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术界一致认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其灭亡六国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其实,详证有关记载,秦灭六国的年代大可商榷: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和秦灭燕之年来推断齐国灭亡的年代,从秦始皇议立帝号、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诸举来推断六国灭亡的最后年代,均当比目前流行的说法提前一年,即公元前222年。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当赢政在位的二十六(前221)年,已併灭了关东六国而统一了中原地区,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真正的统一。当时秦帝国统治的疆域是: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二年后,秦始皇东游琅玡,在这里的海滨筑台刻石,以纪念其空前的伟业。在《刻石》的铭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可是,与秦始皇“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的主观愿望相反,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仅仅时隔十五年,这个封建王朝就在陈胜、吴广首先发动的农民起义的急风暴雨中被推翻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秦王朝迅速覆亡,历来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本来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四人帮”窒息了学术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齐文化与秦汉社会宣兆琦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经过十数年的征战,终于消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政治大统一。齐国这个泱泱东方大国的兴衰史也随之划上了句号。然而齐文化并没有也不可能随之而消弭,齐国作为一个政治单位...  相似文献   

5.
钻进内部 梦想复辟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六国的一些反动儒生,眼见本国的奴隶制割据政权的崩溃,他们怀揣着孔老二的复辟经,先后进入秦国,特别是秦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吕不韦,为了篡权复辟,编写《吕氏春秋》时,曾招徕大批孔孟信徒。秦始皇统一中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四年三月,当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说:“秦统一六国,不能孤立地归结为个别将领的作用,而是由于秦始皇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所实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路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其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早在商代已开始实行。周灭商后,继续推行分封制。分封制在西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对国家统一、政权巩固起过积极的作用。春秋以降,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分封制遭到破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弃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但秦仅至二世就灭亡了。而作...  相似文献   

8.
安作璋、孟祥才两位教授合著的《秦始皇帝大传》(以下简称《大传》)于2005年年初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专著在全面分析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作了客观、准确的评价,是一部立论谨严而又引人入胜的秦始皇传记作品。改革开放以后,陆续有十几种学术性的秦始皇传记问世。不过这些著作大多偏于简略,像《大传》这样内容丰富、格局宏大的作品尚属少见。《大传》从秦国的建立写起,一直追述到秦王朝的灭亡;不但详细介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而且深入论述了秦朝许多重要典章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得失;在记述秦始…  相似文献   

9.
林鹏 《社会科学论坛》2012,(12):167-169
秦始皇二十六年,兼并天下,称始皇帝,在此之前,称秦王政。秦王政十三岁继位,二十二岁冠礼亲政。冠礼亲政以后他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驱逐客士。李斯上书,谏逐客令,秦王政立刻就收回了逐客令。李斯的谏逐客令全文都传下来了。我们仔细看他的这篇著名文章,他  相似文献   

10.
侯永国 《理论界》2014,(10):78-81
对秦始皇而言,征服六国并不意味着统一的完成,创建法律制度与整顿社会风俗对巩固统一具有重要作用。秦始皇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十分重视整顿社会风俗,将其与征服六国相提并论。秦始皇制定律法严厉制裁婚外性行为,并多次巡游天下,反复申诫相关规定。这些法规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奠定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它记述的是在秦始皇时代,李斯如何由一介布衣佐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巩固统治地位;在二世时又如何因畏祸贪权而协从于赵高,杀扶苏、立胡亥,助纣为虐,从而导致民变蜂起、惶恐失据,最终被赵高、胡亥所杀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依廷尉李斯建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为了“示强威,服海内”,多次巡游全国,并下令筑驰道以通天下。“驰道,天子道也。”这些驰道从成阳出发,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宽五十步,每隔三丈种一株青松。在纵横全国、青松如盖的宽广驰道上,秦始皇的千乘万骑前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从北国到江南,从登泰山观日出到临钱塘看潮涌,走遍了当时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14.
东周燕国的战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毅  张昊 《晋阳学刊》2006,(5):94-98
燕国位于东北隅,虽然竭力向外扩张,但终因远离中原无法左右天下,并因此而能自保独安;战国时期燕国灭齐与疲赵的战争,客观上削弱了东方六国的实力,加快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用秦国的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与小篆并存于世的尚有隶书。隶书出现于何时?传统的说法是始于秦始皇时代,以往范文澜等均持此说,近年来仍有人认为“隶书始于秦代”(《汉字的演变》。见《语文导报》1987年12期)。考此说源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序》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这段话明确地断为隶书为秦时初有。但许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是秦相国吕不韦招集其门客编纂而成的。吕不韦(?-前235),战国末阳翟地区大商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家累千金,当时秦国正是昭襄王当政,吕不韦以非凡的商业眼光,进行政治投机,千方百计营谋,使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返回秦国,并最终登上了秦国的王位,即秦庄襄王。他聘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子楚也只执政三年,死后十三岁的太子政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他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初,吕不韦在邯郸独具慧眼相中的“奇货”,果然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名利双收,这个…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统一六国后,接着南平岭南、开凿灵渠,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设置了郡县,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四人帮”及其同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秦始皇捧到了九天之上,给他涂上了一层层神圣的光彩,把他描绘成为各族人民的救星。在我们史学界里,对秦始皇平岭南、  相似文献   

18.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秦灭六国的顺序是:秦始皇“十七年得韩王安,十九年得赵王迁,二十二年魏王假降,二十三年虏荆王负刍,二十五年得燕王喜,二十六年得齐王建。”司马贞的这个结论与司马迁的记载不尽相符,所以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  相似文献   

19.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三十六郡。秦三十六郡之名,首有《汉书·地理志》列于前,继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述于后,两说当中,有三十三郡名称是相同的,唯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各执己见。前者以为秦并天下,南服百越,于其地置  相似文献   

20.
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把制定和实施法律看作不可须臾离开的宝贝。在《旧唐书·刑法志》中,就将法律视为“安民立政,莫此为先”的大事。因此,每当统治阶级建国以后,无不迅速制定本朝律令,抓紧恢复法律秩序。 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就曾制定过一些法律。据说周穆王时就制定了五刑三千条。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地主阶级刚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取政权后,也都纷纷制定和颁布法律。魏相李悝还曾“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唐律疏议·进律疏表》)。商鞅变法,又把《法经》搬到秦国施行并加以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