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五十八篇,贾谊赋七篇”;《隋书·经籍志》著录“贾子十卷;录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贾子九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新书十卷”。应劭、颜师古、司马贞等称贾谊作品为《贾谊书》;《崇文总目》说:“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这些材料说明,北宋以前贾谊的著作已有《贾谊书》、《贾子》、《新书》三种名称,9卷、10卷,10卷录1卷、72篇、58篇等记载。而《新书》的真伪问题,历来就存着怀疑和争论。  相似文献   

2.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于教育多所发论的教育理论家。 中国中世纪的教育,多以儒家的教化教育为根本,贾谊的教育思想也莫能外。 贾谊思考教育教化问题,是从对“不知大体”的汉初“俗吏”的批判开始的。在贾谊看来,教化,是构建其礼治新秩序的一个重要环节。秦帝国“以法为教”,全是大棒,没有胡萝卜。在他看来,这不是教化,汉初因循徘徊,黄老政起,贾谊认为这也不能阻止社会一致性的流失。他激烈批评汉初“俗吏”“不知大体”,不能“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新书·俗激》),意思是唯务政刑,不知礼乐教化,俗吏治政  相似文献   

3.
一个字的社论 1968年4月,美国《明星晚报》上发表一篇题为“约翰逊认输”的社论,全篇只有一个字“妙”。它把该报及其所代表的阶层之态度鲜明表达出来,颇耐人寻味。 两个字的挽联 1931年,有人为“九·一八”遇难烈士写下了这样一副挽联:上联是“死”,下联是倒写的“生”。上下联只有两个字,寓意是,宁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颂扬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和英勇气概。  相似文献   

4.
对贾谊作品的整理,近年来有吴云、李春台的《贾谊集校注》(下称吴李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方向东的《贾谊(新书)集解》(下称方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和五洲明、徐超的《贾谊集校注》(下称王徐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三者各有特点,如方本是对贾谊《新书》的整理,集解性质,资料详赡;吴李本提出了许多新观点,都为贾谊作品的整理及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相比而言,王徐本成稿最早(交稿时间是1986年)而出版最晚,却是目前关于贾谊研究资料收集最全,注解、校勘最为平实公允的一部著作。王徐本《贾谊集校注…  相似文献   

5.
“水”是附缀于河流专名后的河流通称。“渎”本是“江、河、淮、济”四大河流的专称,后可泛称大小人工河道,入湖泊的小渠、河。“江”、“河”本是南、北两条大河流专称,都可兼称其支流,并分别作南、北方河流的通称。“川”才是使用最广的河流总称,相当今称“河”。  相似文献   

6.
贾谊(公元前二○○——前一六八年)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青年法家,他是著名的政论家,又是有名的文学家,在西汉初期儒法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贾谊二十余岁,就被汉文帝刘恒选拔到朝廷当博士和太中大夫,参与了中央政权的政治活动,为汉文帝实行法家路线出谋划策。贾谊极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复辟,为巩固西汉初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贾谊的思想及其主张加以研究,给贾谊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分析总结贾谊积极参加的汉初“削藩”斗争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历来有不少评论家认为贾谊是具有王佐之才,而对于贾谊未能获得理想的成功,大都归之于遭谗受陷,怀才不遇。贾谊自己也认为自己未能施展其才能是因为“逢时不祥”,“鸾鸟伏窜兮鸱鸮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贾谊吊屈原赋》)这些话虽是追伤屈原,但也是“因以自喻”。是的,贾谊是有才能的,但是否怀才不遇呢?他是不幸的,但不幸的原因是否能归之于“逢时不祥”,或如同屈原那样的遭谗受陷呢?本文想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贾谊述略     
西汉早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学说兼有儒、道、法三家思想,这与其学术师承源自荀子有关。在政治思想上,贾谊主张:君主自身修养应实行道家的“虚静”、“无为”;君主治理民众应实行儒家的“仁义”、“民本”;君主对待朝臣应实行儒家的“阶级”、“礼治”;君主控制诸侯应实行法家的“集权”、“削藩”。在学派归属上,从批评汉初推行的“无为”政策看,贾谊不属于道家;从指责商鞅捐弃礼义,导致世俗日败而乱至看,贾谊不属于法家;从重视“礼治”,要求君主尊士爱民看,贾谊属于儒家。贾谊虽年三十三而终,但留下不少著作。不过,贾谊著作遗失颇多,至今存者仅有《新书》五十五篇,赋五篇。  相似文献   

9.
贾谊是西汉初期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深通先秦诸子学说,并且吸收了前人思想中有价值的遗产,结合汉初社会现实,形成了比较深刻的社会批判思想。贾谊这一思想的基本线索是:以维护中央集权为基本原则,在“因时而变”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实行从中央到郡县的一系列改革;他主张“移风易俗”、“明君贤吏”,在“重民”的基础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政治统治。从秦统一到汉初的许多  相似文献   

10.
贾谊人生悲剧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悲剧性人物。后世之人公认贾谊短促的一生是一幕悲剧,但对其人生悲剧酿成的原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迁撰《史记》,以贾谊与屈原合传,虽不便明论是非,然而对二子惋惜悲悼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司马迁自己就是屈原、贾谊一流人物,寓已之愤怨于《屈、贾列传》之中,今后世读者莫不为贾谊的人生悲剧哀痛惋惜、愤愤不平。刘向不避忌讳,直言贾谊“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汉书·贾谊传》赞)班固持论较刘向平和,云“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同上)  相似文献   

11.
出于对秦朝灭亡的反思总结,贾谊提出以“仁义”“礼义”作为根本要道来治理汉朝,真正开启“治天下”的道路,彻底改变西汉开国以来的“取天下”格局。为了切实可行地达到这一宏大的政治目标,贾谊建议有罪官员自杀以免除刑罚。有罪官员的自杀有利于培养其气节廉耻感。作为国家中坚力量的官员有了廉耻感,不但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治理,而且有利于优美、淳朴、厚重社会风俗的形成。良好的风俗有力地“托”起了政治,使政治不复堕落败坏。在贾谊主张有罪官员自杀的背后,潜藏着他重建儒家政治秩序的长远目的,这一目的在贾谊之后得以逐步地恢复和实现。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哲学问题,要能够深入理解其价值与意义,必须超越现代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最早提到屈原其人的,从现有文献看,是西汉初年的贾谊。《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记载:“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这就是著名的《吊屈原赋》。但贾谊只是伤悼屈原的不幸遭遇,而未曾涉及他的作品。最早涉及屈原作品的,是淮南王刘安。后来则有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的司马迁,以及刘向、班固、贾逵等。王逸《楚辞章句》云:“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这表明两点:(一)刘向、班固、贾逵等人曾为屈原作品做过注释解说。这些到王逸时还曾见  相似文献   

13.
贾谊有王佐之才却命运多舛、英年早逝。后世在其际遇问题上形成了“遇”和“不遇” 两种观点。本文结合贾谊一生的遭遇,分析众家之说,认为贾谊的政治主张在生前并未被统治者 所采用,本人也遭疏远、放逐,实为“不遇”。并且进一步探究了其“不遇”之因。  相似文献   

14.
贾谊(前二○○年——前一六八年),洛阳人,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法家。他生于汉高祖六年。当时,正是刘邦初定天下,继续秦始皇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事业,打击六国贵族,扫除割据复辟势力的革命战争年代。贾谊就是在这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风浪中,成长起来的。斗争,锤炼出这个年青的政治家。他十八岁时,就以学有成就,见解敏锐闻名于郡中,为法家官吏河南守吴公所赏识,招之门下,精心培养。不久,汉文帝刘恒即立,吴公以“治平为天下第一”,升任朝廷的廷尉。吴公一到朝廷,就把贾谊推荐给文帝,文帝召贾谊为博士。于是,贾谊就以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在朝廷会议上,不避群僚老臣,大胆阐述自己的政见,他坚持法家的“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见《过秦论》下篇)的历史进化论观点,政见所出,生气勃勃,切中时政,使在坐的人“各如其意”。文帝也是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美国的正式国名叫美利坚合众国,其英文为:The UnitedStates Of America英文缩写为U.S.A,除此之外,“America”一词通常有两个含义:即“美国”和“美洲”。那么,英语中的“America”一词来自何方?America一字原指“美洲大陆”,早期称美洲为“阿美利加洲”,即包括现在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或南北美洲。“America”取自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Amerigo Vespucci,拉丁文则是Americus Vespucins)之  相似文献   

16.
贾谊其人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的经济盛世。在文、景统治的三十九年间,出现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文帝召认为博士的贾谊;另一个是文帝启用,后被景帝提为御史大夫的晁错。本文试就浅笔谈谈贾谊和他的施政主张。 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卒于168年(汉文帝十二年)。今洛阳人。据《汉书·贾谊传》载,他十八岁“以能诵诗  相似文献   

17.
贾谊新论     
贾谊新论李平一、贾谊研究之反思贾谊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其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到底有什么特点?至今没有统一答案。国内研究贾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随政治风向转;另一种是为己所用。其共同点在于:以主观臆想代替科学分析。有人认为,贾谊是对黄老思...  相似文献   

18.
论贾谊     
贾谊,是我国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虽然只活了三十多岁,但流传下来的作品编成《新书》的,就有近六十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各方面,范围很广,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鲁迅曾指出:贾谊的作品“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这样一个人物,在儒法斗争的历史上,究竟属于哪家营垒?历史上的一些传统看法,往往将贾谊划入“儒林”。有的甚至认为:“在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翻一翻贾谊的文章,特别是《过秦论》中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秦始皇的评论,确也讲了一些颇带儒家气味的话。但是,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我们就会看到:贾谊不是孔孟之徒,而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法家。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者误解了明代“贡士”的概念。在明代,“贡士”一词是一个泛称,包含两种意义:一为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为贡入国子监的生员。至清代,贡士才被规定为会试中试者的专称。  相似文献   

20.
一、秀才王安石《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一词,各本或阙焉不注,或注焉不详,有必要补注。“秀才”的含义,因时代而不同。两汉时期是美才、优秀人才的意思。《汉书·贾谊传》:“贾谊,雒(洛)阳人也……。河南守吴公(吴廷尉)闻其秀材(也写作“秀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唐颜师古注:“秀,美也。”汉以后秀才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尚沿用此制,不久废除。于是秀才成为唐宋时应举科考儒生的通称。所以“传一乡秀才观之”的“秀才”,是指当时读书人说的,它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