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传统中国的“五常”价值是道德人文观下的价值观,是影响中国人宇宙境界和社会人生的传统精神.文章论述了道德人文观与“五常”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五常”价值观的人格塑造意义和社会价值意义,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人文观意在强调人的天地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培育人的社会人格,令人在实现社会人生意义时获得个人的充实与自足.  相似文献   

2.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重要的论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主体的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便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与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立人教育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立人教育是以人的塑造和精神建构为宗旨,注重唤醒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已在教育界形成共识 ,中学教学的基点就是以人为目的 ,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观念 :人本意识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 ;语文教学必须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培育。只有这样 ,我们的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才不会走样 ,“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与“育”  相似文献   

7.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同志对学生主体的研究是独到的,本文试图对其“主体论”作一探讨。主体意义钱梦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观点,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以学  相似文献   

8.
人不能在现实中充分实现自己,他的现实主体受到限制和遮蔽,人在虚构中设立和获得的非现实性主体,是对现实主体的补充和完善,虚构世界的特点是可以超越现实世界,而达到虚构主体和现实主体间的融合,现实主体依赖于虚构主体得到想象性发挥,但虚构最终是以不同方式去接近现实主体。虚构主体引导现实主体赋予世界以含义,引导我们从一个非现实的观点或角度去看待现实事物,以发现事物隐藏的意义,使我们参与现实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 ,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出发 ,提出三点假设 :把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 ,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组合起一定的教学模式并加以优化 ,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的基础上 ,精选认知策略 ,优选教学方法 ,体现出认知策略的灵活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发展和迁移 ,在学生人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并设计出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主体参与型的可以控制的比较稳定的课型模式 ,优化教法 ,重视习惯培养 ,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文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通过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这里的语文素质主要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内在品质,包括思想道...  相似文献   

11.
运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宗教等因素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人文主义不同的起源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西方人文体育观的差异及互相影响的因素.西方体育观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它提倡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而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人文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强调文化意境,注重艺术性的特点.随着"西学东渐"浪潮,中国的人文体育观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价值观.比照中西方体育观的差异,可以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研究提供更多哲学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谢筠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4):18-21,47
唐君毅的人文思想是儒家传统思想的现代开发。他借助西方哲学资源重新阐发了人的生命存在、人伦关系、人格世界等人文问题,提出了摄末归本的人文主张,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文群科重新做了排序。唐君毅的人文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容西学的"返本开新",这种"返本开新"为深入了解中西文化融会的路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李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和小说家,也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主张建筑要表现建筑家个性,反对模仿抄袭,提倡创新。在“空间”“采光”“治墙”“叠石”等方面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人性化观点。李渔建筑人文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文意识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是对中国古代建筑人文意识的发扬光大,对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文学社团 ,顾一樵 (毓 )是其成员之一。顾一樵站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基本立场上 ,创作出大量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倾向和写实风格的作品 ,不愧为现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文学家。《芝兰与茉莉》是顾一樵“五四”时期的著名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叙事 ,讲述了“我”与两个女子的感情故事。小说透出强烈的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倾向 ,艺术水准相当高 ,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回应。四幕剧《孤鸿》批评了留学生见异思迁、有违传统道德的行为。该剧就角度而言 ,在留学生文学、特别是多幕话剧的创作中堪称异数。以《荆轲》为代表的历史剧亦体现顾一樵一贯的写实特色。  相似文献   

15.
审美和功利的矛盾是贯穿文学始终的矛盾。中国现代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它们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这其中,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訏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四”时期现代长篇小说是在“五四”“人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才真正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人的文学的凸现使“五四”现代长篇小说家们开始在广阔的艺术视野中探寻世界 ,表现人生 ,作品所表现的面对命运与既有秩序的抗争态度 ,与“五四”文学“人的自觉”的光芒相映成辉。有个性的复杂人物的描写 ,双重视角的透视特别是对人的自身弱点所酿成的悲剧的批判 ,人的多重意识世界的揭示以及在双重文化的烛照中透视国民的灵魂 ,在追求叙述手法的多样化和强化叙述的主观色彩的同时走向文体的自觉等艺术特质 ,使它和旧文学彻底区别开来 ,并真正迈开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积极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擘画。总体观之,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逻辑基点, 现代“人类交往”方式的演进与普遍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点。逻辑起点、现实基点与思想源点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生成之源,对其系统、深入的阐释与审思则是我们学习、领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人生问题,具体说是在"天人合一"立场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以"法天象地"为自我安放起点,先民找到了"天人相通"的可能性路径,这就是"天道"的"生生之德"及以此为基础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天人合一"因此获得了仁爱道德的伦理意义。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特质及其蕴含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在文化源头上获得了内在的和谐关系。这种智慧虽产生于农业文明,却能为现代社会的环境伦理提供合理视域。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展开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表面上似乎与中国社会激进的现代性浪潮格格不入,但他的文本却又参与到对现代性内涵的合理完善上来,在对现代性作出反思的同时,他的作品一再展现给我们的“优美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恰恰与现代性对人生存的关照要求契合,在这一点上,他与现代性达成共谋或说是和解。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的诗论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关注现实人生.他以悲天惆人的情怀,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精神的和谐理念融贯在艺术审美批评的实践之中,体现了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学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