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东北亚区域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崔广彬1995年3月9日,黑龙江省阿尔泰学学会组织召开了“东北亚区域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省社会科学院、省民族学研究机构和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40余位汇聚一起,共同研讨东北亚区域的民族文化。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对如何推...  相似文献   

2.
2007年9月18日至19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成功主办了“东北亚区域发展与合作”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邵汉明主持,吉林省政府副秘书长冯巍到会致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邴正作了题为“文化沟通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题演讲。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各国专家学者以“东北亚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发展与合作”为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坦诚的交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阐发了很多有见地的学术观点,在积极探索东北亚区域各国实现多领域合…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概念遭到很多曲解和滥用,不少学者把本体论概念放在一个发展理论的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没有本体论研究就无法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这种看法既源于哲学中本体论问题的深远影响,也源于一些学者对本体论、认识论等基本哲学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情况下盲目推崇本体论概念的价值和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哲学中本体论概念与认识论概念的发展史及其关系,强调认识论分离和独立于本体论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前提。进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关系学者容易在本体论问题上陷入的几个误区和滥用本体论的主要形式。最后,作者提出,本体论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作用非常有限,社会事实本体这样的概念并不能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一个真正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以本体论的研究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只是一种虚构的承诺。  相似文献   

4.
空间,特别是社会关系空间,既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交往,又在人类的生产和交往中演变生发,是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全球史与国际关系研究都注重横向交往,两者在空间上的融合,如国家之间交往形成的区域性跨国空间,正在凸显生产要素在人类交往中的基础作用,以及生产与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两种基本动力的开拓能力。互联互通、互利合作、相互依存的全球空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各种空间的融合,将汇总为“全球”与“国际”,动态地展现人类各种群体的发展形态和世界面貌,促使全球史与国际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为中国全球史和新型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奠定空间维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纵向、横向和结构角度,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积累作了梳理和概括,目的是为了把握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第一部分从纵向概括了这一交叉学科的演进和用“问题集合”方式表述的研究对象。第二、三部分从横向概括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落脚在“结构”上:按时间序列、空间序位和运行机制构架的概念体系,由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经济结构和空间经济运行三大原理支撑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综合东西方区域经济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所作的一些新的概括,也是一种探索。对学科建设和应用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发展、运用和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西方的一些intellectual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同时也能揭示中国学界至今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某些误读及其相关论说的偏差。汉语“知识分子”概念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脱钩,既是概念史问题,也是思想史问题;而将“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挂钩,则是理解上的问题。“知识分子”概念史清晰地表明,此词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究是离不开资料和资料工作的。吉林省东北亚研究基地设在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之后,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就是研究院资料室建设问题。本研究基地“围绕我省经济发展中急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承担国家和省、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接受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委托的专项课题,开展经常性的咨询服务”。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以“东北亚文化圈”为研究对象和内容。“东北亚”是政治地理概念,目前,包括六个国家和地区。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及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的东北部和北部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与民间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90年代以来,对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已成为关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学人的一个热点话题。较之先前的“新权威主义”和“民主先导论”,中国市民社会论欲囹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探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是从欧洲历史中借鉴来的。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市民社会尽管有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国别、文化背景、含义构成和作用等等,但它始终只是欧洲或西方社会的一个社会、政治概念.”(1)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认为运用市民社会这个在西方文化中产生的具…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亚太地区日益成为各国对外发展经济的聚焦点。东北亚作为亚太地区的重点区域,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因该地区各国地域上的邻近及经济发展上的互补关系,使得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东北亚的经济战略价值(一)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长足的进步。在即将过去的ZO世纪,由于多种因素的交替作用,世界各国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经济领域里的发展与进步尤为显著。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之际,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中国:伴随…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博士是国内研究环境与国际关系问题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对中国环境外交、东北亚环境合作、联合国与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萨满教是中国北方民族的一种原始宗教 ,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初期至中期的繁荣时期 ,是极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 ,囊括了地球北半部的中北欧、北亚、东北亚以及北美广袤地区。该区域古代渔猎和游牧民族都曾经盛行萨满活动。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 ,与人类本身联系起来 ,赋予他们以主观的意识 ,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 ,形成了最初的宗教观念 ,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 ,山有“山神” ,火有“火神” ,风有“风神” ,雨有“雨神” ,…  相似文献   

12.
整个80年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循着东部倾斜的思路而展开的,从而使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在发展层次上呈现出重大差别,甚至带有“马太效应”的色彩。这种失衡的空间格局的形成,固然存在诸多原因,但在理论认识上,则与对威廉姆森曲线、国外区域经济实践中的“开发顺序”、“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和“共同富裕”等四个重大问题的认识误区高度相关。一、威廉姆森曲线能否作为中国地区经济政策选择的依据威廉姆森曲线源于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1956年,库氏首次提出了“倒U型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黑龙江与东北亚》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是郭力研究员最近几年的研究心得和成果。在介绍这本新书的研究范围、主要观点和研究特色之前,我想先谈一谈东北亚研究的现状,这对于了解该书选题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最早提出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教授西川润。他于1987年9月22日在日本《经济学人》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发展环日本海经济协作的倡议》。学术界比较公认这是关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最早构想。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东北亚研究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受到中…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动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需要。而在主体认识能力的诸种因素和功能中,“自我意识”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认识水平。人类“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国家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重视人才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就是因为人才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人类认识能力的体现。对于这种认识能力能否重视并得到合理使用,是关系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汉语缩略语的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增长。其本身独特的构词方式和强大的能产性,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缩略语”与“简称”、“别称”等相近概念的辨析,以及对“缩略语”概念实质的认识,是汉语缩略语研究亟待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形势发展很快.清醒地认识哈尔滨对外开放形势,综合分析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切实把握对外开放环境及其格局、走势,是正确确定我们对外开放、对外经济贸易联系方针和行动的基本前提.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新特点1.东北亚区域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共存、政治相对稳定的新时期,各国正乘机积极发展经济合作,经济发展和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一“经济梯度”是我国近年来在宏观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大范围生产布局决策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由“梯度推移理论”首先推出。该理论认为,我国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位置等条件,决定了在大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平面空间层次特征,并大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部的“三大经济地带”。地带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于西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它是对西方世界的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不加批判地借用到中国来,就有可能在解释力上产生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双重阅读的方式对西方理论进行解构,看到其合理与不当之处。通过双重阅读,我们有了建立“中国学派”的自觉,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学派”生成的重要渊源,利用这些渊源形成理论硬核,才可能启动理论发展的过程。在启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实践”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中国学派”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吉林蓝皮书》丛书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自《1997年吉林蓝皮书》丛书问世以来的第四套丛书,仍分为经济卷、社会卷、农村经济卷和东北亚卷四册;为了更加切题,东北亚卷的书名由《东北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改为《吉林省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分析与预测》,其余三册仍为《吉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创新是生命长青的关键,《吉林蓝皮书》丛书也力求每年有所创新。今年的《吉林蓝皮书》丛书,在内容上有较大调整。一是围绕实施我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