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商网络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通商贸易  在古代,中国、西亚、中亚、中东地区与地中海地区之间陆路与海路进行的贸易,在中国人与印度人、阿拉伯人、罗马人等不同民族之间盛行。这种超越国境的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是世界上民族移动与宗教传播的一种“动力泉源”,也是华商网络的形成以及中国人向海外移动的起点。1陆上丝绸之路的衰退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丝绸之路”是指以中国为始点,经由西亚与中亚而到达地中海东岸的通商道路。公元前60年,中国汉朝使者张骞最早开拓了以丝绸贸易为中心的向西方的通商道路。其后,这条通商道路发展为丝绸之路。实…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7):160-16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是伴随着中外商人的商业贸易一起进行的,进行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佛教文化交流之路。从传播路线来看,佛教东渐与商贸往来交互影响。东晋时期西去求法和东来传教的僧侣开拓了一条从天竺直达山东半岛的海上路线,北齐时期则成为中外商人进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同时这些商人又是佛教文化的传载者。公元4世纪佛教从北方泰山北线的陆上丝绸之路,再经过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至高句丽,并在东传的过程中,通过山东半岛实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以及南、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  相似文献   

3.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诸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海上交往和贸易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是探索阶段,唐、宋时期是发展阶段,元代、特别是明初,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使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和扩展,并使之进入鼎盛辉煌时期———中国商人建立了自太平洋西岸至印度洋北部范围广袤的国际市场网络,显示出海外贸易的巨大优势。然而,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停止,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极盛转向衰败。16 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由西方到达中国沿海,并于1553 年及其后以行贿、威胁等欺诈手段租取我广东香山县之虫豪镜澳,逐步开行设市,辟为商埠,是为澳门。撇开政治的因素和影响不说,由于葡人对澳门的经营,一是打破了东方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旧格局,将海上丝绸之路拓展至世界各主要国家,形成由新的内容形式构成的新格局。二是由于葡人的经营和澳门的繁荣,促进了明中后期中国商品的出口和大量白银的流入,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以其独具的实用性和普及性,历来是中外海上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份。宋代,随着中外海上交通的日益发展,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也愈加频繁、兴旺。据中外史籍记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宋与亚、非、欧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有药物交流,以朝贡、互赠、通商贸易等方式交流的药物有上百种。地区范围之广,品种数量之多,作用影响之大,都远远超过以前各代。然而,以往治宋代海上交通史及海外贸易史者,多偏重于经济上的商舶贸易和政治上的使节往来,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外海上药物交流,却甚少论及。缘此,本文拟对宋代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代以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型”时期,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内容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灵州路的兴起是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显著变化,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位于鄂尔多斯台地边缘的夏州和宥州在维系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秦州路也并未因吐蕃的进逼而完全失效。在贸易主体方面的突出表现则是回鹘商人在陆上丝绸之路上“异军突起”,使得五代以降的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回鹘时代”。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不但“蜀身毒道”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而且“蜀安南道”、“安南通天竺道”、“茶马古道”等所有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对外交通、贸易的通道皆应属于西南丝绸之路的范围。回族是一个擅于商业贸易的民族,长期往来于云南和泰国之间,为双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回族马帮商人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在云南、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活动带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对西南丝绸之路北连“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接“海上丝绸之路”,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网络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球海权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在海权发展中的比重在上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提升,中国又一次面临发展海权的历史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结合中国古代与亚非欧友好通商的历史,意图加强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在贸易、投资、文化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合作,通过以投资和贸易为纽带,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重要道路选择。在现阶段,中国海权将以和平发展作为战略定位,将经营印度洋“海上生命线”作为战略优先方向,投资和贸易作为发展海权的主要手段,保持有限军事存在为发展海权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与各国专家学者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于1991年2月9日到达广州,受到我广州地区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主持下,中外专家学者一起共同举行了三天有关“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参观、考察、座谈等等,丰富多采,气氛活跃.中外专家学者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综合研究项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国际性研究项目.考察研究“丝绸之路”及其历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几度繁荣、几度衰落,其对构建中西交通、发展中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发展起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从304年刘渊称汉王到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这是作为经济文化交流渠道的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的繁荣强大正是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结果。蒙古征服中亚、西亚,统一中国,海内外交通畅通,丝绸之路重现往日繁荣,中西亚各民族仰慕中华文明,故西域人华化甚盛。元末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衰落和几乎中断的时期,东西方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我国"一带一路"设想和建设,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使沿线各国人民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