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扎西”     
“扎西来了。”当雄草原上的牧民从帐篷里走出来迎接这位“扎西”。“扎西”,藏语是吉祥的意思,因此在藏族中很多人叫“扎西”。可是,这个“扎西”却不是藏族,而是当雄的县委书记龚达希。这位龚“扎西”用流利的藏话向大伙儿问好寒喧,习惯地询问牛羊的最近情况,病了没有……原来龚达希是个来自上海的汉族兽医,一九五九年响应党的号  相似文献   

2.
"我似乎发现了生活以外的世界……"蓝天、白云、绿草地、红太阳……色彩绚丽的景色象一幅幅油画在我眼前掠过.登上火车,我和剑剑——两位北京大学的学生赴藏的社会实践活动便开始了.青海民族学院是西宁市内古典和民族风味最浓的建筑之一.我们很容易在附近找到了扎西家.开门的是一位高个中年男子,一张当地人特有的黧黑色的脸孔,消瘦中带着刚毅,和蔼而又有点威严.他就是扎西.听说我们是他儿子拉加的朋友,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3.
找到了草原上的母亲文/王伟群滚滚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走到美丽的甘南草原上拐了第一个弯,这个拐弯的地方被称为玛曲,藏语的意思是黄色的河。1972年,一位天真可爱的藏族小姑娘离开了母亲和那条母亲似的大河,离开了宁静悠悠的草原,随父亲来到了眼花缭乱的大...  相似文献   

4.
固日班花草原上的夜晚悄悄来临。我们随着作家团来到这片草原的时候,羊群已经回家,倦鸟也已归林。远方的夕阳被云彩遮住,因为这里刚刚匆忙地落了一些雨,又浓又湿的云团密集着,尚未来得及散开。草地是湿的,  相似文献   

5.
扎西戒酒     
在胜利油田滨海会战前线,传颂着一个“扎西戒酒”的故事。 24岁的藏族青年才让扎西,去年3月由西北高原调来胜利油田,驾驶着“五十铃”水罐车,往返于孤东会战工地上。扎西喝酒成瘾,一顿喝个半斤八两不当个事。可油田的安全生产的规定是严的,扎西因酒后开车曾降过级、被罚过款,扣过奖金。打这儿以后,扎西虽不再酒后开车,但酒瘾难耐,隔三差五免不了也偷着来上几杯。有一次,扎西为井下作业送水,中午在同学处吃饭。老同学把盏劝  相似文献   

6.
敢为天下善     
敢为天下善文/江凌“我不理解!”离开扎西一个多月,他的这句话仍不时在我耳边想起。同时,他的表情以及那种表情中所包含的愤怒和失望,也一齐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扎西说。那是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也许是在路上,他向我谈起在报上读到的...  相似文献   

7.
小平同志永远活在各族人民心中文/本刊记者李小林“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天山雪域同悲,草原河川呜咽。一代伟人邓小平离开了我们。他把自己对祖国的忠诚、热情和坚毅融入了历史,把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留给了世界,把他对56个民族的巨...  相似文献   

8.
高原有高原人的独特生活方式,草原有草原上的特殊文化载体。我们来到藏北高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而牧民的栖息之所,则是各种各样的帐篷。草原是他们的环宇,帐篷就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在帐篷里产生高原文明,也在帐篷里创造草原文化。他们的草原文化当然也包含他们的信仰:原始的崇拜,苯教的信奉,最终还是顶礼在佛菩萨的脚下。佛从恒河平原向它所能传到的地方传  相似文献   

9.
大美卓尔山     
白英 《民族论坛》2011,(4):26-27
从西宁奔门源,翻越达坂山,穿过“黄花百里作金声”的谷地,驰骋在草碧花鲜的祁迮——俄博草原,直奔久已神往的祁连卓尔山。汽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上爬,当过了几个村庄来到一大片起伏小平的缓坡丘陵时,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色简直如神话般漂亮!  相似文献   

10.
长鸣自奋蹄     
长鸣自奋蹄———记内蒙古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特木其乎文/乌恩特木其乎是一位牧区基层干部的儿子,父亲为发展牧区经济建设事业,辛勤耕耘几十年,1984年12月,他老人家过早地离开了他热爱的草原和农牧民。特木其乎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确立了奋...  相似文献   

11.
牧民与马     
马是牧民的伴侣时至马年,我想起昔年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活时关于牧民与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马是草原牧民的生活伴侣,有句谚语叫:“歌是翅膀,马是伴当。”草原上,刚满3岁的幼儿就被父亲抱到马背上习乘。当年,我们作为知青来到草原时,每个蒙古包分5匹马,当马倌放马则要更多些。分到的马均要由老马倌调教好,才交给我们。而撑杆上马,拄杆下马是骑、放牧的基本动作。记得我们每次在队部开完会,大家要并驾齐驱,坐骑在一起相互影响,会借势加速,侧身马上,身随马姿,耳边但闻嗖嗖风声,感觉景动、草动、马未动,真是莫大享受。而…  相似文献   

12.
红星央宗  彭文斌  余昕  赵亚川 《民族学刊》2018,9(1):68-80, 126-128
康沙热巴是丁青热巴中的一个流派,因其第一代热巴艺人来自于今昌都市洛隆县康沙镇康沙村而得名。在这一典型的家族式流浪艺人团体中,扎西曲珍作为该团体中最后一名代表性流浪艺人,其个人的从艺经历、身份表述、舞台建构、生存现状等呈现了西藏丁青康沙热巴的历史传承路径及藏族热巴艺术的当代发展状况。扎西曲珍的个人生活史反映出处于“流浪团体”与“非遗展演”两种不同生活状态下的热巴艺人状态,从而揭示了社会变迁中藏族热巴艺术的传承路径、传承规则、内部矛盾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3.
海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部歌王王洛宾先生来到海晏县金银滩草原采风,留下了传世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50年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基地又诞生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1953年自治州的成立,使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草原骄子──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哲盟高级畜牧师张永祥孙建国他60年代从中原大地来到科尔沁草原,才24岁;如今,已是乡音未改鬓毛衰了。34个春秋过去,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壮举,没有丰功伟业,但却踩出一串闪光的脚印:他踏遍哲里木大地,把毕生精力和心血倾注...  相似文献   

15.
●他在挪威有一个富裕的家。三年前,他来到大草原,自愿做一名牧区教师。●他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并给自己取了个藏族名字。●他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并走村串户动员孩子们上学。●他说:“我最怕这些藏族孩子中途辍学,离开我。1998年6月29日,青海湖畔碧绿的草原上...  相似文献   

16.
这是流传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草原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天,巡回医疗队的队长孙盛芳和医生王丽华、护士唐润环,来到克尔台公社边远的扎郎格大队哈布塔屯挨门挨户地访问治病。当他们来到蒙古族贫农白忠祥家里时,发现白忠祥的妈妈卧病不起,三个人一检查,是左膝生了个大疙  相似文献   

17.
从金元始,古杜尔伯特人以及成吉思汗季弟斡赤斤后裔,都曾在杜尔伯特草原生活过。当时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也曾有所传播。但是喇嘛教真正在民同兴起,还是在明末清初之际。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第十五世孙博迪达喇的八子爱纳嘎游牧于嫩江中游左畔杜尔伯特草原,承袭了杜尔伯特部之名号。从此,喇嘛教格鲁派文化,从呼伦贝尔草原来到嫩江之滨。喇嘛教传入蒙古社会后,草原各部大兴修庙之风,从清初到民国年间,杜尔伯特草原共建喇嘛寺庙12所。现就杜尔伯特草原12所喇嘛寺庙的始建年代、人员机构,宗教生活、偶像崇拜、活佛转世等有关问题。作一简要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正>固日班花草原上的夜晚悄悄来临。我们随着作家团来到这片草原的时候,羊群已经回家,倦鸟也已归林。远方的夕阳被云彩遮住,因为这里刚刚匆忙地落了一些雨,又浓又湿的云团密集着,尚未来得及散开。草地是湿的,走  相似文献   

19.
杨瑛 《民族论坛》2006,(7):22-22
席慕蓉在写《歌王哈扎布》时说:“只要远远地听到他的歌声,就会让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家忽然间想起了过去的时光,让草地上正在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都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这里的“歌声”就是蒙古族的长调。在我生活的草原深处,也有一些这样无师自通的艺人,他们虽然无法与歌王哈扎布相提并论,但他们自由的歌唱,也回响在蓝天碧草之间。巴图老人就是这样一位地道的牧民。老人养了一辈子的骏马,唱了一辈子长调,还辛苦养大了三个儿子——小儿子朝格图是旗乌兰牧骑的长调歌手,二儿子赛音在京城追求他的马头琴梦想,大儿子在重复他蓝天碧草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我和几位同志来到西双版纳的景洪后,一天,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傣族青年递给我们一张翠绿的梖叶请柬,上面用傣文整齐地写着:二月十五日是个吉祥的时辰,沾巴花开放了,蝴蝶就要随着花朵飞奔,我在清洁的竹楼,恭候着北京的客人,来为我儿子婚礼干杯。康朗甩启我们知道傣族诗人康朗甩邀请我们参加他儿子的婚礼的消息后,都怀着无限喜悦的心情按时出发了。当我们沿着澜沧江畔,涉过没腰的流沙河,来到依山环水的曼洒村时,康朗甩早站在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