就,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在史学理论、史学思想以及治史方法上的鲜明时代特征与学术风格,使之不仅成为整个中国史学得以新陈代谢乃至成功转型的关键一环,更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以后的发展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20.
福特的《好兵》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而著称,作品采用固定式内聚焦方式,依靠逆时序的印象及不可靠叙事者进行叙事。同时,反讽的运用也是文本突出的表现手法;当反讽被置于叙事学研究范围内,成为研究文本内部深层规律和结构的方法,来研究语篇之说服力的一种手段时,被称之为叙事反讽。论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将文本中的叙事反讽分为:聚焦反讽、时间反讽和引语反讽。探讨三种反讽如何进行叙事构成文本内因素的二元悖立状态,形成对表层话语的瓦解和颠覆;如何使文本中的故事升华到审美的高度,彰显反讽在小说叙事形式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